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淑娜 孫哲
重癥基底動脈尖綜合征1例診治及護理體會
賀淑娜 孫哲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腦梗死;治療;護理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是腦干血管疾病的一種特殊類型, 基底動脈尖分出兩對動脈, 小腦上動脈和大腦后動脈,分支供應中腦、丘腦、小腦上部、顳葉內側及枕葉[1]。一旦血液循環障礙, 可導致單側或雙側, 2個或2個以上相應供血區域, 如中腦、丘腦、枕葉、和顳葉多發缺血改變。
患者, 男性, 82歲, 主因頭暈、言語不利, 右側肢體活動障礙3 h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 高血壓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不穩定性心絞痛,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病史。入院體格檢查:T 36.5 ℃, P 76次/min, R 19次/ min, BP 160/90 mmHg, 意識模糊, 查體不合作, 頸軟, 左側瞳孔直徑5 mm, 光反應消失, 右側瞳孔直徑2.5 mm, 光反應存在;兩肺呼吸音粗, 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76次/min, 律齊, 未聞及早搏;左側肢體有自主活動, 右側肢體肌力0級;兩側Babinski征陽性。急就診于當地醫院, 考慮有腦疝, 給予甘露醇脫水治療, 隨后轉入本院。急診查頭顱CT:雙側基底節多發腔隙性腦梗死。心臟彩超:左房擴大, 主動脈瓣鈣化合并中度狹窄, 二尖瓣鈣化, 左室舒張功能減低, EF74%。入院第2天頭顱磁共振:左側中腦、丘腦、顳葉、枕葉多發梗死;腦白質缺血改變。診斷:腦梗死,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2型糖尿病 ;高血壓病3級(極高危);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入院后, 家屬考慮到患者年齡及溶栓風險, 不同意溶栓治療。給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暢, 心電監測, 監測血壓、血糖, 脫水降顱壓, 抗血小板、抗凝、清除自由基、醒腦等治療。維持血糖穩定避免加重缺血性腦損傷, 因患者臥床,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預防肺栓塞及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意識障礙, 給予鼻飼流食, 勤翻身拍背, 按摩肢體, 預防了肺炎及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病情穩定后, 盡早給予康復治療,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從而降低致殘率。經治療20 d, 患者病情好轉, 意識轉清, 反應遲鈍, 言語不利, 左側肢體肌力3級,兩側Babinski征陽性, 好轉出院。
2.1 診治體會 當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睡眠異常、瞳孔改變及眼球運動異常時, 應高度懷疑本病, 宜及早行顱腦CT或
[1] 王維治.神經病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137.[2] 高旭光,陳諒,關毅.基底動脈尖綜合征(附3例臨床報告).中
華神經精神科雜志, 1991,24(6):362.
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者MR, 若發現丘腦、中腦對稱性梗死灶, 甚至伴有枕葉、小腦的梗死, 即可診斷為TOBS。CT、MR、DSA為主要檢查方法。其中DSA為金標準, 但屬于有創檢查, 急診實施困難。CT檢查方便快捷, 適用范圍廣, 作為首選檢查。本病與腦疝鑒別要點:TOBS意識障礙相對較輕, 時間較長, 部分患者為一過性;脫水治療后意識障礙、瞳孔改變無明顯改善;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相對較輕[2]。本患者以意識障礙, 瞳孔異常、肢體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 癥狀重, 于當地醫院誤診為腦疝。于本科住院后, 及時行頭顱CT檢查, 并盡早確診, 給予脫水降顱壓、抗血小板、抗凝、清除自由基、醒腦等治療, 高齡患者多具有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并發癥多的特點, 本例患者高齡, 且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多種基礎病, 所以給予心電監測、血壓監測、呼吸功能監測, 嚴密觀察病情, 根據血壓、血糖及時調整治療, 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本病在發病早期, 應盡早明確診斷, 及時采取恰當有效的治療方法, 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致殘率。
2.2 護理體會 重癥腦梗死患者常出現意識障礙、癱瘓,多臥床, 基礎護理是關鍵, 患者容易出現皮膚并發癥, 如壓瘡、汗疹等。由此看出皮膚護理的重要性。本患者高齡, 意識障礙、偏癱、并臥床, 護士給予了精心護理, 勤擦洗皮膚, 2 h更換體位, 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骨突出部位進行按摩, 本患者未出現壓瘡及濕疹等皮膚問題。患者意識障礙, 給予鼻胃管喂養流食, 既保證了營養, 又避免了嗆咳而引起的誤吸及肺部感染, 每次鼻飼時抬高床頭20°~30°, 防止反流引起誤吸, 鼻飼前抽吸胃液, 觀察胃液顏色、性狀及殘留液的量,決定注入量。每日口腔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 患者未發生口腔疾患。
總結整個診治護理過程, 患者的成功治療, 得益于早期診斷, 及時治療和護士的精心護理, 醫護的密切配合, 使患者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救治,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