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
“接地氣”能夠“強底氣”。黨的事業根基在基層、血脈在基層、活力在基層,黨員干部是否密切聯系職工群眾,不僅關乎工作質量,還關系到能否真正情系職工群眾。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所謂“接地氣”,就是要保持與客觀現實的聯系,廣泛接觸群眾,從群眾中了解實情、汲取智慧、辦好實事。真正的企業領導,他們往往敢于“接地氣”、樂于“接地氣”、善于“接地氣”。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公司(下稱:機電集團)堅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深入企業基層和職工群眾中接地氣,在穩中求進中保持定力,在改革創新中增添活力,更加堅定不移地明確了走質量效益型的改革發展之路。
接地氣定目標――不在空中搭樓閣
要在平地夯基石
對企業黨員干部而言,職工群眾就是“地氣”,是各項事業的力量源泉,脫離職工群眾,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深入職工群眾“接地氣”,黨員干部才能充分了解職工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才能有的放矢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保證企業的戰略方針科學正確,才能體現各項具體目標是否合乎民情民意,企業的一切工作才不致迷航。機電集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職工群眾中接地氣,謀劃了集團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標。
推進轉型升級,謀劃戰略定位。在黨的群眾路線學習暨企業發展研討會上,集團集中干部職工智慧,統一了發展思想,加深了全集團對實施創新驅動、堅持質量效益型的目的和意義的認識,確立了以“質量效益型”發展為主線的新“321”戰略,就是要夯實三大抓手。一是做精存量、做強增量、持續創新;二是要實現兩個目標:2015年力爭營業收入600億以上,2020年力爭營業收入1 000億以上;三是要實現一個愿景:裝備中國,走向世界。新“321”發展戰略,引導集團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的深刻轉變,為集團轉型升級打下了基礎。
集中群眾智慧,共筑機電夢想。全體機電人的共同夢想――“機電夢”的提煉活動,持續時間長達10個月,員工參與人數眾多,在集團上下引起強烈反響,通過歸納整理,最終采納了干部職工認知度、認同感比較高的“幸福機電、裝備世界”的“機電夢”表述,“機電夢”是集團企業文化建設的又一新成果,是激發全體機電員工推動新“321”戰略、共建共享幸福機電的新動力。
摸清企業家底,制訂發展策略。一是摸清家底。全面理清集團資產、資本狀況,對多層級企業法人,按“控股、參股、資產管理”進行了分類管理;以“產權清晰、主業精干、布局合理、競爭力強、效益顯著”為目標,按戰略發展、改革發展、戰略退出三個板塊,初步梳理出總體改革思路,為深化改革打下基礎。二是啟動了企業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尊重企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對國有資產負責、對企業員工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做好所屬企業改革發展方案,堅持“一企一策”,堅持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讓改革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既要有大膽探索的創新,又要有穩妥推進的措施,既不貪功冒進,又不久拖不決。
接地氣找方法――不能紙上談奇想
要從實踐覓良方
戰略目標一經確定,只有科學的實施路徑才不至于走彎路,如果制訂的實施方案沒有經過充分的實際調查,沒有建立在了解民情民意的基礎上,而只是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空對空的產物,盡管表面看起來似乎光鮮完美,但在施行中一接觸到實際就會出問題,可能無意之中就傷害了職工群眾的利益和感情。讓實施路徑接地氣,就是要因地制宜,深入細節,不能走過場,搞形式主義,要讓實施方案體現民意。機電集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職工群眾中接地氣,找到實現戰略目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緊盯市場和效益,提升運行質量。一是利用平臺幫扶。發揮機電集團平臺優勢,幫助部分企業在公共項目上爭取訂單,為總目標任務的完成打下基礎。通過一企一策的對口幫扶措施,使長軸、卡福、江機三戶企業大幅減虧,上依紅、標件、重汽專用車等3戶企業扭虧為盈,主動通過關閉退出和資產重組,消滅了3 000萬元以上重大虧損源1個。二是布局新興項目。重點推動了康明斯大馬力發動機一攬子項目、組建重慶軍工產業集團項目、機器人項目,尋求集團未來增量。三是抓好存量項目。穩步推進10萬噸高精鑄造項目、機床和西計環保搬遷建設,開工上依紅30萬根橋項目,啟動了水輪機公司等7戶企業遷建和與GE公司合資的西通公司建設工作。四是打造創新載體。按照自主研發、聯合開發、技術引進的目標,著力打造適合集團的技術創新載體。
