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濤
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在急性胃穿孔治療中的比較
趙延濤
目的 探討急性胃穿孔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7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采用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 觀察組采用單純修補術治療。比較兩組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術后潰瘍復發率。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 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觀察組。結論 根據患者病情及臨床特征, 在早期診斷的前提下, 給予合理的手術治療, 可獲得良好效果。
胃大部分切除;單純修補術;急性胃穿孔
胃穿孔為胃潰瘍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 患者有刀割樣或燒灼樣上劇烈腹痛, 始于上腹部或穿孔部位, 可擴散至全腹部[1]。早期給予手術治療, 可獲得良好預后。本研究對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人民醫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胃穿孔患者, 分別給予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例急性胃穿孔患者, 入院時具有劍突下局限性壓痛, 反跳痛及肌緊張表現。根據患者病情將7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30例, 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19例, 女11例;年齡23~72歲, 平均年齡(48.6±4.3)歲。觀察組男31例, 女17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8.5±5.2)歲。兩組患者一般情況無顯著性差異。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單純修補術治療。硬膜外麻醉后, 做右上腹直肌處切口, 探查穿孔部位后, 用生理鹽水沖洗穿孔處, 再對穿孔灶行全層縫合及大網膜覆蓋結扎固定。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及制酸劑, 常規行胃腸減壓。術后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給予胃管進食或進食流質食物, 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對照組采用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麻醉、探查及清洗同觀察組, 切除胃組織遠端的70%~75%, 再行畢Ⅰ(胃十二指腸吻合術)或畢Ⅱ式(胃空腸吻合術)手術。術后處理同觀察組。
1.3 觀察內容 觀察兩組手術時間, 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術后潰瘍復發率等。潰瘍復發率采用Vinick分級評定, 治療后患者無胃腸道癥狀, 營養狀況良好為VinickⅠ級;治療后患者胃腸道功能較好, 無潰瘍癥狀, 營養狀態較好為Vinick Ⅱ級;治療后患者潰瘍癥狀不明顯, 有輕度的腹脹及中度的傾倒綜合征為Vinick Ⅲ級;治療后患者應用不良,潰瘍復發, 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為Vinick Ⅳ級[2]。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78例患者臨床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 x-±s)表示,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159.2±20.5)min,住院時間(12.6±4.1)d。術后出現感染2例, 十二指腸殘端瘺1例。觀察組手術時間(43.2±6.1)min, 住院時間(7.0±2.1)d。術后出現感染4例, 中毒性休克1例。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2.2 兩組術后潰瘍復發情況比較 對照組Vinick Ⅰ級12例,Ⅱ級14例, Ⅲ級4例, Ⅳ級0例。觀察組Vinick Ⅰ級19例,Ⅱ級22例, Ⅲ級7例, Ⅳ級0例。兩組Vinick分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胃穿孔為胃竇及胃部底端的潰瘍急性發作導致的疾病,治療不及時, 可出現腹膜炎進展危及患者生命。臨床對于胃穿孔主張行手術治療, 但目前尚缺乏適用于所有類型潰瘍急性穿孔患者, 手術方式的選擇需根據患者病情確定[3]。
胃大部分切除術療效確切, 治療后潰瘍復發率低。但存在患者術后胃容量減少, 對患者胃功能損害較大等弊端。單純修補術安全可靠, 近期療效好, 可有效清除病灶, 對患者創傷小, 對胃腸功能損害小, 利于患者恢復。但存在潰瘍易復發等缺點。本組研究中, 作者根據患者年齡、病程、胃穿孔程度、患者要求、病情輕重等分別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結果顯示, 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均可獲得滿意療效,單純修補術手術時間短, 住院時間短。胃大部分切除術術后并發癥少。
綜上所述, 臨床醫師需根據患者病情及臨床特征, 在早期診斷的前提下, 給予合理的手術治療, 可獲得良好效果。
[1] 布和,李迎春,鄭林.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效果分析.當代醫學, 2013,19(15):49-50.
[2] 江文華.胃大部分切除術與單純修補術治療急性胃穿孔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3,11(6):104-105.
[3] 薛玉龍,劉建洛.單純修補術與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急性胃穿孔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2,7(7):75-76.
716200 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