姜帥琦
【摘 要】 為方便了解和比較金屬凝固傳熱后的一些溫度數據和各項特性指標,建立鑄件凝固傳熱的數學模型。并繪制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的參數和溫度分布。
【關鍵詞】 鑄件 數學模型 金屬型 溫度分布
1 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
液態金屬澆入鑄型后在型腔內的冷卻凝固過程,是一個通過鑄型向周圍環境散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鑄件和鑄型的內部溫度分布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由于影響鑄件凝固過程的因素眾多,在求解中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不太現實。因此對鑄件凝固過程必須進行合理簡化,一般作如下基本假設:
(1)認為液態金屬在瞬時充滿鑄型后開始凝固——假定初始液態金屬溫度為定值,或為已知各點的溫度值。
(2)不考慮液、固的流動——傳熱過程只考慮導熱。
(3)不考慮合金的過冷——假定凝固是從液相線溫度開始,固相線溫度結束。
根據以上假設則可得到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其一維系統如下:
在鑄件中不穩定導熱的控制方程表達式為
2 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溫度分布
2.1 金屬型的選擇及其熱物性參數
本文僅以鑄鐵金屬模具為例加以說明,為減少金屬模的表面溫差,金屬模材料的選擇有以下措施:(1)選擇蓄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2)選擇導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3)選擇膨脹系數小的材料等。由表1可知不同材質的熱性能。所以一般選用灰鐵材質的金屬模。
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中金屬模的熱物性參數見表2。
2.2 金屬型的預熱
未預熱的金屬型不能進行澆注。這是因為金屬型導熱性好,液體金屬冷卻決,流動性劇烈降低,容易使鑄件出現冷隔、澆不足夾雜、氣孔等缺陷。未預熱的金屬型在澆注時,鑄型,將受到強烈的熱擊,應力倍增,使其極易破壞。因此,金屬型在開始工作前,應該先預熱,適宜的預熱溫度(即工作溫度),隨合金的種類、鑄件結構和大小而定,一般通過試驗確定。金屬型的預熱方法有:(1)用噴燈或煤氣火焰預熱;(2)采用電阻加熱器;(3)采用烘箱加熱,其優點是溫度均勻,但只適用于小件的金屬型;(4)先將金屬型放在爐上烘烤,然后澆注液體金屬將金屬型燙熱。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小型鑄型,因它要浪費一些金屬液,也會降低鑄型壽命。一般情況下,金屬型的預熱溫度不低于℃。本文由于澆注為平板鑄件選擇的金屬模預熱溫度為℃即為。
2.3 澆注后溫度分布狀況
根據公式和表2數據可以求出金屬模的蓄熱系數,鑄鐵的蓄熱系數為,金屬型鑄型的預熱溫度為,澆注溫度為,由式(1-8)可求的。
2.3.1 澆注后鑄件一側溫度分布
鑄鐵的熱擴散率為,本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5)得表3。
2.3.2 澆注后鑄型一側溫度分布
由表7可知金屬型的熱擴散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6)得表4。
2.3.3 鑄件—鑄型溫度分布模型
3 結語
(1)金屬型模具的吸熱能力及其熱容比較大。
(2)金屬型模具單位時間通過分界面的熱流量很多。
(3)隨著澆注時間的延長,金屬型模具分界面的溫度有較大變化。
(4)金屬模具有良好的導熱性。
參考文獻
[1]吳樹森,柳玉起.材料成型原理[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31-33.
[2]董永.金屬模鑄造對鑄件凝固的影響[J].鑄造設備研究,1997,4:42-45.
[3]李遠才.鑄造造型材料實用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213.endprint
【摘 要】 為方便了解和比較金屬凝固傳熱后的一些溫度數據和各項特性指標,建立鑄件凝固傳熱的數學模型。并繪制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的參數和溫度分布。
【關鍵詞】 鑄件 數學模型 金屬型 溫度分布
1 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
液態金屬澆入鑄型后在型腔內的冷卻凝固過程,是一個通過鑄型向周圍環境散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鑄件和鑄型的內部溫度分布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由于影響鑄件凝固過程的因素眾多,在求解中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不太現實。因此對鑄件凝固過程必須進行合理簡化,一般作如下基本假設:
(1)認為液態金屬在瞬時充滿鑄型后開始凝固——假定初始液態金屬溫度為定值,或為已知各點的溫度值。
(2)不考慮液、固的流動——傳熱過程只考慮導熱。
(3)不考慮合金的過冷——假定凝固是從液相線溫度開始,固相線溫度結束。
根據以上假設則可得到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其一維系統如下:
在鑄件中不穩定導熱的控制方程表達式為
2 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溫度分布
2.1 金屬型的選擇及其熱物性參數
本文僅以鑄鐵金屬模具為例加以說明,為減少金屬模的表面溫差,金屬模材料的選擇有以下措施:(1)選擇蓄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2)選擇導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3)選擇膨脹系數小的材料等。由表1可知不同材質的熱性能。所以一般選用灰鐵材質的金屬模。
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中金屬模的熱物性參數見表2。
2.2 金屬型的預熱
未預熱的金屬型不能進行澆注。這是因為金屬型導熱性好,液體金屬冷卻決,流動性劇烈降低,容易使鑄件出現冷隔、澆不足夾雜、氣孔等缺陷。未預熱的金屬型在澆注時,鑄型,將受到強烈的熱擊,應力倍增,使其極易破壞。因此,金屬型在開始工作前,應該先預熱,適宜的預熱溫度(即工作溫度),隨合金的種類、鑄件結構和大小而定,一般通過試驗確定。金屬型的預熱方法有:(1)用噴燈或煤氣火焰預熱;(2)采用電阻加熱器;(3)采用烘箱加熱,其優點是溫度均勻,但只適用于小件的金屬型;(4)先將金屬型放在爐上烘烤,然后澆注液體金屬將金屬型燙熱。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小型鑄型,因它要浪費一些金屬液,也會降低鑄型壽命。一般情況下,金屬型的預熱溫度不低于℃。本文由于澆注為平板鑄件選擇的金屬模預熱溫度為℃即為。
2.3 澆注后溫度分布狀況
根據公式和表2數據可以求出金屬模的蓄熱系數,鑄鐵的蓄熱系數為,金屬型鑄型的預熱溫度為,澆注溫度為,由式(1-8)可求的。
2.3.1 澆注后鑄件一側溫度分布
鑄鐵的熱擴散率為,本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5)得表3。
2.3.2 澆注后鑄型一側溫度分布
由表7可知金屬型的熱擴散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6)得表4。
2.3.3 鑄件—鑄型溫度分布模型
3 結語
(1)金屬型模具的吸熱能力及其熱容比較大。
(2)金屬型模具單位時間通過分界面的熱流量很多。
(3)隨著澆注時間的延長,金屬型模具分界面的溫度有較大變化。
(4)金屬模具有良好的導熱性。
參考文獻
[1]吳樹森,柳玉起.材料成型原理[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31-33.