不再追求規模效應,著力培育稀缺性效益。對企業而言管理提升的過程就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過程,當前的裝備制造企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企業的發展不再取決于“規模效益”,需要企業有獨具優勢的“稀缺性效益”:一是有性能質量和性價比高人一籌的產品;二是有人所不能的工藝絕招;三是有比同行更精益的管理水平;四是具有品牌營銷和國際化營銷超常收益的營銷本領;五是有能力超群、品質卓越、眼光遠大的人才隊伍。按市場競爭的需要,集團確定了“營銷、運行、財務、質量”四個重點,機電的企業要保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就必須要在這四個重點方面不斷提升和強化,促進一批現代管理新成果在企業的推廣運用,全面增強干部員工的現代企業管理意識,從思想本質上提高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形成人人知曉管理、人人重視管理、人人參與管理的氛圍。
決不貪大求全,量力而行審慎投資。集團根據國內外的經濟大環境,堅決貫徹項目投資“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先有市場,后建工廠”“有所為,有所不為”以及項目并購“三原則”等一系列工作要求。集中力量對10余個在建、擬建項目的投資進行調整,對以上量為目的的項目進行了重點調整,調減項目投資4.61億(不包括高精鑄造項目二期的22個億、雙橋循環經濟產業園的60個億,直投項目審減的7個億),調減率10.12%。審慎投資有效降低了集團的發展風險。
提升競爭實力,鍛造三支人才隊伍。一是抓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實施所屬企業在職高級經營管理人員培訓培養計劃,內培與外引相結合,形成人才競爭、流動新機制。給企業后備經營管理人員壓擔子,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條件。二是抓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結構,造就一支掌握核心知識、關鍵技術的工程技術專業人才隊伍。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在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領域的技術創新領軍人物。三是抓高水平技能操作人才隊伍。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高級技師和技師等高技能人才為重點,培養造就一支符合機電集團發展需要、忠于職守、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接地氣轉作風――不在廟堂耍權威
要與群眾共甘苦
脫離職工群眾,就可能會踩起“高蹺”,嬌氣、傲氣、霸氣、燥氣、暮氣等“官氣”就易上身。轉變作風就是要打破“圍城”“玻璃門”和無形的墻,站在職工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說真話、辦實事,撲下身子,放下架子,腳踏實地,吸納深厚的“地氣”,把工作做到職工群眾的心坎上,有利于祛除“官氣”,涵養“朝氣”,使干部充滿生機與活力。機電集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職工群眾中接地氣,轉變了企業黨員干部的作風。
黨建工作融合務實之風,助推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集團黨建工作積極融入經濟工作,在政治保障、組織保障、智力支持等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一是加強國企發展改革形勢任務的宣傳教育,使全體干部員工提高認識、解放思想,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保障集團改革發展的政治定力。二是持之以恒地整頓四風頑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效能監察,保障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確保風清氣正。三是抓好基層,強化基礎,加強黨員的日常教育管理,通過開展黨內創先爭優活動,激勵廣大黨員在生產經營工作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真正成為集團發展的中堅力量。
