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彥蓉
摘要:
藝術衍生品作為我國新興的文化產業,充滿了朝氣,但是道路也滿布荊棘。從國內外藝術衍生品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來看,藝術衍生品作為文化產業,有著獨特的現實意義和杠桿效益,也有著較為深厚的研究價值。然而,新事物的起步,總不免步履蹣跚,希望在新事物剛剛起步的時候,從業者,尤其社會各界給予更積極的關注和扶持。
關鍵詞:藝術衍生品;產業鏈;營銷模式
藝術衍生品市場在逐步繁榮中快速的成長,但是,畢竟我國的藝術市場是從改革開放后逐步形成的,藝術衍生品市場更是隨著藝術市場穩步上升后才出現的新興產業。由于剛剛起步,行業內部管理不規范,出現了不少問題,對行業從業人員也缺乏系統的培訓,更無約束力可言,似乎我們正在新興的朝陽產業---藝術衍生品市場從一開始就走入了困局。
一、藝術衍生品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國家相關保護法律不健全
我國的法律規定,一幅美術作品通常存在兩種權利。一是物權,即權利人依照《民法》對自己的美術作品實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二是著作權,即權利人依照《著作權法》所享有的、對以實物負載的美術作品的發表權、署名權、復制權等人身權和財產權。看上去,有《民法》和《著作權法》的保護,原創藝術家的權益應該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然而,藝術家對法律知識的普遍缺失為藝術作品的侵權糾紛埋下了定時炸彈。中國知識產權第一人鄭成思先生指出,實用藝術品是非常特殊的介于外觀設計與著作權法之間的“邊緣保護對象”。變化萬千的現實總是讓理論蒼白,盡管已經有多種學說和立法來保護實用藝術品,依然顯得“安知是雌雄”。藝術侵權案件發展到最后——在這個講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社會,訴訟無疑是最后的選擇,因為他要消耗太多的成本,還要面臨取證困難,賠償力度小等具體問題,所以法律的保護無疑是紙上談兵。我國向來是盜版大國,民眾維權意識也相當淡薄,從音像制品到軟件開發再到服裝,盜版產品蹤跡猖獗,而且深受大眾歡迎。在全球范圍內,電影盜版每年給電影產業帶來的損失為80億美元。文化產業政策法規的效力層次偏低,對藝術家作品版權保護力度模糊,若授權產業連藝術家最基本權利無法得到保障,不僅會造成大量的經濟財富流失,而且會嚴重打擊藝術家的積極性同時也危害生產商的經濟利益,勢必影響藝術衍生品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產業鏈上的資源整合存在難度
藝術衍生品的開發應該是藝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相互融合,讓更多生產廠家進入藝術授權行業,而不是由美術館拿到藝術家授權后,再委托他人進行設計和制作,那樣做不但成本費用高,有的產品還得不到市場認可,最終“賺”到的沒準是一堆存貨。大部分藝術機構的藝術授權還是通過機構與藝術家的合作,將衍生品的授權作為藝術合作的延伸部分而已,并沒有完全的將藝術品授權作為獨立的藝術合作項目。
(三)藝術衍生品設計幼稚,質量低劣
針對藝術衍生品市場開發,我國各大高等院校沒有開設專門相關課程,沒有系統的培訓和培養,勢必形成高素質專業人才的缺乏。大多衍生品的設計水平不高,制造工藝也不夠精細,與消費者對接的服務行業從業人員的挑選和培訓,更是要求不夠嚴格。絕大多數從業人員都是美術高校畢業,雖說有著較高的藝術理論修養和完備的藝術知識。但是對于衍生品開發所需要的管理素質,營銷素質,經濟法律等知識的缺乏,特別是將文化產業方式轉化為市場需求的創意人才,即文化創意經理人不足,導致決策者在開發和運營藝術衍生品時沒有能力做出正確決策,制約了衍生品行業向更高更遠更強大的道路發展。
(四)藝術市場的非理性
從2008年起房價一路虛高漲到天價,到今天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抑制政策,從提高房貸首付,到征收物業稅,出臺限購令。房地產投資市場的熊熊之火仿佛被空降的調控政策驟然澆滅。新建房的成交量明顯減少,越來越多的購房者持觀望態度。股市則是投資市場的另一個冰點,基金業的資產凈值總額直落至接近2萬億,縮水超過5500億元。兩大投資市場的調整和降溫,勢必導致大量閑散資金另外尋找投資途徑。藝術品市場的超高回報率,無疑成為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藝術品可以讓人投機致富的理念跟隨著各種藝術品的天價成交紀錄而到處傳播。許多不懂藝術、也非藝術愛好者的有錢人,也以投資為目的,轉而關注藝術品市場,盲目注入大量非理性資金,造成一些藝術品,價格虛高,有價無市。博覽會、拍賣會上,許多民營企業家紛紛現身,常常為自己鐘愛的藝術品一擲千金,玩過豪宅、名車、如今應該輪到玩藝術。仿佛藝術品已經是這個時代時尚和品味的代名詞。一些國際著名拍賣行也入鄉隨俗,直接從畫家手中買畫進行拍賣,一些在美術院校讀書尚未畢業的學生,其作品竟也能賣到上千美金,嚴重影響定價的公正性。藝術市場的非理性和不規范性,會導致某些藝術作品價格虛高,名不副實,從而直接誤導了藝術衍生品的發展方向,同樣造成其衍生品有價無市,產品滯銷。
