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姿 陳燕 孫德文
77例三陰乳腺癌的治療分析
王英姿 陳燕 孫德文
目的 探討三陰乳腺癌的有效治療方法。方法 對39例臨床Ⅱ~Ⅲ期乳腺癌初治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聯合表柔比星靜脈滴注, 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的治療方案。對38例既往接受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治療失敗患者(耐藥患者)采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靜脈滴注, 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的治療方案。結果 39例初治患者的有效率74.4%, 臨床受益率87.2%, 主要毒副反應是骨髓抑制。38例耐藥患者的有效率44.7%, 臨床受益率81.6%, 主要毒副反應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其次是骨髓抑制。兩組毒副反應經相應處理后均能緩解, 未影響治療。結論 對于三陰乳腺癌的初治患者, 可以先采用紫杉類聯合蒽環類藥物的治療方案, 吉西他濱聯合鉑類是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治療失敗后的較好救援方案。
三陰乳腺癌;紫杉醇;表柔比星;吉西他濱;順鉑;復方斑蝥膠囊
三陰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及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約占乳腺癌的12%~24%[1]。作者對77例該病患者進行了治療觀察, 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院收治的三陰乳腺癌(TNBC)女性患者77例, 年齡23~67歲, 中位年齡42歲;均經臨床檢查及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 免疫組化法檢測ER、PR及HER-2結果均為陰性, 有可測量病灶, 隨訪資料完整。其中39例為臨床Ⅱ~Ⅲ期乳腺癌初治患者(不包括炎性乳癌和復發性乳腺癌), 其余38例為既往接受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治療(輔助化療或姑息化療)失敗患者(耐藥患者), KPS評分≥70分,預計生存期超過6個月。77例患者均無其他惡性腫瘤病史和化療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1.2.1 初治組 在應用多西紫杉醇的前日、當日和次日口服地塞米松。多西紫杉醇75 mg/m2靜脈滴注, d1;表柔比星90 mg/m2靜脈滴注, d1;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 3粒(250 mg×3)/次, 2次/d, 每21天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2個療程以上才能評價療效。
1.2.2 耐藥組 吉西他濱1000 mg/m2靜脈滴注, d1、d8 ;順鉑25 mg/m2靜脈滴注, d1~d3;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 3粒(250 mg×3)/次, 2次/d, 每21天為1個療程, 連續治療2個療程以上才能評價療效。
以上兩組化療期間均給予預防嘔吐措施并監測肝功能、腎功能及血常規等項指標的變化情況。根據骨髓抑制情況,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GM-CSF)進行相應治療。
1.3 療效及毒副反應判定 療效判定按照2000年版實體瘤客觀指標評價標準(RECIST)[2], 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進展(PD), 以CR+PR計算有效率, 以CR+PR+SD計算臨床受益率。化療毒副反應按WHO 關于急性與亞急性毒性反應評價標準, 分為0~IV度[3]。
2.1 初治組 39例患者中完全緩解(CR)6例、部分緩解(PR)23例、穩定(SD)5例、進展(PD)5例, 有效率74.4% (29/39),臨床受益率87.2%(34/39)。主要毒副反應是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為主的骨髓抑制, 有少數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及輕微的胃腸道反應, 經相應處理后均能緩解。
2.2 耐藥組 38例患者中CR 0例、PR 17例、SD 14例、PD 7例, 有效率44.7%(17/38), 臨床受益率81.6%(31/38)。主要毒副反應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其次是骨髓抑制,經相應處理后均能緩解。
2006年, Bryan等首次明確提出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均為陰性的乳腺癌即三陰乳腺癌(TNBC)。回顧性研究表明, 中國女性三陰乳腺癌約占所有類型乳腺癌的16%~26%[4]。目前, 臨床治療TNBC的常用化療藥物有紫杉類、蒽環類、鉑類、吉西他濱和環磷酰胺等。多西紫杉醇是紫杉類藥物, 抗腫瘤活性高于紫杉醇。表柔比星是蒽環類藥物, 其療效與阿霉素相近,但心臟毒性比阿霉素小很多。由于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的大量長期使用, 有部分TNBC患者對這兩類藥物產生了耐藥性。吉西他濱是嘧啶類抗腫瘤藥物, 毒性低, 對蒽環類和紫杉類無交叉耐藥, 具有很高抗腫瘤活性。復方斑蝥膠囊是中成藥,其主要成分包括斑蝥、刺五加、莪術、熊膽粉、人參、三棱、山茱萸、甘草、黃芪、半枝蓮、女貞子等, 具有破血消瘀, 攻毒蝕瘡, 扶正固本之功效。作者對39例臨床Ⅱ~Ⅲ期乳腺癌初治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聯合表柔比星靜脈滴注, 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的治療方案。對38例既往接受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治療失敗患者(耐藥患者)采用吉西他濱聯合順鉑靜脈滴注, 同時口服復方斑蝥膠囊的治療方案。結果表明, 39例初治患者的有效率74.4%, 臨床受益率87.2%, 主要毒副反應是以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為主的骨髓抑制。38例耐藥患者的有效率44.7%, 臨床受益率81.6%, 主要毒副反應是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其次是骨髓抑制。兩組毒副反應經相應處理后均能緩解, 未影響治療。因此, 作者認為,對于三陰乳腺癌的初治患者, 可以先采用紫杉類聯合蒽環類藥物的治療方案, 吉西他濱聯合鉑類是紫杉類和蒽環類藥物治療失敗后的較好救援方案。
[1] Rakha EA, Ellis IO.Triple-negative/basal-like breast cancer: review.Pathology, 2009,41(1):40-47.
[2] 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等.腫瘤放射治療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8:1322-1330.
[3] 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142-145.
[4] 鹿競文,徐力.三陰乳腺癌中西醫研究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14(5):237-241.
124010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腫瘤內科(王英姿);遼河油田總醫院(陳燕);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院(孫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