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
摘要:
我國歷代的能臣謀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有奇才大略,有著與常人截然不同的思維,范蠡就是這個特殊群體中一個典型而又獨特的人物。隨著學術界對范蠡的研究進一步深入,范蠡是什么地方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對范蠡籍貫的重新考釋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對范蠡的籍貫進行了專題研究和考證。
司馬遷在《史記》這樣評價范蠡道:“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后世”。范蠡睿智的一生造就了他的傳奇色彩:為國,他是一個奇謀興國的良將;為商,他是三致千金而富甲天下的商圣;為人,他是察微知著的謀士智者。范蠡的奇謀妙策為現在人們從政、經商、知人善任都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和啟迪。
隨著近年來,學術界對范蠡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關于范蠡是哪兒的人?他的籍貫到底在什么地方?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當前,在學術界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說范蠡乃“徐人”,二說范蠡乃是“楚宛三戶人”。筆者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系列專題研究。
一、范蠡應為“楚宛人”
從現存在歷史文獻和資料來看,“徐人”之說,僅見于《史記集解》引《列仙傳》中曰:“蠡,徐人”。
王博先生信從其說,他認為:“范蠡,《太史公素王妙論》以為南陽人,《列仙傳》說是徐人。徐人,有學者以為即是夏禹涂山氏的后裔,屬夏文化的范圍之內。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 年) ,吳滅徐, 范蠡此后可能先赴南陽宛地, 故有南陽人、宛人的說法。后又赴越,越乃夏后,與徐淵源頗深,故范蠡欲助越滅吳,以報滅國之仇。惟其有如此之動機,故助勾踐滅吳后,能功成身退,浮于五湖。”[1]
王博先生此說, 僅據《列仙傳》而推想范蠡為徐人, 似乎證據不足,略顯牽強。而且調和這兩種說, 認為范蠡先為徐人, 后為宛人。但據筆者考證, 范蠡在吳滅徐之后不久就來到了越國, 似乎沒有充足和多余的時間把自己從“徐人”再轉變為“宛人”;再者,王博先生又把范蠡二十余年深謀厲行之動機歸系于遙遠的夏代, 更是沒有直接或間接的材料可以證明, 令人無法明白。所以,如果依此為據而推想范蠡為徐人,就顯得證據不足,欠缺推敲,必不為人們所接受。
然而,在眾多的歷史文獻記載和資料中,關于范蠡為“楚宛三戶人”(即河南南陽人)的記載則較為可信。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由秦相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仲春記·當染篇》中記道:“越王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句下高誘注:范蠡楚三戶人也。
在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會稽典錄》曰:“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將軍也。本是楚宛三戶人,佯狂倜儻負俗。”又引《吳越春秋》云: “蠡字少伯, 乃楚宛三戶人也。”
南朝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引《太史公素王妙論》曰:“蠡本南陽人。”
漢朝袁康的《越絕書·六卷》中云:“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戶之虛。”按:“五”,錢培名《越絕書札記》疑為“三”之誤。
《越絕書·七卷》中又云:“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
北魏酈道元的《水注經》卷三十一載:“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國志》所謂南陽宛縣,有南就聚也。郭仲產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小,相承名三公城,……城側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漢末、有范曾字子閔,為大將軍司馬,計黃巾賊至此祠,為范蠡碑,文勒可尋。夏侯湛之為南陽,又為立廟焉。”
