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攀峰
項金項目:該論文為2012年度鄭州大學體育學院院管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2C3012)相關成
摘要:
針對體育院校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和人文教育缺失的影響因子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為進一步開展對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群體特征;人文教育;影響因子
調研發現,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教育的缺失現狀非常突出,本文將具體的調研結果歸納如下:
一、體育院校大學生群體特征調研結果
(一)文化基礎薄弱、人文素質天然較低
體育院校大學生大部分入校前經常要參加體育訓練和比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文化課學習占用的時間少,基礎差一些。尤其是從小就進行運動訓練專項學習的學生,因為不斷地參加比賽等外在環境的影響,使他們文化知識的學習處于間斷不連貫的狀態,文化素質甚是薄弱。而在體育院校,為了專業訓練的需要和競技成績的突出,“重技術輕人文”的教學思想依然存在。
(二)性格外向活潑、身體素質較好
體育院校的大學生性格一般外向活潑,而且單純樸實,這一方面成為人際交往中的優勢,一方面,由于其在長期的訓練中形成的較為獨立的個性特點,對于集體活動一般只遵從于自己的喜好,而大局意識不夠。另一方面,體育院校大學生因為對于體育運動的喜愛和練習,自身的身體素質相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整體較好。這也是他們的一個優勢。他們不僅體魄相對健康,產生心理疾患的機會也較少了。與其他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相比,他們的心理從總體上看是較為健康的。在面對挫折時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思想走極端的情況較少。
(三)吃苦耐勞、有拼搏精神且思想活躍、容易接受新思想
體育院校的大學生由于其運動訓練的基礎,大部分學生都體現出比普通大學生更能吃苦耐勞,更加具有拼搏精神。這些是體育院校學生擁有的優勢,在接受人文教育方面也因此具有了不同于一般大學生的更加有利的一面。因為,吃苦耐勞、拼搏創新等精神本來就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在這方面,體育院校的大學生具有天然的“人文特質”。與此同時,體育院校大學生自身思想較為單純,容易接受新思想。
(四)善于獨立思考,具有很強的創新精神
體育院校大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由于本身技能水平要高于其他專業大學生,教師更注重培養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如前所述,體育院校的大學生的獨立個性是他們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是偏向于獨立的思考的,所以他們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也有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體育院校學生對知識和既定成果的態度決不能是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而是要時刻保持創新意識,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勇于提出不同見解和觀點。”
二、體育院校大學生人文教育缺失影響因子調研
(一)重科學、輕人文的教育思想影響
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發出的巨大耀眼的光輝,使人們產生一種幻想:科學是無所不能的,唯有科學才能給人類帶來福音,任何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就是國家的人才;反之,則毫無價值。傳統教育思想里的人文精神逐漸式微。就連大學里更多的承載人文教育功能的人文學科,也由于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社會功利效果,而被人們邊緣化、逐漸忽視。
(二)應試教育指揮棒帶來的不良影響
人文教育的開展離不開人文學科的發展。而在我國高考指揮棒的遙控指揮下,學生們從小學開始,熟悉的只是書本上的教育了。更為甚者,為了應付高考,我們國家幾乎所有的高中在高二甚至高一階段就進行了針對高考訓練而進行的文理分科,平時學生學習到的和老師所教授的內容,都與高考應試有很深的關聯,嚴重影響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當代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是“營養不良”的。到了大學階段之后,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就業壓力的促使,使得各種專業的教育更強化,而人文教育更加弱化。
(三)人生理想與信念的教育逐漸式微所帶來的信仰危機的影響
五六十年代的大學生們理想信念教育都十分到位,他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于雷鋒精神的崇拜是我們這一代人以及現在的大學生無論如何都無法企及的。“我們這個時代的偶像又是誰?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改變你、督促你、鞭策你。偶像是一個參照物,沒了它我們自然會茫然無助。”]沒有了理想信念的指引,人生的目標經常失去方向。理想信念教育式微之下,大學生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都出現了很多問題。
(四)社會及校園環境氛圍人文氣息稀薄帶來的不良影響
俗話說,良好的環境熏陶良好的品質。那么,大學生人文教育也離不開環境的感化和熏陶。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必然離不開良好的社會及校園環境氛圍。但是,目前這兩種氛圍都存在亟待解決的缺陷。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員,當然難感受到如此種種思潮的腐蝕的厄運。調研發現,當代大學生往往由于自身的獨立性特質,更多的關注個人想法,更少關心集體活動。經常出現一些集體活動極少有人愿意主動參加的情況,社團活動更是少之又少,參與者也是屈指可數。校園文化環境的單薄,也給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帶來了瓶頸。
(五)網絡文化的飛速發展帶來的人文教育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時刻在刷新我們的世界,它變化的速度總比想象的快、可是它的意義卻總比想象的深。”給思想并不十分成熟的大學生們的薄弱的思想帶來了強大的沖擊力。在一個虛擬的平臺上,大家的交流極度平等,缺乏社會閱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在搖擺的當代的大學生們,充分體現出他們思維的活躍,對于各種思想和思潮的接受能力都很強,辨別能力卻有限。長此以往,最終會導致他們失去對社會的正確判斷,價值觀念也會逐漸趨于紊亂。這些負面影響是教育者們必須要面對的。
【參考文獻】
[1]邵桂華,孫慶祝.體育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及其評估方法研究[J].體育科學,2002(23)
[2]邵龍寶.人文素質教育讓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5(03)
[3]殷士勇.校園網絡文化下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