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考察河南時提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這一表述被認為顯示了中國領導層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總體研判與基本態度。
中國經濟發展當前階段的新常態,是基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時下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重要判斷而作出的,指明了為應對三期疊加可能造成的疑惑、陣痛與困難應當秉持的立場。
所謂增長速度換擋期,就是我國經濟已處于從高速換擋到中高速的發展時期。
中國經濟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起飛階段的多種資源要素已基本充分釋放,面臨向中高速的換擋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使然。不能讓過往的高速度成為新階段發展的思想負擔,特別要避免將高速度與發展模式“合法性”畫等號的觀念。
所謂結構調整陣痛期,即結構調整刻不容緩,不調就不能實現進一步的發展。結構決定容量。全球經濟失衡造成的國際經濟與金融危機表明,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面臨結構性的增長瓶頸。
在原有經濟結構下的數量調整,只能是揚湯止沸,長期來看甚至可能是飲鴆止渴。只有真正實現經濟結構的升級,降低全球消費對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支撐的發達市場的高度依賴,降低全球生產對以化石能源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的高度依賴,新的經濟結構才能容納更大量級的生產力。
這種調整,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現有經濟模式的部分否定和全面超越。已經熟悉原有模式的要素所有者在較長時間內會面臨較大的轉型成本,只有承受住陣痛不走回頭路,才能贏得經濟涅槃后的新生。
所謂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初期,我們實施了一攬子經濟刺激應對計劃,現在這些政策還處于消化期。國際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和迅速蔓延,讓所有國家都措手不及。中國采取斷然措施,加速實施已規劃的大型投資項目,托住了經濟增長的底線,實現了有別于其他國家的“雙速增長”。
但是,正因為這些投資是在舊結構下的集中呈現,在當時保“量與速”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現今調結構的難度。新的結構調整的政策,需要為消化歷史問題留足空間。
新常態的提法,既包括對未來經濟發展中的困難在戰略上的藐視,又內含著對其在戰術上的重視。因為其“新”,所以要開動腦筋、認真應對;坦陳其為“常態”,則彰顯著戰略上的從容自若、舉重若輕。
適應新常態,并非消極地被動地適應,而是積極主動地適應,在常態中做出不尋常的事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正確發揮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習近平特別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貫徹了問題導向”,“政府一定要嚴格依法行政,……堅決克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缺位現象”。
這表明,無論對市場還是對政府,都不會在戰略上維持一種消極無為或放任自流的態度。在適應新常態時,將秉持依靠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來解決各種問題的積極姿態,同時對政府的角色作出更明確的界定,讓“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彼此配合,形成合力,這才能為積極主動適應新常態奠定堅實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