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霞
摘要:
聲樂中科學的發聲是:將人體發聲器官及其相關器官通過唯一的也就是科學的發聲方法來獲得美妙的聲音,氣息高效運用,能最有效地達到要求的音高、音量、音強、音色,有效地表達歌唱內容和感情。運用聲音體現出歌曲的內涵、藝術修養、藝術表演,積累和沉淀藝術感和審美感,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真情實感,歌聲優美的享受。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關鍵詞:聲樂藝術;聲樂訓練;聲樂學習;呼吸方法;聲樂美感
聲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需要演唱者豐富的情感體驗、生活體驗、藝術體驗的完美結合。在聲樂表演過程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聲樂藝術做為一門表演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是生活中各種情感的交集、美化、再現和升華。所有的演唱是需要實踐者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將自己的內心、思想、自身文化修養對所產生的各種社會現象和情感進行分析和判斷,通過聲音的旋律美來傳遞情感,使聽眾與觀眾受到藝術的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一、科學的發音與呼吸的運用
科學的發聲方法是用正確的發聲方法進行歌唱,學習聲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里面不僅包含了作品的情感表達、音樂基礎理論,還包含了各種聲樂技巧。聲樂家管林曾定義:“所謂科學,就是合乎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一種唱法,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適應一定的作品,能充分地表現出來;二是能適應一定演員的聲音條件。”將人體發聲器官及其相關器官通過唯一的發聲方法來獲得美妙的聲音,至于各種“唱法”一定要靠適度的調節來得到不同風格的“唱法”。氣力、氣息高效運用,能最有效地達到要求的音高、音量、音強、音色,有效地表達歌唱內容和感情。比如演唱有了一定的氣息支持,對音域有一定的擴展,歌唱的呼吸正確,咬字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樂感。舒伯特的作品以抒情性為主,主要訓練的是打開喉嚨,實際上是打開了人的共鳴體,通過訓練有意識的“打開”來調節人的歌唱共鳴腔,防止用過多和過猛的氣息去沖擊聲帶,發音時候喉頭擠、卡、壓,使喉頭失去彈性,導致音色干澀、刺耳。
發聲時,要感到下腹部和腰部位向外向下擴張,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喉部的壓力,有利于共鳴腔的調整,減少喉部的擠咔現象。“條條大路通羅馬”,這里的“羅馬”就是科學的、理想的發聲法。自己唱著舒服,別人聽著舒服,再加上技法的要求、技巧的運用以及準確的情感表達就是科學的發音唱法。“聲為情役,腔為情設”“情之所至,音之所生,情深意切”,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說:“樂者發于聲,聲者發于情”。撩人情思,感人肺腑,激情鼎沸,蕩人胸懷,催人淚下,詩人白居易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所以如果在歌唱過程中呼吸運用的不正確就會直接造成聲音無控制的“喊叫”“卡擠”現象。
發聲方法正確與否,呼吸起著定性的因素。在我國古代聲樂理論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調其氣”的論述,氣息是歌唱的基礎。在聲音訓練方面,除了保留他們自身的聲音特點外,更多的是進行各種能力的鞏固和加強。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礎,氣息是歌聲的動力。正如意大利的一句名言:“誰學會了呼吸,誰就學會了歌唱。”
因此,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及用氣技巧是聲樂學習中的重要內容。歌唱的呼吸以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最為適宜,這種方法被認為是科學的、合乎藝術要求的呼吸法。吸氣時,氣息應吸在胸腔下部,不可過淺,也不可過深,要柔和平穩,不可用強制的力量,要用鼻和嘴一道吸氣,如只用鼻吸氣,易產生鼻音。吸氣要適度,吸得過分飽滿,會使聲音失去彈性。吸氣的多少根據樂句的長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藝術表現來決定。要學會無聲的吸氣,不必要的響聲會影響歌唱的表現。許多的聲樂家將歌唱發聲的呼吸方法分為四種:鎖骨呼吸法、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試聯合呼吸法。只有正確的呼吸,聲帶正常閉合擋氣發聲,聲帶的振動與呼吸的緊密配合,聲音才能圓潤飽滿,明亮有力,富于色彩的變化。清代王德暉、徐沅徵的《顧誤錄》中就有“氣由聲也,聲由氣也。”良好的共鳴對音量的擴大、音色的改善和聲音的傳播有很大的作用。
二、聲樂美感及情感表現
在聲樂藝術中養成良好的聲樂美感。聲音美感是建立在歌唱者和觀眾的心理上的,歌唱者把情緒和情感注入到歌聲中去,使歌聲具有美感。情緒和情感蘊含越深,歌聲的美感就越強,這樣才能打動觀眾、感染觀眾。聲樂美感的提高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否則聲樂藝術將停留在蒼白乏味、華而不實的表面。在聲樂藝術當中,“美感”與“藝術”是相通的,以不同藝術門類中去感受不同的“美”,欣賞不同“美”的方式,來傳達給觀眾。通過對聲樂作品的表演將情緒真實的表達給聽眾,才能和聽眾共鳴。這就要求歌唱者除了能發出優美的聲音,唱好音準、節奏節拍、速度、強弱等要求外,還要有良好的音樂感覺。唐代詩人白居易也說:“樂者發于聲,聲者發于情”。可見,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果,取決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現,但要達到聲情并茂,以聲傳情卻很不容易。所以連詩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嘆:“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以情動人”才是最能打動觀眾最能詮釋作品的。情感是人們思想溝通的紐帶,當演唱者體會到作品的內在情感需求時,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表現作品,把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創造性”的發揮出來,有利于觀眾直接接受并領會作品的意境。
三、吐字清晰,字正腔圓
在長久的演唱實踐中,人們把聲樂藝術的發音歸結為“以字行腔”,字正腔圓,字音的發聲部位要正,口形要準,由清脆明亮的嗓音,發出行云流水般的韻律,創造優美動人的旋律,也是塑造豐富多彩的聲樂形象。要求字頭咬緊、字腹要圓、歸韻要準,從而達到“聲、韻、調”三者的有機結合,做到唱腔語字清晰、字腹圓潤、歸韻準確,聲調抑揚頓挫。我國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指出:“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者中無字,字中有聲。”這些都是我國傳統聲樂理論中,關于吐字咬字的寶貴經驗,只有認真學習,才可能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
總之,在聲樂藝術中,所有的學習與演唱都需要實踐者本身對聲音及演唱中各個要素的分辨思維能力,使自己對歌唱的認識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從而達到歌唱中美的藝術效果。在聲樂中融入音樂文化,對聲樂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十分重要,也能不斷夯實聲樂藝術的根基,讓聲樂藝術煥發時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