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平
永濟電機公司通過著力抓好建立制度體系、突出技改重點、強化崗位培訓、發展職工文化四個環節,取得了提高職工技能、推進技術進步、增加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推進應用型技術研發機構市場化、企業化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作為重要主體地位的國有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的創新不僅是專業技術人員的事,掌握熟練操作技能和豐富現場經驗的一線職工,也是企業創新的重要主體。近年來,我們始終把開展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作為突出時代主題、融入企業中心、服務職工群眾的重要載體,著力抓好建立制度體系、突出技改重點、強化崗位培訓、發展職工文化等四個環節,取得了提高職工技能、推進技術進步、增加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建立制度體系
形成職工崗位創新的長效機制
完備的制度體系支撐是深化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的基礎。我們把職工崗位創新納入企業整體創新體系,建立了配套的職工崗位創新制度體系。先后制定了《“三改進”(改進工藝、改進操作方法、改進工裝工位器具)成果和合理化建議評審獎勵辦法》《技術改進管理辦法》《專利管理辦法》《先進操作法申報評審辦法》《職務發明專利獎勵辦法》等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將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納入專業化管理,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注重開辟職工崗位成才的綠色通道,建立了一年一度的職業技能競賽制度以及對優秀職工崗位創新評價激勵體系,對在全國、地方省市、北車集團和公司職業技能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職工給予獎勵,并優先晉升職業技能等級,在職工中營造學習技術、開展創新、崗位成才的良好氛圍。公司每年評選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中的管理、質量、崗位技能、科技和營銷標兵,在給予500~3 000元獎勵的同時,晉升100元崗位工資。
與基本工作制度相配套的是職工崗位創新管理機制。我們每年將職工創新項目納入公司技術創新計劃,創新項目落實情況作為單位和領導績效考核內容之一。工會負責跨工種、跨單位創新項目的組織和協調。質量、工藝、設計等職能部門,發揮專業優勢,在幫助選題立項、實施技術支持、組織項目評審等方面,提供專業服務和指導。各單位統籌技術、人力等資源,負責具體幫助和指導職工崗位創新以及優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全體職工立足本職崗位,積極參與創新,形成了上下聯動機制。
突出技改重點
發揮職工崗位創新的重要作用
兩次大規模的技術引進提升了永濟電機公司的核心技術水平。新工藝、新技術盡快轉化成為一線職工的操作標準、操作規范,是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鍵過程。我們組織開展了以“改進工藝、改進操作方法和改進工裝工位器具”為主要內容的“三改進”活動,全面提升職工隊伍的技改能力。我們著重抓好以下五個環節:
選題立項。每年初,由工會牽頭,按照職工創新小組申報——工藝技術部門審核——工會統籌安排的程序,確定年度“三改進”計劃。對于重點和難點項目,由工會牽頭組建專題創新小組,制定跨崗位、跨單位、跨專業的聯合攻關計劃。“三改進”計劃明確項目內容、責任人、負責領導和時間進度,對于聯合攻關的項目,明確項目協調人。
組織實施。以職工創新小組為單位,實施技改攻關,公司工會和各單位在人力、技術等資源方面給予協調服務。在這個環節,單位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親自參與起到了關鍵作用,如第三機械車間和線圈車間的主任帶頭參加“三改進”。2012年,這兩個車間的職工分別實施改進、創新項目40項和60項,極大提升了車間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成果評審。公司工會會同工藝設計、質量保證、科研管理等專業部門的專家組成評審組,從技術水平、經濟效益、應用價值等方面對“三改進”成果進行綜合評審。我們把成果評審作為職工崗位創新與公司科技創新相銜接的重要環節,將有應用和推廣價值的“三改進”成果固化為工藝文件和操作標準,作為知識積累的重要內容。
成果應用。我們將“三改進”成果納入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績效評價考核體系,每年召開現場會,推廣應用范圍廣、經濟價值大的優秀成果。線圈車間職工發明的電機定子鐵芯翻轉吊具,有效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5倍以上,榮獲中國北車職工創新成果一等獎和“山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一等獎。三機車間的“半自動線圈包帶機設計制作” 項目推廣應用后,提高工作效率3倍以上,節省投資400余萬元。我們設立了職工創新成果推廣應用獎勵,每年評比在職工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方面的先進單位給予獎勵。
