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影
摘要:
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畫中歷史最悠久的畫體,它的形式特征之一是裝飾性。從線條、構圖、色彩等方面進行探討,對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特征進行理性分析。分析了中國工筆人物畫裝飾性風格發展的核心動力,即“工”取其質,“美”取其飾的審美觀,論證了裝飾性特征在中國工筆人物畫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中國工筆人物畫;裝飾性;線條;構圖;色彩
工筆人物畫可以說是我國繪畫的始祖,是我國繪畫體系中的一種繪畫形式。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形式特征之一就是裝飾性。所謂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是指畫家在塑造藝術形象中,采用裝飾圖案的手法,將現實對象加以組織提煉和歸納總結,之后形成的藝術風格。這種裝飾的手法不同于一般的繪畫寫實手法,這就是中國工筆人物畫之精髓。
中國工筆人物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珍寶,它具有很強的裝飾美感。中國工筆人物畫獨具一格的表現形式,正是它有別于西方繪畫以光色體面造型和寫實人物畫表現形式之處。與西方寫實風格的人物畫相比,中國的工筆人物畫用筆工整細致,極富裝飾趣味,畫面的線條、構圖、色彩均以條理化、圖案化、理想化的處理方法取得裝飾效果,使裝飾性的風格特征成為中國工筆人物畫造型手段的主要特色。下面,筆者謹就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特征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富于裝飾美的線條
“裝飾風是東方藝術解決藝術與自然對立關系的一種最巧妙的藝術手段。”線的裝飾美主要表現在線條的排列組合,如線條的反復、連續、節奏、韻律等。就如古人創造的“十八描”,有的混厚蒼勁、沉著穩重,有著豐富的內涵;有的灑脫飄逸,給人以活潑、輕松的情趣;有的勁健流暢,如煙云舒卷,龍蛇出沒……在多變中就和諧,在和諧中求多變,使線條的表現形式充滿了裝飾感。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其造型勻細秀潤、簡練生動,運用委婉圓潤、流暢飄逸,富有節奏感的線條進行生動的描繪,在質感和動勢的表現上都具有很強烈的裝飾韻味。
宋代的《八十七神仙卷》,整個畫面浩浩蕩蕩,氣勢磅礴,人物繁多而有條理,既統一又不單調,人物服裝的衣袖、裙褶、披肩、飄帶一般都是用長線來表現,并采用秀雅飄逸,長垂均勻的“高古游絲描”線條。這些人物的服裝好像在隨風飛舞,讓人感到整個樂隊在吹奏中緩緩地飄移,整個效果致而不嫌繁瑣,富麗清秀,這種富有音樂般的節奏感和韻律感給人一種裝飾美的藝術享受。
二、平面化的意境構圖
工筆人物畫的布局所表現出來的裝飾性也是相當強烈的。傳統的中國工筆人物畫的構圖與西方人物繪畫構圖不一樣,它突破了西方繪畫模仿自然的焦點透視,而采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對藝術對象進行超越時空限制的整體把握,從而拓展了畫面的意境。中國畫一提到意境,往往使人很容易想到山水畫或花鳥畫,似乎人物畫并不需要意境,其實不然,人物畫也有意境。
薛永年在《關于意境》一文中說:“總而觀之,中國畫家的意境論,主張‘以意為主,強調‘表現,但又要求寓‘表現于描述中,使‘意造景生,令‘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通過‘攝情和‘寫貌物情,達到‘發人思,憑借有限的視覺感性形象,在虛實結合中,誘發聯想和想象,使覽者的感情化的‘不盡之境中,受到感染,領會其‘景外意以至‘意外妙,潛移默化地發揮審美作用。”從這得到一個道理,即意境最終是通過“有限的視覺感性形象”來表現的,其方式是合理的構圖安排,而這個構圖“應使人感到畫外有畫,無畫處亦有畫意”。這里的“無畫處”就是畫面的留白,由此可見一幅畫意境的好壞全在構圖。意境構圖處理也取材于自然,但不會受自然的約束,而是注意畫面平面化的處理。以五代著名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為例,作者大膽突破了空間的局限,運用傳統的長卷構圖,用散點透視法將不再同一個時間段發生的事情以敘事的手法,一段一段地展開鋪陳。這種平面化的意境構圖有節奏,有段落,有層次,隔而不斷,斷中有連的把繁雜的夜宴整理成一幅畫。圖中采用屏風隔斷的結構,屏風是古代室內一種裝飾家具,在室中既起室內環境的空間作用,又增強了裝飾美。此外,圖中的道具、陳設、服飾都很工致精美,體現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成為畫面中必不可少的構圖因素。中國工筆人物畫意境構圖的平面化就是要力求洗練單純、平鋪直敘,沒有過多繁雜的裝飾,顯得格調高雅,真正體現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特征。
三、色彩的主觀應用
中國傳統色彩歷經各朝代的發展與演變,其中工筆人物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色彩觀和色彩體系。中國工筆人物畫的色彩處理自由靈活,講究主觀化、單純化的裝飾性。謝赫的“畫有六法”,名為畫法,實為畫理。傳統繪畫中六法之一的“隨類賦彩”是對前人和當時工筆人物畫色彩實踐和理論的總結。傳統工筆人物畫不像西方繪畫那樣強調在光源的照射下呈現出固有色、光源色、環境色,而是畫家根據主觀想象描繪,自己進行色彩的組合,目的不在于寫實,而是作為主體畫家把個人藝術修養反映到作品里,反映到色彩上,為了起到一種裝飾美化的作用。
其中唐代畫家張萱所繪《虢國夫人游春圖》,整幅畫文化底蘊厚重,共有八人騎馬,色彩明亮鮮艷與沉實素雅相結合。在明艷之間有黑色和白色的相隔相融,使整個畫面色調穩和,艷而不跳,亮而雅致。騎馬的三位侍從,與仕女們的服裝形成鮮明的對比,層次清晰。因此,楊玉環的姐妹虢國夫人的形象在色彩的烘托中得以很鮮明的突出。從張萱作品中很好的體現出,傳統繪畫用色節制、單純,裝飾性強,體現尚簡尚雅的審美準則。也正是因為這種用色的主觀性,使的傳統繪畫的設色尤為重要。古人強調三礬九染,用色混厚而明艷,既對比鮮明又和諧統一,富有裝飾美,使之“華貴中見淳樸,厚重中見明快,達到薄而不漂,厚而不濁,重而不膩,濃而不艷,艷而不俗,色重氣清”。
四、結語
當今工筆人物畫的發展進入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這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多元化發展局面的形成取決于當代多元的文化背景,也是工筆人物畫自身發展的必然。在工筆人物畫裝飾性的研究和實踐中,筆者認識到工筆人物畫的裝飾性特征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線條、構圖、色彩等因素,也正是它的獨具特色才長久屹立于世界藝壇。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創新,仍然要在裝飾性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是時代賦予中國工筆人物畫家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 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 薛永年.中國繪畫歷史和審美鑒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