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標,王 健
(1.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規劃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1;2.江蘇緯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9)
樞紐站場是綜合交通運輸的基礎組成單元,是實現各種交通方式有機銜接、協調運行的紐帶,是構建功能明確、層次合理、換乘便捷的客運換乘體系,是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理念,方便百姓出行和換乘,實現基本公共交通服務均等化的必然要求。國務院關于城市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指導意見中,已明確將推進綜合交通樞紐、換乘樞紐、換乘中心建設作為城市公共交通重要發展目標。但目前對換乘客運中心的概念及功能作用、與換乘樞紐的關系仍較為模糊,對換乘客運中心分類與規模標準的確定也較缺乏。筆者結合對換乘客運中心的認識,對換乘客運中心的概念、分類標準等提出一些觀點與看法。
本文所述的換乘客運中心定義為:具備兩種及以上城市交通方式相交匯、銜接,或城市對外交通方式與城市公共交通相交匯、銜接;并達到一定規模,為旅客提供運輸組織、中轉和集散等功能,實現各交通方式相互間物理和邏輯上“無縫”銜接的場所。換乘客運中心的內涵是:
(1)需有至少兩種銜接交通方式(包括同一交通方式的城市內、外兩種);
(2)需有一定的運輸組織規模,即站場有一定的旅客到發量和換乘量;
(3)需在物理和邏輯上的“無縫”銜接,即在一定小區域范圍內站場集中和緊湊。
換乘客運中心功能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優化城鎮空間布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換乘客運中心是經濟社會發展后的必然產物,是中心城市由聚集發展向郊區分散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支撐,更是今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抓手,對引導城鎮空間布局優化和調整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加強綜合交通銜接,方便百姓公共出行。換乘客運中心充分發揮各交通方式優勢,突出各種交通方式間的有機銜接與整合,使城市公交與城郊公交、城鎮公交、鎮村公交聯為一體,形成較為完整的公共交通出行鏈,方便百姓出行和換乘,提升了交通服務品質。
(3)轉變交通出行方式,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換乘客運中心的規劃建設,突出了公共交通在城鄉交通中的主導地位,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均等的公共服務,使鄉村和近郊居民更愿意選擇換乘公共交通,尤其是在大城市換乘低碳、高效、大容量的軌道等快速公交,對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和改善城市交通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換乘是指出行者為完成某一出行目的,在不同交通方式間或同交通方式的不同交通工具間的轉換過程。
換乘樞紐是指具有多種交通設施、設備(線路、站場、交通工具),在一定范圍內為旅客提供中轉換乘服務且具有一定規模的場所。通常,旅客利用公共交通完成某一出行過程,需在換乘樞紐或換乘站場進行一次或多次換乘,才能夠到達目的地。
換乘樞紐通常按其銜接組合形式、功能特點、規模等進行分類。國內對換乘樞紐的分類也是多種多樣,大多是結合某一城市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分類,在區域層面也主要局限于單一交通方式的樞紐分類。本文綜合考慮區域、城市內外因素,結合現有樞紐結構及銜接特征、交通功能等情況,將客運換乘樞紐歸類為A、B、C、D四種類型,即A類為綜合客運(或交通)樞紐、B類為內外客運樞紐、C類為換乘客運中心、D類為對內客運樞紐。換乘客運樞紐與換乘客運站點共同形成換乘客運樞紐站場結構體系(見表1)。換乘客運中心的規模一般要低于綜合客運樞紐和對外客運樞紐,其主要分布在城郊結合區域,以服務城郊、城鄉短途客運為主。

表1 換乘客運樞紐站場換乘結構體系
按照換乘客運中心的定義和在換乘客運體系中的定位,換乘客運中心的構成大致可歸為三類。
(1)快速公交換乘客運中心:快速公交與常規公交組合,主要有地鐵站與公交樞紐站、BRT站與常規公交樞紐站的組合。
(2)常規公交換乘客運中心:不同層次公交樞紐站組合,主要有城市公交樞紐站與城郊公交樞紐站、城市公交樞紐站與城鄉(鎮)公交樞紐站、鎮村公交樞紐站(綜合)的組合。
(3)P+R換乘客運中心:小汽車公共停車場與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站場結合,主要有小汽車公共停車場與鐵路站、與BRT公交站、與公交樞紐站間的結合。
換乘客運中心的分類標準還需要在開展專題研究和實踐總結后確定,總體劃分思路可參照已有的有關綜合客運樞紐分類標準研究成果和鐵路、公路等對外換乘客運樞紐的既有標準,分快速公交換乘客運中心、常規公交換乘客運中心、P+R換乘客運中心三種類型和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個規模級別。快速公交換乘客運中心和常規公交換乘客運中心的規模級別劃分可參考始發公交線路確定,或以換乘客運中心對外的日均旅客發送量指標確定;P+R換乘客運中心的規模級別劃分可按設計小汽車停車數確定。表2是初步給出的換乘客運中心規模級別標準。

表2 換乘客運中心規模級別標準
換乘客運中心對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十分重要,在客運換乘結構體系中具有顯著地位,需要統籌協調、加快建設。同時需進一步加強對換乘客運中心的認識與研究,從實踐中總結分析各種換乘中心的功能布局、規模標準、技術設計要求,科學合理地引導換乘客運中心的健康發展。
[1]GB 50091—2006,鐵路車站及樞紐設計規范[S].
[2]JT/T 200—2004,汽車客運站級別劃分和建設要求[S].
[3]CJJ 15—2011,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場、廠工程設計規范[S].
[4] 王雪標.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的分類與布局[J].綜合運輸,2008(5):24-26.
[5]江蘇省交通廳規劃研究中心,江蘇偉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客運樞紐分類方法[R].南京:江蘇省交通廳規劃研究中心,江蘇偉信工程咨詢有限公司,2009.
[6]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規劃研究中心.江蘇省綜合客運樞紐布局規劃研究報告[R].南京:江蘇省交通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規劃研究中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