表彰激勵。我們把“三改進”優秀成果納入公司勞動競賽先進序列進行命名表彰,并把先進操作法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2003年以來,以職工名字命名的一類創新成果及先進操作法120項,其中,8項獲得運城市表彰獎勵。2013年,公司工會獲得山西省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優秀組織獎,7項創新成果被命名為“山西省職工先進操作法”。目前,公司已實施“三改進”項目6 400項,采納合理化建議5 400多條,表彰職工創新成果1 238項,獲得授權專利54項,取得直接經濟效益約2 300萬元。
強化崗位培訓
搭建職工崗位創新的寬廣平臺
崗位培訓是職工經濟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多年來,我們在職工教育工作中,不斷完善職工培訓機制,為職工實現崗位成才創造有利條件。
在“教”上做文章。組織由技術專家、金藍領和高級技師等人員組成的“專業培訓團隊”,針對關鍵技術、特殊工序以及職工崗位創新的需要,進行分類培訓,把技術送到現場。堅持舉辦以一線職工學習、交流操作技能為主要內容的“職工周末講壇”,搭建職工互相學習平臺,去年共舉辦37期,2 200余人參加。建立金藍領和勞動模范工作室,發揮金藍領和勞動模范的技能示范作用。
在“培”上下功夫。以“大培訓,大練兵”活動為主要載體,以工藝要求、質量標準、操作方法為基本內容,編寫作業指導書770項,對操作職工進行系統培訓。公司工會會同人事、勞資等部門進行資格考核,實行操作人員持證上崗。2009年以來,公司培訓職工630期、10 515人次。落實公司班組建設計劃,對生產、輔助崗班組長實施崗位輪訓,不斷提高班組長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
在“帶”上出實招。積極組織、協調和落實公司《導師帶徒管理辦法》,規定技師以上職業資格的技能人員必須承擔“帶徒”義務,簽訂帶徒合同。我們充分發揮公司各類培訓基地的作用,促進職工技能的“傳幫帶”。公司鉗工培訓基地被全國總工會確定為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實訓基地,這個基地曾先后培養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第一屆、第三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鉗工冠軍張峰杰、薛金良。由他們帶隊,2006年以來培養出高技能人才35名,為公司技術引進項目制造高精度模具,在技術轉化為產品的關鍵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練”上獲實效。在分系統地組織開展的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和技術練兵活動中,形成了基層練兵——初賽選拔——公司理論考核——公司實作競賽的“金字塔”式的“練兵”機制。在每年一度的職業技能大賽中,我們把重點放在基層練兵這個重要的基礎環節,由各生產單位圍繞攻克技術難關、解決慣性質量問題、提升關鍵工序操作技能三方面,自選競賽項目,自定競賽規程,自行組織競賽,公司表彰獎勵成績優秀者。這種以基層為重點、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為提升職工技能為目標和職業技能大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職工學技能、鉆業務的積極性。
發展職工文化
形成職工崗位創新的文化認同
職工的技能素質對崗位創新起決定性作用,但支撐技能素質的是人文素質。我們把“創新”作為最重要的元素,培育職工“崗位追求創新、責任創造價值”理念,發展和創新職工文化,增強了廣大職工對崗位創新的文化認同。
我們把構筑強企富民的“永電夢”作為職工崗位創新的崇高追求。宣傳和引導廣大職工共同建設“創新文化”,這種文化突出中央企業特點,在履行中央企業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方面形成特色:一是關注客戶,為人們便捷出行、社會綠色環保提供卓越的電傳動系統解決方案,成為備受各界尊敬的企業;二是成就職工,讓全體永電人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實現個人價值,享有社會尊敬;三是做優企業,把公司建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電傳動力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在企業文化建設活動中,我們充分發揮工會優勢和職工文聯等職工文化組織的作用,結合企業改革發展實際,組織開展解放思想大討論專題教育活動、開展向全國勞模張峰杰、薛金良學習活動、專題征文、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文化活動,大力宣傳和培育創新精神。
在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中,我們堅持對職工進行職業道德、企業文化、技術標準、工藝規范、安全生產等系列教育和培訓,每年舉辦職工培訓班50余期,培訓職工上萬人次,提升職工的職業素養,促進職工崗位創新。
在推進質量工資管理中,我們將崗位創新的理念和實踐融入到質量管理上,培育形成“自我激勵,自我創新,自我改進,自我提升”的職工文化。實踐中,從增強職工文化認同的角度進行了三項創新:職工榮譽制度創新,完善了以質量、資質、信譽、貢獻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免檢免驗崗、金牌崗、星級職工以及各類標兵、勞動模范等職工榮譽體系;廠務公開創新,在單位和班組實行了質量工資的申報、評審、考核、結果等全過程公開,并與職工榮譽體系緊密結合;班組建設創新,實行集體作業的整機質量捆綁考核,增強了職工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創新責任。崗位創新作為職工文化的基因,已經體現在廣大職工的行為規范中。
(作者系永濟新時速電機電器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