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越 姜麗 李萍 王麗梅 鄒方興 許楠
1129例體表淋巴結結核針吸病理標本抗酸染色涂片及羅氏培養分析
李智越 姜麗 李萍 王麗梅 鄒方興 許楠
目的 對細針針吸病理細胞學(以下簡稱FNAC)診斷并經臨床確診的體表淋巴結結核患者, 評價未液化壞死(結節型及浸潤型)、液化壞死(膿腫型及竇道型)細針吸取標本抗酸染色涂片及羅氏培養(結核分枝桿菌培養)的陽性率。方法 對1129例體表淋巴結結核患者細針吸取標本, 其中未液化742例、液化387例, 行抗酸染色涂片及羅氏培養檢查。結果 未液化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陽性8例, 陽性率1.08%, 羅氏培養陽性19例, 陽性率2.56%;液化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陽性101例, 陽性率26.10%, 羅氏培養陽性152例, 陽性率高達73.64%。結論 結節型、浸潤型淋巴結結核細針針吸標本抗酸染色涂片及羅氏培養陽性率極低, 而膿腫型、竇道型細針針吸標本抗酸染色涂片陽性率較高, 羅氏陽性陽性率則更高, 應積極開展。
細針針吸;體表淋巴結結核;抗酸染色涂片;羅氏培養;陽性率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2004年6月~2012年12月間體表淋巴結結核患者1129例, 分為兩組, A組為淋巴結未液化壞死組(結節型及浸潤型)742例, 其中男179例, 女563例, 年齡9~86歲, 平均32歲;B組為淋巴結液化壞死組(膿腫型及竇道型)387例, 男95例, 女292例, 年齡14~79歲,平均35歲。
1.2 細針針吸病理學診斷及臨床診斷標準 ①依據參考文獻[1]做出細胞病理學診斷;②依據參考文獻[2]做出臨床淋巴結結核診斷。
1.3 FNAC穿刺部位 雙側頸部492例、鎖窩251例、頜下192例、雙腋下132例、頦下區34例、雙腹股溝18例、雙耳后例10例。
未液化淋巴結742例細針針吸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陽性僅8例, 陽性率1.08%, 羅氏培養陽性僅19例, 陽性率2.56%;已液化淋巴結387例細針針吸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陽性101例, 陽性率達到26.10%, 285例羅氏培養陽性, 陽性率高達73.64%。
淋巴結結核包括體表及深部淋巴結結核, 居肺外結核首位[3]。近年來隨著肺結核發病率的上升,體表淋巴結結核的發病率也有所回升,特別是在年輕人。據黃建生等[4]對上海市民肺外結核的流行病學分析報道,單純肺外結核占總體結核病的9.7%~11.9% ,肺外結核中又以體表淋巴結結核為主,占38.3% ,女性更高占48.1%。提示臨床醫生在工作中提高對本病的重視及對診療方法的熟練掌握。體表淋巴結結核按病程分為:結節型、浸潤型、膿腫型、竇道型, 但臨床尋找診斷線索所包括流行病學、癥狀學、影像學、PPD、結核抗體等主觀與客觀證據均不能做為確診依據, 而淋巴結針吸病理+穿刺物抗酸染色涂片陽性和或結核菌培養陽性卻是診斷的黃金依據。文獻報道淋巴結穿刺特異性達70%以上, 抗酸染色及培養是首要的診斷依據[3]。也有文獻報道在膿性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羅氏培養總陽性率可達到90%以上。本文回顧性分析中, 本院1129例明確診斷的體表淋巴結結核進行FNAC檢查及其標本行抗酸染色涂片和羅氏培養, 其中總計抗酸染色涂片陽性109例, 陽性率只有9.65%, 羅培陽性304例, 占26.93%;其中未液化淋巴結, 即結節型和浸潤型742例FNAC標本中抗酸染色涂片僅有8例陽性, 陽性率僅1.08%, 羅氏培養陽性19例, 陽性率只有2.56%, 提示此二型標本抗酸染色涂片陽性率及羅氏培養陽性率極低, 在臨床工作中不推薦使用;但已液化淋巴結, 即膿腫型和竇道型387例FNAC標本中101例抗酸染色涂片獲得陽性, 陽性率達到26.10%, 285例羅氏培養陽性, 陽性率高達73.64%, 結合FNAC結論, 幾乎所有病例均能獲得診斷依據, 故臨床工作中應當積極推薦、普及開展。另外, 臨床工作中就診患者患病淋巴結同一組內不同淋巴結可以處于上述四型中任意一種病程階段, 即使是同一個個體淋巴結, 也可以呈現不同病程的病理變化, 要通過仔細查體及“B”超、CT影像加以鑒別。積極獲取膿性標本行抗酸染色涂片及羅氏培養, 期望盡快獲取診斷依據。
[1] 王永才.中國針吸脫落細胞病理診斷學多媒體圖譜.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10:56.
[2] 唐神結, 高文.臨床結核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22.
[3] 馬嶼, 朱莉貞, 潘毓萱.結核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124.
[4] 黃建生.上海市肺外結核的流行病學析.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0,23(10):606.
111005 遼陽市結核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