魏起鵬先生據此認為, 即以“祠為故宅”可信, 故宅未必即籍貫所在地。范蠡籍貫以三戶為是。[2]
唐朝大詩人李白曾經路過南陽,在《南都行》中這樣寫道:“陶朱與五觳 (百里奚),名播天壤間。”可見早在唐朝的時候,人們多已知道范蠡是南陽人,是“楚宛三戶人”。
二、“楚宛三戶”在丹陽
史料和文獻中雖然大量記載著范蠡關于“楚宛三戶”的記載,但在研究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問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楚宛三戶”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楚宛即為楚國宛地,楚國今已不在,但依據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宛即南陽,就是今天的南陽市。然而,范蠡籍貫南陽的說法有很多種,也有多處關于范蠡的歷史遺跡,我們從歷史文獻和資料來看,大致可以知道,在南陽關于“楚宛三戶”的學說,目前有淅川說、內鄉說、宛城說、新野說、鄧州說……
一是淅川學說。這里很早就有范蠡遺像出現,特別是在近幾十年的開發過程事,丹江流域的考古新發現的“三戶城”遺跡,使淅川本地與歷史文獻記載相對應,就被人們認為是范蠡籍貫所在。
二是在南陽內鄉縣的菊潭公園內,有一塊范蠡故里碑和為紀念范蠡而建的春秋城,使這里也成為范蠡遺跡之一,《明一統志》載:“三戶城,在內鄉縣西南”,有學者認為這里范蠡故里所在。
三是在1995年,南陽市宛城區的瓦店鄉界中村發現了一塊清代乾隆年間的石碑,上書“古范蠡鄉”,使這里成為范蠡故里的依據之一。
四是在南陽市宛城區的三十里屯,根據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的記載,這里曾經建有范蠡祠和范蠡廟。
這幾種關于范蠡籍貫的學說,都有依據所在,但“楚宛三戶”究竟在哪里呢?依據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文獻記載和相關資料,關于“三戶”的記載就多達十余處,但“三戶”到底在南陽什么地方呢?
相關歷史文獻記載,楚人南公曾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說雖然楚國只有三族(即楚國的屈、景、昭三大姓),但亡秦的必然是楚人。此后,歷史的發展,果然應驗了這個說法,秦朝最終真的被以項羽為代表的楚人推翻。
在北魏酈道元的《水注經》中載道:“丹水又逕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故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戌也,春秋之三戶矣”。由此可知,“三戶”在丹水之北的古商密,因為有楚人的三王之族的廟堂,故曰三戶。
而“三戶”所在的丹陽是楚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即現在的南陽市淅川縣的丹淅流域。從歷史考古發掘來看,這里出土了數以萬計的楚國文物,從而使這里成為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結合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當地這些考古發掘,我們可以得出:“楚宛三戶”中的“三戶”是屬宛而不在宛。
關于三戶之地望,西北師范大學教授趙逵夫先生曾說:“三戶屬宛而不在宛,在丹水以北的故商密,其地正在故之丹陽。丹陽為通稱,三戶為邑名。”[3]在多年以后,經過深入地研究和探討之后,并結合淅川縣發掘的地下資料,趙逵夫先生再次更加具體地指出:“丹陽其地,當在今河南省西南部丹水北邊,丹淅二水之間。”[4]以明確自己對范蠡故居“三戶”所在地的真實意思。
湖北省社科院的張正明先生經多年研究認為: 楚之鬻熊(商末周初) 的部眾所聚居的丹陽, 就是公元前312 年秦楚大戰之地的丹陽, 其地在豫西南, 位于丹水之陽。由丹陽向西北行, 入陜西之東南, 過武關, 越藍關, 可到西伯姬昌所轄之地。鬻熊之子熊麗率部南徙, 以湖北南漳縣西北部靠近谷城縣邊界的睢山一帶作為新居。熊麗之孫熊繹(周成王之時) 所居之丹陽與荊山相近, 荊山在湖北的西部、睢山的南方。丹陽應在睢山與荊山之間, 蠻河中游近上游之處。[5]
