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坤 單茜 史新業
彩超診斷膽管細胞癌的應用價值
遲坤 單茜 史新業
目的 探討彩超在膽管細胞癌診斷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對本院28例肝內膽管癌患者進行超聲及手術病理診斷回顧性對比分析。 結果 發現 21例患者肝內表現為沿膽管走行不規則條索狀強回聲, 7例聲像圖表現為膽管不規則增厚, 管腔狹窄。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 其中有8例, 可檢出少許點狀血流信號。結論 肝內膽管癌的聲像圖表現與其他肝內占位具有明顯區別, 綜合分析超聲征象并密切結合臨床可以提高診斷準確率, 彩超是診斷膽管癌首選的影像學方法。
肝內膽管癌;彩超;診斷
為了探討超聲對肝內膽管癌的診斷準確性, 回顧性分析遼寧省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2006~2013年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的28例肝內膽管癌。近年來肝內膽管癌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 早期發現病灶并鑒別診斷對臨床有重要意義。
1.1 一般資料 28例患者, 男20例, 女8例, 年齡為56~69歲, 平均62歲。臨床上均因腹痛、食欲不振就診,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黃疸癥狀, 11例有長期肝內膽管結石史。
1.2 方法 患者禁食8~12 h, 28例患者均行腹部超聲和手術病理檢查, 超聲儀器為日立二郎神, 超聲探頭為3.5~5.0 MHz探頭, 常規對右上腹部肝區進行多切面掃查, 并記錄膽管擴張情況和膽管內及周邊回聲的聲像圖特點, 并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病灶處有無血流信號。
本組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內外膽管擴張, 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膽管癌, 21例超聲表現為左右膽管內不規則長條狀強回聲向遠端膽管內延伸, 后方無聲影, 有7例聲像圖表現為膽管呈中低回聲不規則增厚, 管壁僵硬, 管腔狹窄長[1]。本組中有8例發現癌腫向周圍肝組織浸潤, 有10例伴有肝內膽管結石。本組病例中有8例圖像中發現不規則條索樣團塊, 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 可檢出少許點狀血流信號。
膽管癌是一種原發于膽管上皮的惡性腫瘤, 發病率居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第二位, 發病年齡多見于50~70歲, 可發生于膽道系統的任何部位, 多表現為浸潤性生長的不規則條索狀腫塊, 或表現為肝內膽管局限性狹窄、管壁增厚[2]。臨床表現多為漸進性梗阻性黃疸, 伴隨征象如周圍膽管擴張、肝內膽管結石等, 對較小病灶, 無明顯的腫塊回聲, 僅見膽管壁增厚、回聲增強以及梗阻以上膽管局限性擴張, 而臨床上無明顯黃疸體征, 超聲易誤診[3]。誤診原因分析:①誤診為肝細胞癌。肝細胞癌多為巨塊型、彌漫型、結節型, 有時伴有門靜脈癌栓, 由于肝動脈供血, 多為多血供腫瘤, 在周邊及內部可探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號, 均未見明確的膽管擴張[4];而膽管癌病灶多呈不規則長條形, 沿膽管走形向周邊分布, 多為少血供腫瘤, 腫瘤組織內纖維成分較多, 彩色多普勒很少顯示血流信號[5]。通過這些特征二者可以鑒別。②誤診為膽管結石。當結石失去沿膽管排列的典型聲像圖表現,出現結石強回聲團呈堆砌狀的聲像圖, 而且膽管壁與結石之間的分界不清, 管壁斷續, 應高度懷疑肝內膽管結石合并膽管癌。③不典型肝膿腫應注意合并膽管細胞癌, 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肝膿腫的聲像表現, 尤其是合并膽道結石時, 應高度關注患者情況, 結合其它檢測手段確定患者是否患有肝內膽管癌。
本組28例膽管細胞癌患者中21例表現為沿膽管分布團塊狀不均勻回聲, 鄰近的肝實質見不同程度的膽管擴張, 其中8例可見癌細胞同時向周圍的肝組織浸潤, 形成一包繞膽管與門靜脈的境界不清的腫塊病灶;7例表現為肝內膽管不同程度增厚, 管腔狹窄, 管壁浸潤呈厚薄不均樣, 鄰近膽管擴張, 應注意區分于膽管炎, 28例中有8例腫塊內部及周邊顯示點狀彩色血流信號。
綜上所述, 膽管細胞癌具有典型的聲像圖特征, 再結合患者臨床表現, 可以避免漏診和誤診, 近年來, 隨著高分辨率超聲儀器的應用,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肝細胞癌與膽管細胞癌的鑒別診斷中具有更加重要的臨床意義, 膽管細胞癌的早期診斷更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幫助。
[1] 程紅巖,李斯婕.非創傷性影像學診斷膽管癌.實用腫瘤雜志, 2007,22(2):101-103.
[2] 金杰, 丁文彬, 袁瑞凡, 等.經皮膽管內超聲診斷阻塞性黃疸的臨床價值.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07,15(6):449-451.
[3] 周水昌,郭萬學.超聲醫學.第4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3:972.
[4] 楊威,胡虞乾.肝門部膽管癌的診斷進展.醫學綜述, 2006,12(22):1373-1374.
[5] 陳軍,張輝,鄭榮琴,等.肝外膽管癌超聲造影的診斷價值.中國超聲診斷雜志, 2006,7(10):735-738.
116001 遼寧省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