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楠 朱瑞波
摘要:
審美是觀眾需要的一部分,展示活動中對信息的準確傳達則是其本質的目的。做為審美主體的觀眾獲得審美快感只是初始階段,通過美感愉悅使觀眾對做為審美客體的展示設計產生興趣,調動諸如好奇心、求知欲等其它心理需求,希望深入了解客體所包含的信息。
關鍵詞:感知多樣性;審美多元化;互動體驗;形式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傳統的藝術審美規范已經不適應現代人的眼光,新的藝術審美內容已經漸漸滲透到我們的意識領域中。美的標準從來就不是恒定的,每個時代的生活特質自然會形成這個時代特有的新美學特征。
一、感知多樣性
在展示空間設計中,滿足觀眾的視覺感知是第一要點。人對物的判斷的第一感覺是視覺基礎,視覺感知的滿足是基于先入為主的認知規律決定后面的感知判斷。展示空間構成中的每個元素從最直接的外表形成視覺感知個性,物的形態識別、布局體量關系的識別、層次結構的識別、尺度比例的識別、色彩美感的識別、文化符號和技術特征的識別等,空間要素的每個外在界面都直接作用于人的視覺感知,并匯集成總的認知,創造產生出更適合自然的、更富有人性的空間。
展示作品是在限定的時空中,以直觀的形象,進行視覺傳播。通過在限定時空中創造的藝術氛圍,運用各種展示手段,來表現主題,使受眾高效地接受信息,提高參觀效果,這是設計追求的目的。要想掌握受眾對設計師創造的環境和展示手段是否接受,設計師就要加強觀眾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的修養,去研究展示環境給受眾可能造成的心理反應。繼而對展品陳列的高低、遠近、色彩、形態對觀眾的視覺沖擊,考慮如何減輕參觀中的視覺疲勞,如何防止眩光對觀眾的視覺傷害等等。努力創造一個適應受眾心理和視覺需求的參觀環境,提高陳列水平和參觀質量。
(一)方式與功能美
人對設計及其物化產品的認知是在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中完成的,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覺器官對設計進行感知,形成知覺,產生印象或表象以及比較理性的概念或理念。
在手工業時代,設計及其物化產品很容易讓人看出它在功能和形式方面的聯系,很多青銅器一眼就能看出它是酒器還是食器。到了工業化時代,設計和制作分離,產品的功能和形式關系復雜多樣給人造成功能識別上的困難。所以,我們在設計時必須向人們提供足夠的信息,讓人識別出:它是什么東西?它的功能是什么?它是如何使用的?這些都是實現功能美的前提條件。
互動體驗設計是一種傳播的媒介、交流的工具。其展示方式的多樣性于功能之美具有獨特之處。互動體驗設計方式的多樣性是靜態與動態的結合,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綜合傳達表現出相關信息,使參與體驗者能夠融入整個展示設計中,既是設計的參與者又是設計的創造發現者,從而達到設計目的。
功能之美一部分來自明確的設計意圖,即能夠實現策劃與設計目的的展示設計就是美的,這種設計以20世紀初追求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為代表。與之相比另一種美來自含蓄的美,也就是互動體驗設計暗藏的發現之美,將功能與形式完美結合,設計不單單依靠靜態的展示更需要參與者親自發掘其中本質之美。
(二)材質與空間美
在展示藝術中,各種形式的材質是構成其形態的物質基礎,這些材料不同的視覺美感與內涵之美也同樣是展示藝術之美的重要來源。而空間之美直接作用于觀眾的心理和生理,決定著觀眾的審美感受。
空間之美是由互動體驗設計的多維性、多元性、開放性共同決定的,觀眾在一個四維空間中去感知體驗多元化的、互動式的展示過程。
(三)文化與情趣美
展示互動體驗設計展示的是文化的含量,其中包括人類獨特的價值觀、世界觀、審美觀等精神成果,在觀眾參與的過程中完成文化知識的傳播與啟示。
情趣之美一部分來自觀眾的參與活動,讓觀眾在參與中感知趣味性。另一部分來自設計方法,設計者采用什么方法和設計形態來與觀眾互動,良好合理的設計會大大增加互動體驗的深刻性和趣味性。
二、審美多元化
展示設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涉及領域眾多,是藝術發展有史以來結合專業最多的藝術形式,它涵蓋美學、傳播學、信息學、心理學、生物學、物理學,還包括數學、計算機中的語言程序、動畫、圖形圖像甚至材料學,人機工程學、視覺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管理學等眾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廣泛領域,是一項綜合性的設計工程,反映在多學科相結合的新興藝術的整合。
展示形式的物質創新是展項物質化的創新,強調趣味化、人性化、互動化、情感化、高科技化等特征,采用打破各種技術界線,打破感覺創造形式。目前具有生動演示效果的互動多媒體展項不僅擁有以上特征并且非常受觀眾歡迎。但高科技互動多媒體手段也要不斷創新和突破,不能一直是幻影手法,一直是大屏幕投影。日本的幻影手法已經發展到大型卡通幻影與真人同臺演出,立體電影也發展到機器人與真人同臺演出,其展示效果煥然一新,令人興奮不已。展示形式物質創新在于重新組合,組合就是創新。拆分開來,每一種技法都是我們所熟悉的,但根據故事線索重新整合后,效果就截然不同,從組合理念來看,一加一要大于二。
三、結語
審美體驗會隨著時代的發展,內容和形式變化將不斷的完善甚至產生新的審美取向,但其獨特的設計思維理念和創作思想將對互動體驗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讓觀眾能夠參與到展品中,與作品產生互動,不去反映作者個人觀點,而是構造“框架”,觀眾在環境中創造自己的世界,他們充分利用互動的自由性去建構自己的現實,重新創造自我,以實現作品自由的聯結和轉變,體驗各種互動體驗形式帶來的審美取向。互動體驗的審美應當緊跟時代發展的趨勢,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運用新手段、新形式不斷滿足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渴望。
【參考文獻】
[1]白雪竹.互動藝術創新思維[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01)
[2]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野楠.淺析展示藝術新變化[J].美與時代,2013(10):94
[4](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