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貴林
無痛電子氣管鏡技術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觀察
呂貴林
目的 探索與評估無痛纖支鏡技術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60例住院COPD患者;動脈血氧分壓<60 mmHg,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50 mmHg;吸氧或不吸氧氧飽和度達到90%以上;必須行纖支鏡檢查以確診或須經纖支鏡介入治療檢查者, 實施無痛纖支鏡檢查或須經纖支鏡介入治療, 記錄其前后氧飽和度、心率、血壓的變化、耐受時間、完成情況的觀察。結果 60例患者中, 術前均存在呼吸衰竭,其中50例氧飽和度低于90%(其中1例低至83%,1例85%其余均在86%~89%之間), 25例能達到90%。術中50例能耐受, 2例氧飽和度降至40%后不恢復,經簡易呼吸機輔助呼吸5 min后上升至90%以上,9例氧飽和度降至60%~80%經抬高下頜,暢通呼吸道,加大吸氧濃度, 5~20 min恢復90%以上。結論 對于符合條件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行無痛纖支鏡技術安全性是值得肯定的。
慢性呼吸衰竭;無痛電子氣管鏡技術
為探索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無痛纖支鏡檢查和介入治療的安全, 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1月在攀枝花煤業(集團)公司總醫院呼吸內科的住院患者, 根據其病情, 必須行氣管鏡檢查或治療且經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的60例患者進行無痛電子氣管鏡技術后的觀察。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攀枝花煤業公司總醫院呼吸內科住院的符合慢性呼吸衰竭(氧飽和度>83%), 但無合并心功能衰竭, 且愿意接受氣管鏡檢查或治療,接受其相應風險, 簽訂知情同意書的患者60例, 其中男45例,女15例, 平均年齡66歲。分兩組, 一組(對照組H1)行普通電子氣管鏡檢查或治療30例, 另一組(無痛組H2)行無痛電子氣管鏡檢查或治療30例。慢性呼吸衰竭診斷依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擬定的COPD并慢性呼吸衰竭診斷標準[1]。排除標準:通過心臟彩超排除合并心功能衰竭患者。通過病史排除精神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全部受試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 奧林巴斯電子氣管鏡進行氣管鏡檢查, 監護儀監測血壓(BP)、脈搏(HR)、血氧飽和度(SpO2), 此外還要準備簡易呼吸機、氧氣及氣管插管盤。靜脈注射依托咪酯、咪達唑侖。
1.2.2 麻醉與內鏡檢查 兩組均行鼻咽喉部2%利多卡因局部充分麻醉, 兩組建立靜脈通道后為維持靜脈通道暢通,均給予250 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患者取平臥位, 給予鼻導管吸氧, 麻醉醫師緩慢靜脈推注依托咪酯0.3 mg/kg, 咪達唑侖0.1 mg/kg。根據患者表現酌情加量, 待患者鎮靜達Ⅴ級后,氧飽和度維持在89%以上, 再進行電子氣管鏡檢查、治療等。
1.2.3 監測與處理 在麻醉及檢查過程中, 嚴密監測SpO2、BP、HR、, 若出現SpO2下降至80%以下, BP、HR加快, 立即提高吸氧濃度, 托起下頜骨開放氣道或簡易呼吸機支持,保證SpO2持續在89%以上。在操作快結束準備退鏡時停止注射麻藥, 檢查結束后待患者完全清醒, 返病房。
1.3 鎮靜效果評定標準 采用Pamsay評分標準, 共分為6級, Ι級、Ⅱ級、Ⅲ級、Ⅳ級、Ⅴ級、Ⅵ級。Ι級:患者情緒表現煩躁不安;Ⅱ級:患者可以安靜配合, 定向準確;Ⅲ級:僅對指令有反應;Ⅳ級:患者入睡后, 輕扣眉間反應敏捷;Ⅴ級:患者入睡后, 輕叩眉間反應遲鈍;Ⅵ級:患者入睡后, 對其進行刺激無反應。由專職麻醉醫師控制鎮靜深度在Ⅴ級。
