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心理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分析
馬靜
目的 分析和研究心理護理干預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直接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26例, 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3例。給予對照組患者一般的常規護理, 對于觀察組的患者, 則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另外輔以心理護理干預, 運用漢密頓焦慮量表該對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評分對比。結果 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護理干預后的HAMA評分為(8.3.8±2.2)分, 要明顯地高于對照組患者, 該兩組患者HAMA評分對比, 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 可以顯著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所出現的焦慮不安情緒, 并有效地降低其對心肌梗死預后的不良影響。
心肌梗死;心理護理;護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上屬于一種急性疾病, 由于發病急,病死率高, 會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與焦慮的情緒, 而當患者出現這類不良情緒時, 往往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后[1]。本院急診科對于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通過實施積極的心理護理干預,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進行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126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診斷標準。同時排除了嚴重的心律失常患者以及精神障礙的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 將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為63例。觀察組患者中, 女性患者29例, 男性患者34例, 平均年齡為(52.2±9.6)歲;對照組患者中, 女性患者共32例, 男性患者共31例, 其平均年齡為(55.8±7.9)歲。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一般臨床資料等方面對比, 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心肌梗死護理。觀察組另外給予系統的心理護理干預, 在進行院前急救時, 盡可能地安慰患者, 以喚醒對于生命的渴望。待病情緩解后,要有針對性地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 打消患者對疾病治療的各種憂慮;在患者住院期間, 要盡量了解患者產生不佳心理情緒的原因, 科學制定臨床護理干預方案,加強對患者的心理疏導;要善于站在患者的角度, 給予必要的心理鼓勵, 并指導患者學會轉移注意力, 學會心情放松。同時, 還要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 積極地爭取患者家屬的密切配合, 讓患者家屬與患者一道, 共同面對疾病,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從而密切配合各項急救治療和護理操作, 實現患者的早日康復。
1.3 觀察指標 對于兩組患者, 運用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將護理干預前后的評分進行對比, 從而了解患者在治療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改變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綜合分析,全部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x-±s)進行表示, 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 若P<0.05, 則表明組間對比具有明顯的差異, 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護理干預后的HAMA評分值為(8.3.8±2.2)分, 要明顯地高于對照組患者評分(14.0±2.1), 該兩組患者HAMA評分對比, 具有明顯的差異(P<0.05), 存在著統計學意義。
相關資料顯示, 在國內有大約18%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懼、緊張以及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2]。在臨床上, 針對該類類患者, 除了應當使用鎮靜類藥物以緩解患者的情緒以外, 再輔助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更能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的效果。
本院通過對63例觀察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 經過HAMA評分為(8.3.8±2.2)分, 要明顯地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說明, 有效的心理護理能夠消除患者的焦慮和緊張等不良情緒[3]。在心理護理干預的過程中, 作者的體會是:要重視挖掘患者會產生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礎上耐心地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等方法。在患者經急救病情有好轉現象后, 還應加強和患者家屬的溝通, 爭取到患者家屬的支持與配合, 共同幫助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從而用積極的態度去配合治療和護理, 這樣有利于消除患者出現的不良情緒,改善預后。
總之, 針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顯著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所出現的焦慮不安情緒, 并有效地降低其對心肌梗死預后的不良影響, 非常值得臨床上推廣和運用。
[1] 趙翠英.ACS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要點.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0,2(3):284-285.
[2] 高佳芹,顧青枝,張宏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征的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0,5(4):232-233.
[3] 趙三梅.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齊魯護理, 2010, 17 (8):59-61.
450003 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