二、解決藝術衍生品問題的相關建議和解決方法
藝術衍生品市場紅而不火,出現目前的困局,筆者以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并非上述幾個方面因素可以涵蓋;同時,事物的發展本就遵循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軌跡,在發展中出現一些問題,甚至短暫的停滯是正常的。關鍵在于我們發現問題后,要去積極的適時規范、調整和引導,使我們的新興產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少走些彎路,甚至避免了半路夭折。
(一)國家應出臺相關法律條規加強版權保護
目前我國所有的《民法》和《知識產權法》兩部相關法律,沒有明確針對授權甚至是藝術授權做出明晰的法律保護條例,對于盜版的打擊力度依舊偏小。應該盡快完善其法律保護條例,并且制定相關條例實施細則,對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應當加大懲處力度,改善文化創業產業政策法規效力層次偏低等現狀。
(二)國家應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
面對我國文化產業目前的生存環境,政府應當加強對文化事業的宣傳力度,促進大眾正確理解文化產業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調動大眾積極性。加強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理解和支持力度,改善目前文化企業融資難等現狀。推出文化產業稅收優惠新政策。擴建和提高美術館,畫廊等藝術機構的軟硬件設施,針對藝術家以及藝術從業人員流動性強的現狀,政府應該支持大型藝術區建設的項目,不要再發生大批藝術家被驅逐的“慘案”。2014年1月25日,全國首個由銀行金融機構投資建設的藝術品倉儲庫在山東濰坊銀行正式啟動使用。濰坊銀行此次投資200多萬,修建150多平方米的藝術品倉儲庫,共有庫房、鑒定、 辦公三個功能區。上海權威銀行人士也提出銀行參股或直接投資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提案。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加入藝術市場,大量的資本投入促使了藝術衍生品的發展。
(三)學校加強對應用性人才的培養,擴增專業
我國的藝術衍生品屬于新興行業,整個產業鏈的從業人員都有必要提高自身素質與從業能力。從人才源頭上來講,學校應該積極開設藝術管理,藝術市場分析,衍生品設計開發等相關專業,培養出一批具有藝術素質和藝術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對于生產商來講,應當嚴格把關自身的人才篩選實行制度,聘用高級設計人才,切勿因為節約成本而造成產品設計粗糙,質量低劣。對于銷售商來說,建議推行行業資格上崗認證,從業人員應該具備最基本的藝術修養和營銷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服務行業的整體水平。
(四)嘗試定制消費,擴展銷售渠道
每逢春節或者其他節氣日,很多大型企業總會為送禮而發愁。尋找適合的禮品顯得越來越難。地方特產已經隨著交通和通訊的發展變得隨處可見,不顯珍貴。傳統的禮品更顯老套和缺乏新意。而與藝術品相結合的藝術衍生品,將文化和藝術融入其中,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商業價值。它不像一般產品般泛濫,除去實用性外,同時也有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不管是贈予客戶還是企業自己收藏,都會為企業氣質增色不少。將藝術衍生品發展成為藝術禮品,增強同大型企業合作,根據他們自身的特殊需要,上門定制藝術衍生品,打開向企業銷售的渠道,也是我們藝術衍生品推向大眾生活的積極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蔣志培.著作權[M].上海:法律出版社,2007:112-113
[2]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事務中心.創意產業知識產權管理[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13
[3] 趙力.2008-2009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報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 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