黨員干部突出實干之風,主要領導帶頭跑市場。企業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市場。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成功,就在于看市場能否接受它所提供的商品。一個沒有市場意識的企業不可能成功,一個沒有市場意識的企業經營者也不可能成功。因此,企業主要領導必須牢固樹立市場意識,董事長、總經理要帶頭跑市場。做到眼要看到市場、頭腦要想到市場、行為要融入市場,真正了解市場需求、掌握市場動態、熟悉市場規律、靈活市場運作,從而保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文化建設體現導向之風,激發文化引領的正能量。一是發揮企業文化對品牌建設的作用。推動企業文化建設與集團品牌建設相結合,打響重慶機電集團這個品牌,提升在客戶、市場、公眾中的知名度、信譽度、美譽度,讓集團所屬企業能夠分享機電集團的品牌價值。二是營造良好氛圍。通過宣傳優秀典型、先進經驗,展示機電員工新形象,宣傳集團發展新成果,揚正氣、樹新風,強化正面引導,進一步激發全集團的正能量,為集團發展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
選人用人倡導正派進取之風,警示出現驕傲自滿。一是將“危機就在明天”成為集團的危機警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集團各企業,還沒有一家能夠說自己有絕對的市場優勢、技術優勢,能夠不懼競爭。集團干部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將“危機就在明天”成為集團的危機警示,用危機意識促使自己帶領企業永不懈怠、永不驕傲、不斷前進。二是使用作風正派敢于進取的干部。集團黨委將干部的選拔任用與工作業績緊密相連,做好干部的鍛煉、培養、使用和管理,重用那些黨性強、作風正、業績優、民意好的干部,做到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崗位、干成事的有褒獎。
接地氣聚力量――不搞個人單獨唱
要靠群體發和聲
黨行使的權力來源于群眾,黨執政的基礎來源于群眾,因此,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時刻把人民群眾視為最能依靠、最可團結的對象,把為人民謀取幸福當作一種使命,以人民的意志為意志,以人民的理念為理念,人民不樂意的事情不干,人民不高興的事情不辦,人民不贊同的事情不做。鐘鼓樂之,琴瑟和鳴,就能與人民群眾步調一致,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從而共同為美好生活和奮斗目標而努力。機電集團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從職工群眾中接地氣,贏得了職工群眾群策群力的支持。
堵塞“跑冒滴漏”,群策群力開源節流。集團以“開源節流增效”為突破口,千方百計降成本、增利潤。主要措施包括:加強企業應收賬款和庫存的“雙降”目標考核,嚴控集團和所屬企業的期間費用、大宗物資集中采購費用等。康明斯、長軸、綦齒傳動、卡福制動等一批企業降本增效工作成效明顯。在2013年1~4月集團總體出現近5 000萬元虧損的情況下,集團2013年的主營業務利潤加上參股企業權益收益增利,經營性利潤較2012年增加了5倍以上。這個成績與全國機械行業需求趨緩、產能過剩、成本上升、價格下行、利潤率下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體現擔當和責任,干部職工迎難而上。在集團班子主要領導調整、發展戰略調整的情況下,在經濟大環境嚴峻、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全集團干部員工面對困難,表現出了國企員工的責任和擔當,對集團的改革發展做到了在思想上統一、行動上支持,立足崗位、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開展的“群策群力謀發展、開源節流增效益”主題活動影響廣泛、效果明顯,為完成集團目標任務作出了積極貢獻。
團結職工群眾,共同投身企業改革。機電全體干部職工在充分認識國企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艱巨性和復雜性上,達成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解決了國企改革的思想障礙,確保了集團深化企業改革工作的方向正確。集團的改革工作將與全市“五大功能區”建設結合,抓好改革的謀篇布局,堅持以推進轉型升級、促進質量效益發展為目標,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以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和毅力,讓職工群眾釋放出全部勞動熱情,共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建功立業。
“接地氣”能夠“強底氣”。黨的事業根基在基層、血脈在基層、活力在基層,黨員干部是否密切聯系職工群眾,不僅關乎工作質量,還關系到能否真正情系百姓。機電集團的改革發展之路是在深入基層接地氣中謀劃的,必將得到全體機電職工的擁護,從而為實現機電人的美好愿景而共同努力奮斗,讓幸福機電真正使機電人有事業可干,有業績可創,有快樂可分享。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