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蓓
企業是社會的重要成員,創建和諧企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積極創建和諧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是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而構建企業和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是打造和諧企業建設的重要環節。
新時期需要構建和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21世紀人力資源管理既有著工業文明時代的深刻烙印,又反映著新經濟時代游戲規則的基本要求,從而呈現出新的特點。
新時期企業員工的主要特點
員工新特點。隨著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進入職業領域,這批員工由于常年在家庭中享受高關注度所帶來的自我中心主義,會表現出對周邊環境缺乏探察、對他人情緒反應不夠敏感、過于執著于自我感受的傾向;同時,他們又寄希望于家庭生活中的高關注度能夠延續到工作環境中。
社會新變革。過去20多年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變革,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罕見的。 這場變革對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之巨大,堪稱是人類社會進化史上的一次突變。特別是完全成長于1992年之后的一代人, 他們對工作、職業等長期關系的心理契約的牢固程度大大減弱, 更容易輕率地作出變化或放棄的決定。
網絡文化。由于網絡文化的興起,新生代的員工逐漸淡化權威、專家觀念,要求獨立、彰顯自我價值,投射在工作中,他們對“獨立作業”“自成一格”的熱情遠遠超過對“權力”的欲望。
新經濟時代對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經濟時代,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人才具有更多的就業選擇權與工作的自主決定權,人才不是簡單地通過勞動獲得工資性收入,而是要與資本所有者共享創造成果。對此,企業要尊重人才的選擇權和工作的自主權,并站在人才內在需求的角度,通過為人才提供產品與服務,去贏得人才的滿意與忠誠。這些新特點要求領導方式的改變: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建立信任、溝通、承諾、學習的互動方式,因而對構建和諧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力資源管理內涵發生深刻變化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將員工視為“社會人”, 認為組織的首要目標是滿足員工自我發展的需要。它不同于人事管理視員工為“經濟人”。新時期,人力資源已經由物本管理發展到人本管理進而升華到心本管理。物本管理重在對人的控制,人本管理重在對人的尊重,但要激發人的潛能,則更強調心靈的外在感動,并由心靈的外在感動轉為管理者與員工的內心自覺,達到心本管理。 這三個發展階段逐級遞進升華。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實踐,要根據所處的組織內外環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綜合運用物本管理、人本管理和心本管理,揚長避短,發揮其積極作用。人力資源管理內涵的逐級深化,迫切需要構建一種和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構建和諧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許多企業在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不穩定問題。如何構建一套和諧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使企業能夠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命題。
以人為本,突出情感管理和價值管理
德國哲學家康德早就提出“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企業固然是一個以微觀效益為中心的經濟組織,但過度關注企業的經濟追求,輕視或忽略對人本身的關注,將會制約經濟的發展,危及企業可持續性的存在或發展。這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在員工的招聘、配置、激勵、開發、考核、處理勞工關系等各個環節,都能以人為本,突出對員工的情感管理和價值管理。 要利用多種溝通手段,溝通感情,滿足員工的心理感受,充分聽取員工心聲,理解員工,建立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健康情感機制,為員工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與創造性。另一方面,要讓員工切實地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關注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把人作為自身勞動成果的享用主體和創新主體;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關注員工的個人成長,了解員工的發展需要,為員工制定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員工的雇傭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尊重每個員工的尊嚴、權利、價值和愿望,以員工的發展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心本管理,打造幸福企業
企業存在的意義有兩個:一是為社會創造幸福,二是為員工創造幸福。人們工作的目的遠遠不只是為了掙錢,掙錢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幸福企業就是能夠滿足員工(包括老板)不斷增長的幸福需要的企業。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滿足員工的幸福需要,一個是滿足員工不斷增長的幸福預期,也就是要實現可持續幸福。
幸福企業的精髓是“以心為本”。真正的幸福只有心里幸福才是幸福。所以,企業要把為員工謀幸福作為自己的使命。評判幸福企業有五項指標:快樂工作,共同富裕、共同發展、受人尊敬、健康長壽。這五項指標所得分值的高低決定著一個企業幸福指數的高低。這五項指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其中,快樂工作是幸福企業的基礎,共同富裕和共同發展是幸福企業的核心,受人尊敬是幸福企業的關鍵,健康長壽是幸福企業的保障。
企業要建立一種追求超經濟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能引起心靈的“原子彈”效應,在員工的心靈深層發生作用,強調對于員工心靈的自我修煉,挖掘和培養對事情的價值感和意義感。這對成功的企業而言,其實是闡述“利潤是副產品”的理念,也就是要追求一種超越金錢之上的價值觀,學會“以心經營”員工,使員工以“利他之心”的純念來解決問題。“利他之心”,其實質就是讓員工具有“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類”的利他精神,真正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共同成長。
打造和諧的人力資源發展生態系統
現代管理學認為,任何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都會涉及諸多環境要素,這些環境要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表現的有機整體,即形成相互聯系循環的人力資源管理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力資源管理活動更多體現為一個系統化的運作狀態和結果。一方面,企業要樹立正確的認知理念,堅持管理制度體系整體化和全面化構建并舉,有效把握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體系的層次性和結構性,合理處理各層面之間的關系,著重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重點層面的制度建設。同時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充分挖掘企業內部智力資本,注重外部社會力量的合理引入和有效利用,在創新目標層面把握好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心理效益的有機統一,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活動,構建人力資源管理創新平臺,保證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的持續開展。 另一方面增強與其他企業的溝通聯系,統籌考慮內外環境,增強與其他企業的溝通互動,從而形成較強的動態適應能力和穩固有序的人力資源管理環境,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通過這些手段盡可能從宏觀層面、從全局來理順人力資源發展關系,而不是只將構建和諧人力資源生態系統簡單定位為員工謀好福利,提高待遇,只看一時一地情況,而不顧企業發展實際。要宏觀考慮企業內部和外在綜合情況,以及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實際和行業的情況,建設企業動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人力資源。
(作者單位:中國電建集團人力資源部)
(責任編輯:羅志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