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道平
老年抑郁癥患者臨床特征與護理干預分析
竹道平
目的 如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實施更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 促進老年抑郁癥患者早期康復。方法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 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抑郁癥患者為對象, 進行護理干預,康復指導。結果 在本院醫護人員的護理干預下, 大大提高了臨床治愈率。結論 對老年抑郁癥患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早發現, 早診斷,實施有效的綜合性治療及護理干預, 多措施促進抗抑郁藥物早期起效,提高治療依從性, 達到臨床治愈目標。
老年抑郁癥;臨床特征;護理干預
抑郁障礙是精神病科最為普遍的精神障礙之一, 因其發病率高, 致殘率高及對患者自身、家庭危害性大, 受到精神病科臨床和全社會的重點關注。臨床資料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 老年抑郁癥患者在住院的精神科患者中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大, 其臨床特征及治療和預后顯得更加復雜。如何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實施更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 促進老年抑郁癥患者早期康復, 盡早實現臨床治愈, 對改善遠期愈后, 提高臨床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 在本院住院的老年抑郁癥患者為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 (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②漢密頓抑郁量表(HMD)17項評分>18分。③排除腦器性疾病及雙向障礙患者。共入組觀察48例, 其中男19例, 女29例, 年齡在62~85歲之間, 平均年齡73.50歲, 平均病病程1年~5年。
1.2 方法 對入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診斷、治療和護理干預等措施進行回顧性分析。
2.1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早期診斷率、早期識別率較低。這些患者的初期癥狀多以軀體不適感為首發癥狀, 如軀體某部位的疼痛, 僵硬麻木感, 關節痛;心血管癥狀為頭痛頭暈,心悸胸悶;胃腸道癥狀為食欲降低, 胃部不適, 燒灼感, 腹脹腹瀉;睡眠障礙表現為失眠煩躁, 入睡困難。患者反復就診于綜合醫院, 反復做胃鏡、CT、磁共振等多項檢查無陽性結果, 待綜合醫院的醫生建議患者到精神科就診時, 抑郁癥狀已變得相當嚴重。
2.2 老年抑郁癥患者因年齡、體質等因素的影響, 多合并有慢性軀體疾病, 從而影響臨床治療的進程, 病情更加復雜化。臨床資料顯示, 抑郁癥并發的慢性軀體疾病主要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死、腦卒中、乙型肝炎、癲癇、腎功能衰竭, 老年癡呆、惡性腫瘤等。國內2010年曾有調查顯示, 軀體疾病與抑郁癥共病的發生率, 糖尿病為11%, 癌癥為15%, 心肌梗死為20%, 帕金森癥為40%~60%。
2.3 因受軀體疾病影響, 老年抑郁癥患者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時, 藥物起效時間相對延遲, 住院周期延長, 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據臨床觀察, 常規的抗抑郁藥物治療起效時間在10~14 d, 患者的抑郁癥狀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藥物起效時間在20~30 d或更長時間, 導致治療的依從性降低, 病程延長。因臨床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時, 須同時兼顧患者的軀體疾病用藥, 兼顧不同種類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不良反應, 加藥劑量緩慢, 避免聯合用藥。選擇患者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不良反應較少的新型抗抑郁劑如帕羅西汀、米氮平等緩慢加量。
2.4 老年抑郁癥患者的遠期療效不穩定, 抑郁癥狀反復發作, 致殘率高。因伴發慢性軀體疾病遷延不愈, 影響抑郁癥臨床癥狀的改善, 使得情緒癥狀伴隨軀體疾病起伏波動。同時, 抑郁癥狀不能完全緩解, 將會增加患者復發的風險, 導致軀體疾病惡化, 致殘率和死亡率增加, 患者自殘和自殺的風險增加等。因此患者家庭和社會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3.1 心理干預 ①支持性心理護理。尊重患者人格及社會閱歷, 認真傾聽患者的陳述, 讓患者在寬松融洽的氛圍中坦陳內心體驗, 取得患者的信任與合作。適時給予安慰與指導,以減輕患者焦慮及抑郁情緒。②個性化心理干預措施的實施。針對不同個案的具體情況, 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指出其存在的心理問題, 每周2~3次, 每次30 min, 對有悲觀情緒、自殺傾向的患者, 給予心理疏導, 幫助其認識自身價值, 不斷完善自我, 樹立信心。③鼓勵家庭成員參與患者的康復治療, 住院期間給予感情上的支持, 對于自理能力下降的患者,給予必要的協助, 幫助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防摔傷, 讓患者感受到來自家庭、親人的支持。
3.2 認知行為治療 ①向老年抑郁癥患者介紹認知行為治療的概念, 認知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主要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觀念和心理行為應對方式, 來促進患者自我調節負面情緒, 自覺矯正不良行為, 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②幫助患者糾正對自身疾病的負性認知傾向和不良應對方式, 矯正不良的行為個性。通過認知策略, 教會患者如何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關注積極想法。通過認知重組, 將功能不良的思維模式轉變為現實的、可信的、積極的思維模式[1]。
3.3 康復治療 再應用抗抑郁劑治療的基礎上, 配合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取得了確定的療效。經顱磁刺激治療是根據電磁感應原理, 由儲能電容向刺激線圈放電產生強大的變化的磁場, 線圈周圍的快速變化的磁場可通過顱骨在顱內感應出電流, 無損無痛地刺激大腦局部神經。適當的刺激可以調節大腦神經功能, 通過觸突反射來調節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引起神經細胞的興奮活動, 改善抑郁反應, 臨床治療效果確定。rTMS一個療程為20次, 治療時間為上午9~11點, 每次治療使用30個治療序列, 每個序列連續刺激5s, 序列間隔50 s, 每次治療總量共計1500個刺激, 1次/d, 觀察4周。
3.4 健康教育指導 ①向患者講解抑郁癥的相關知識, 如抑郁癥的危害性, 治療的重要性, 臨床治療的近期和遠期目標, 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②教育患者培養符合生物學規律的作息時間, 遵從醫囑按時按量的服藥習慣。③積極參與以增加社交活動為目的的各種活動, 開闊視野, 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④培養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體育鍛煉。
療效及臨床安全性評定:療效指標采用HAMD和MADRS進行評定;安全性評估采用治療時出現的癥狀量表, 在基線及治療后第1、2、4、6周評定。按HAMD17項總分及減分率來衡量臨床療效, 總分≤7分為痊愈, 減分率≥50%為有效, <50%為無效。治療時出現的癥狀量表各條目的最大評分≥2分視為不良反應。48例患者90%達到了臨床治愈標準。隨訪一年, 病情穩定。老年抑郁癥患者因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結構特點, 臨床癥狀較之普通的抑郁癥患者更加復雜化。治療周期相對延長, 抗抑郁劑起效時間相對延緩, 因此對老年抑郁癥患者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早發現, 早診斷,實施有效的綜合性治療及護理干預, 多措施促進抗抑郁藥物早期起效, 提高治療依從性, 達到臨床治愈目標。據中國權威的研究結果表明, 達到臨床治愈的患者有更好的遠期預后, 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 并能預防復發。改善因反復抑郁發作和持久的抑郁癥狀所導致的不良結局, 使抑郁癥患者得到長期的獲益。
[1] 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4: 30.
464000 河南省信陽市精神病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