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影
于作盈治療心律失常驗案1例
孫影
于作盈教授辨治心律失常(心悸)時認為心悸以虛證居多, 亦可由虛致實, 虛實夾雜, 為本虛標實之證, 其本為氣血不足、陰陽虧虛, 其標為血瘀、痰濁等, 在治療時強調寧心安神、調補氣血、平衡陰陽的重要性, 使氣血充足, 陰平陽秘,心神得養。現介紹臨床驗案1則。
患者安某, 女性, 59歲, 于2013年03月05日初診, 7年(2006年)前出現心慌、氣短, 當時未引起注意, 此后病情時有反復, 曾就診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 診斷為心律失常—偶發室性早搏, 經口服藥物治療, 病情緩解。因不影響生活和工作, 未系統治療。15 d(2013年02月19日)前因過勞出現心慌、氣短, 伴胸悶、咳嗽、夜寐欠佳, 自行服用穩心顆粒、普羅帕酮片(具體用量不詳)后胸部及四肢皮膚可見斑丘疹,就診于本院門診(當時停用穩心顆粒、普羅帕酮片已近10 d),查24 h動態心電圖示室性早搏(7203次/24 h), 部分呈二聯律,部分有RonT現象。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心肌酶、甲功五項、心臟彩超均正常。當時癥見:陣發性心慌、氣短, 頭暈, 胸悶, 倦怠乏力、易疲勞, 咳嗽, 手足心熱,眠差, 飲食正常, 二便正常。既往隱匿性腎炎病史多年(具體不詳), 否認心肌炎、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病史。曾有活血化瘀中藥過敏(具體藥物不詳)、普羅帕酮過敏。查舌質暗紅, 苔薄白, 脈沉細結。口唇無發紺, 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 律不整, A2>P2, 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病理性雜音。右手掌、雙下肢、雙足可見小米粒樣斑丘疹。雙下肢無浮腫。中醫診斷:心悸, 氣陰兩虛挾血瘀;西醫診斷: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 藥物性過敏。結合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因存在RonT現象, 為防止心血管意外發生, 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 予鹽酸美西律片150 mg, 3次/d, 口服。中藥治以益氣養陰、養心安神為主, 藥用:炙甘草15 g、黨參20 g、黃芪20 g、百合20 g、酸棗仁20 g、五味子15 g、炙遠志15 g、石菖蒲15 g、紫石英15 g、丹參15 g、苦參10 g、黃連5 g、白鮮皮15 g、蟬蛻15 g、枳殼15 g、砂仁15 g。1劑/d, 水煎服。經上述治療1 d, 患者皮膚斑丘疹再次加重, 考慮過敏加重、應用美西律引起過敏, 故停用, 繼續口服中藥治療, 服藥7劑后, 無頭暈, 心慌、氣短、胸悶減輕, 乏力, 偶有咳嗽,手足心熱, 睡眠改善, 舌質暗, 苔薄白, 脈沉細。并同時復查24 h動態心電示室上性早搏2個、室性早搏2個。繼續中藥湯劑口服。用藥10 d后患者過敏引起皮膚變化完全恢復。于前方減白鮮皮、蟬蛻。繼續中藥治療1個月, 隨診3個月早搏未復發。
本病以心慌為主癥, 病程較長, 因過勞誘發, 故辨病為心律失常-頻發室性早搏, 中醫為心悸, 辨證為氣陰兩虛挾血瘀。本病之成源于勞傷心脾, 不僅暗耗陰血, 而且影響脾胃功能, 致心脾氣虛, 氣為血之帥, 氣行則血行, 氣虛則無以運血, 陰虛則脈絡不利, 均可使血行不暢成血瘀, 脈絡瘀阻,心脈失養, 故見心悸、氣短, 心神不安則見少寐;氣陰兩虛則見胸悶、倦怠乏力、頭暈等癥;本病例主要病機是氣陰兩虛、瘀血阻絡。治以益氣養陰、養心安神、活血通絡。方中用炙甘草、黨參、黃芪健脾益氣, 以助氣血生化之源;酸棗仁、百合以養陰安神;五味子、遠志、石菖蒲、紫石英養心安神;合用丹參飲加減以活血行氣, 以達補而不滯之功; “氣有余便是火”, 佐以黃連、苦參以清心火, 可防止補氣太過而化火;白鮮皮、蟬蛻以止癢透疹。全方配伍合用, 共奏益氣養陰、養心安神之功。
130051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