2.1 兩組各指標比較
2.1.1 無痛組和對照組SpO2的變化 兩組檢查前SpO2值及檢查中的SpO2最高值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痛組SpO2最低值檢查中較檢查前下降明顯,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0.5±11.3)%對(64.3±12.1)%, P<0.05]。2.1.2 無痛組和對照組心率的變化 兩組心率值在檢查前和檢查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痛組心率值檢查中顯著低于對照組[(92.8±8.5)min對(145.3±21.5)min, P<0.01]。
2.1.3 無痛組和對照組收縮壓變化 兩組在檢查前和檢查中收縮壓最低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痛組檢查中收縮壓最高值顯著低于對照組[(126.0±11.9)mmHg對(150.2±14.8)mmHg, mmHg=0.133 kPa, P<0.05]。
2.1.4 電子氣管內鏡檢查接受程度 無痛組均能接受氣管內鏡檢查, 接受率100%, 完成率100%。該組有兩例SpO2持續(時間>1 min)低于30%~40%, 隨即停止操作, 簡易呼吸機輔助呼吸, 靜脈滴注0.9%NS 250 ml+氨茶堿0.25 g, 5 min后上升至90%以上,9例SpO2一過性(時間<1 min)降至40%~80%, 經抬高下頜,暢通呼吸道,加大吸氧濃度, 5~20 min恢復90%以上, 之后繼續電子氣管鏡檢查和治療。對照組例患者中, 只有19例完全承受一次性完成檢查和治療, 8例延緩或推后二次接受檢查和治療,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該組有1例SpO2持續(時間>1 min)低于40%, 因呼吸困難放棄進一步檢查, 簡易呼吸機輔助呼吸5min后上升至90%以上, 4例SpO2一過性(時間<1 min)降至60%~80%, 經抬高下頜,暢通呼吸道,加大吸氧濃度, 5~20 min恢復90%以上, 仍有3例因不能很好耐受檢查而中斷進一步檢查。
2.2 完成檢查和治療后0~12 h臨床癥狀及并發癥的觀察 H1組2例感呼吸困難加重, 2例鼻阻或鼻出血1例咽喉部不適;H2組6例感呼吸困難加重(P<0.05,差異顯著), 4例鼻阻或鼻出血7例咽喉部不適(P<0.01,差異顯著), 無死亡病例。
依托咪酯及咪達唑侖是新型的短效鎮靜藥物, 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長期血氣分析異常, 對SpO2變化敏感性降低, 已經耐受, 依托咪酯及咪達唑侖對呼吸抑制輕微且為時間短暫,作者氣管鏡檢查者操作熟練, 治療動作輕柔, 時間控制在2~5 min內, 且已建立靜脈通道, 有簡易呼吸器, 氧氣作保障。本研究內鏡檢查過程中SpO2的下降, 對于本身就存在低氧血癥的患者SpO2的下降程度就更為明顯, 原因在于患者仰臥位, 睡眠狀態下, 咽舌部肌群松弛及舌根后墜, 這樣就使上呼吸道堵塞進一步加重, 嚴重的甚至可以導致閉塞, 頸部粗短及肥胖者表現更明顯。
在檢查過程中對照組與無痛組相比, 心率及收縮壓的最大值明顯升高, 分析術前與患者溝通欠充分, 檢查時的焦慮緊張等有關。此外, 應用無痛支氣管內鏡檢查還可以降低高血壓、心律失常等患者癥狀加重及心腦血管意外事件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研究無痛氣管內鏡檢查, 無死亡病例, 不良反應癥狀少, 患者依從性好。只要病例選擇恰當, 密切監測,一旦發生異常及時處理, 無痛氣管內鏡檢查對于符合條件的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相對比較方便、安全, 可選擇性在慢性呼吸衰竭疾病的診治過程中應用。
[1]中華醫學會呼吸系病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規范(預案).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1997,20(4):199-203.
617066 四川省攀枝花煤業(集團)公司總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