而在淅川縣的順陽川,在南北朝時期曾先后涌現出以范曄、范縝等杰出的歷史人物,這個家族是不是范蠡的后裔?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真實的,今天,我們在翻閱《辭源》、《辭海》時,針對“三戶”都有這樣的解釋:三戶,地名,在今淅川縣西北。
三、關于范蠡籍貫的其他學說
在南陽當地,對于范蠡籍貫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三戶”也叫“三戶里”,屬楚宛邑和后來的“宛縣”、“南陽縣”“宛城區”管轄,即現在的南陽市宛城區黃臺崗鎮三十里屯村,因為此地在東漢的時候也曾叫過“三公城”。
根據史料記載,“范蠡廟”在南陽府南三十里,漢末大將軍司馬范曾嘗為立碑。明李賢編纂的《一統志》和《明嘉靖南陽府志》有關于范蠡故里及“范蠡廟”的記載,而且完全一致。直到清朝時,三十屯村還有“范蠡廟。”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的《河南通志》載明:“范大夫廟,在府南三十里,祀越大夫范蠡。”也驗證了這一說話的可信度。
但這一說法,并不影響范蠡籍貫在丹陽之說,因為祭祀范蠡的宗祠和廟宇的建造,并不能證明范蠡就出生在此地。正如現在保留完好的“武侯祠”,雖然建在今天的南陽市,但諸葛亮本卻并非真正的南陽人。那么范蠡廟建在宛城區黃臺崗鎮三十里村,并不能說明范蠡就是出生在這里,只能證明后人并沒有忘記范蠡,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此祭拜范蠡。加之沒有更為確切地史料和考古發現,我們暫以認可較多的丹陽學說為準。
在關于范蠡籍貫的觀點中,還有“宛橐或五戶之虛”之說。東漢袁康的《越絕書》中記道:“范蠡,其始居楚地,生于宛橐或五戶之虛。”橐,袋也,作為地名,現不知在何處。而“五戶”應為“三戶”之筆誤,所以在新版《越絕書全譯》就把“五戶”譯作“三戶”。
根據相關歷史文獻和資料的記載,還有人說范蠡故里在今天的南陽市的鄧州:
一說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載道:“昔者越王勾踐困于會稽之上,乃用范蠡、計然。計然曰: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二者形則萬貨之情可得而觀己。故歲在金、穰……”從語法的規律上說,金、穰是地名,穰就是穰縣,也就是今天的鄧州市。
二說在《太平寰宇記》鄧州穰縣條載:“相接故名之,三戶左氏傳云:晉士蔑執 蠻子畀楚師于三戶,即此地——范蠡祠即蠡之故宅也,蠡死,后三戶人迄今祠之,今祠甚嚴”。由此說明,宋代時,鄧州穰縣有三戶地名,有范蠡祠,并且“今祠甚嚴”,巍巍壯觀,祠就是宅。
三說在《越絕書》卷六曰:“范蠡,其始居楚也,生于宛橐或伍戶之虛。”范蠡是春秋末人,在《左傳》中沒有宛,只有申。戰國末,申改為宛,幾經楚、韓、秦占領,宛與春秋時的申范圍已大不同,故“生于宛橐”不可靠,而生于“伍戶之虛”相對可靠,以后又附會為三戶。所說范蠡故里在楚五戶,即今鄧州市張村鎮五戶、范莊、斜廟一帶。
還有學者認為范蠡本身就是“南陽人”。在西漢司馬遷《太史公素妙論》載:“蠡本南陽人。”南朝宋裴因《史記集解》引其以為據。這一說法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具體方位。據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載:“秦昭襄王取韓地,置南陽郡……漢因之。領縣三十六”。據考證,無論是春秋,還是秦、漢時期,今淅川縣均在南陽郡轄區內,作為編纂國史的史官,為了節省筆墨,把范蠡籍貫確定為大政區南陽,而不說小政區是完全可以的。
綜合以上觀點,我們可以知道:范蠡,字少伯,籍貫為三戶邑,即故之丹陽,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北。故屬南陽郡,郡治在宛地,宛城即今河南省南陽市,所以才有后來的宛令文種,得“遣吏謁奉”,又“駕車而往”,登門拜謁。
但不管范蠡在南陽何處,我們都認為他是“楚宛三戶人”,即今天的河南南陽人。至于范蠡后來結交文種后遷移到了宛地,還是依舊住在“三戶”之地,我們也不必再作深究。
【注釋】
[1]王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3
[2]魏啟鵬.范蠡及其天道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6
[3]趙逵夫.屈氏先世與句亶王熊伯庸[J].文史,1985,(25):223~234
[4]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20
[5]張正明.楚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