[2]董永.金屬模鑄造對鑄件凝固的影響[J].鑄造設備研究,1997,4:42-45.
[3]李遠才.鑄造造型材料實用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213.endprint
【摘 要】 為方便了解和比較金屬凝固傳熱后的一些溫度數據和各項特性指標,建立鑄件凝固傳熱的數學模型。并繪制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的參數和溫度分布。
【關鍵詞】 鑄件 數學模型 金屬型 溫度分布
1 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
液態金屬澆入鑄型后在型腔內的冷卻凝固過程,是一個通過鑄型向周圍環境散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鑄件和鑄型的內部溫度分布是隨時間而變化的。由于影響鑄件凝固過程的因素眾多,在求解中把所有因素都考慮進去不太現實。因此對鑄件凝固過程必須進行合理簡化,一般作如下基本假設:
(1)認為液態金屬在瞬時充滿鑄型后開始凝固——假定初始液態金屬溫度為定值,或為已知各點的溫度值。
(2)不考慮液、固的流動——傳熱過程只考慮導熱。
(3)不考慮合金的過冷——假定凝固是從液相線溫度開始,固相線溫度結束。
根據以上假設則可得到鑄件凝固傳熱數學模型。其一維系統如下:
在鑄件中不穩定導熱的控制方程表達式為
2 鑄鐵在金屬型鑄模澆注后溫度分布
2.1 金屬型的選擇及其熱物性參數
本文僅以鑄鐵金屬模具為例加以說明,為減少金屬模的表面溫差,金屬模材料的選擇有以下措施:(1)選擇蓄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2)選擇導熱系數大的金屬材料。(3)選擇膨脹系數小的材料等。由表1可知不同材質的熱性能。所以一般選用灰鐵材質的金屬模。
為了方便計算本文中金屬模的熱物性參數見表2。
2.2 金屬型的預熱
未預熱的金屬型不能進行澆注。這是因為金屬型導熱性好,液體金屬冷卻決,流動性劇烈降低,容易使鑄件出現冷隔、澆不足夾雜、氣孔等缺陷。未預熱的金屬型在澆注時,鑄型,將受到強烈的熱擊,應力倍增,使其極易破壞。因此,金屬型在開始工作前,應該先預熱,適宜的預熱溫度(即工作溫度),隨合金的種類、鑄件結構和大小而定,一般通過試驗確定。金屬型的預熱方法有:(1)用噴燈或煤氣火焰預熱;(2)采用電阻加熱器;(3)采用烘箱加熱,其優點是溫度均勻,但只適用于小件的金屬型;(4)先將金屬型放在爐上烘烤,然后澆注液體金屬將金屬型燙熱。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小型鑄型,因它要浪費一些金屬液,也會降低鑄型壽命。一般情況下,金屬型的預熱溫度不低于℃。本文由于澆注為平板鑄件選擇的金屬模預熱溫度為℃即為。
2.3 澆注后溫度分布狀況
根據公式和表2數據可以求出金屬模的蓄熱系數,鑄鐵的蓄熱系數為,金屬型鑄型的預熱溫度為,澆注溫度為,由式(1-8)可求的。
2.3.1 澆注后鑄件一側溫度分布
鑄鐵的熱擴散率為,本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5)得表3。
2.3.2 澆注后鑄型一側溫度分布
由表7可知金屬型的熱擴散率,選取澆鑄后0.02h、0.2h和0.5h時刻的離界面的距離分別為-0.02m、 -0.04m、-0.06m、-0.08m、-0.1m處,將、、和、分別帶入式(1-6)得表4。
2.3.3 鑄件—鑄型溫度分布模型
3 結語
(1)金屬型模具的吸熱能力及其熱容比較大。
(2)金屬型模具單位時間通過分界面的熱流量很多。
(3)隨著澆注時間的延長,金屬型模具分界面的溫度有較大變化。
(4)金屬模具有良好的導熱性。
參考文獻
[1]吳樹森,柳玉起.材料成型原理[M].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31-33.
[2]董永.金屬模鑄造對鑄件凝固的影響[J].鑄造設備研究,1997,4:42-45.
[3]李遠才.鑄造造型材料實用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