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劍敏
【摘要】 目的 探討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惡性心包積液的效果。方法 自2004年1月~2012年采用B超定位經皮膚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引流, 并心包內局部注入順鉑行局部化療, 對52例心包積液患者進行診治。結果 所有患者心包置管后心包填塞癥狀解除;12例心包引流前無病理診斷者, 經凝集塊切片病理和細胞學確診;29例臨床情況好轉后, 心包內注入抗癌藥行局部化療, 心包積液控制。結論 ①患者避免接受反復心包穿刺, 安全可靠, 并發癥少;②心包積液沉淀后進行組織病理檢查和離心后細胞學檢查, 確診率提高;③心包內注入順鉑行局部化療可控制心包積液的復發, 副作用較全身化療減小。
【關鍵詞】 B超;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療;惡性心包積液
惡性心包積液是指惡性腫瘤引起的心包腔液體過度積聚。病因可以是腫瘤細胞經血道、淋巴道轉移至心包或直接侵犯心包, 使間皮細胞受到刺激和淋巴管靜脈回流受阻所致。心包單獨受累者占45%, 心肌單獨受累者占32%, 同時累及心包、心肌者占22%。惡性心包積液易造成患者出現心包填塞的癥狀。臨邑縣人民醫院自2004年1月~2012年3月采用B超定位經心前區皮膚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引流, 并對有惡性腫瘤證據患者注入順鉑行局部化療, 對52例心包積液患者進行了診治,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組52例患者, 男39例、女13例。年齡23~73 歲, 平均56歲。積液量>1000 ml的40例, 積液量500~1000 ml的12例, 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胸悶、氣短、四肢浮腫等慢性心包填塞癥狀。52例患者引流前有腫瘤病理診斷者40例。
1. 2 方法
1. 2. 1 所需設備及材料 ①B超機。②中心靜脈留置導管包。③一次性輸液器。④一次性引流袋。
1. 2.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半臥位行B超檢查定位, 選擇心前區積液最多部位為穿刺點, 避開肋間血管、肺組織, 女性患者避開乳房, 常規消毒后, 行局部浸潤麻醉, 將穿刺針帶注射器于定位點帶負壓穿刺, 注意進針角度和深度, 回抽出液體后(所有患者均為暗紅色血性液體), 經針座尾部置入導絲, 擴皮器擴皮后置換中心靜脈導管, 導管留置長度10~15 cm。以輸液器改成引流管與引流袋連通, 積液即可流入引流袋內。通過輸液器水止控制引流速度和量。首次引流量在300~1000 ml, 以后每小時引流100 ml, 避免引流過快造成肺水腫等。
1. 2. 3 局部化療 已有惡性腫瘤證據, 診斷明確患者, 當心包積液引流量≤50 ml/d, 經過B超復查心臟收縮期心包積液 最深處≤3 mm時, 經導管向心包內注入順鉑20~40 mg后關閉引流管道, 囑患者多變化體位, 使藥物與心包臟層充分接觸, 2 h后開放引流通道。
1. 2. 4 拔管條件 注入化療藥物后2 d, 引流量≤30 ml/d, 引流液由暗紅色血性液體變清亮;證實引流管通暢, 未堵塞;B超檢查顯示:心臟收縮期僅局部積液深度≤3 mm;滿足以上條件即可拔管, 穿刺點覆蓋無菌紗布。
2 結果
52例患者均順利置管, 引流后心包填塞癥狀均消失。患者帶管時間7~35 d, 平均21 d, 引流量在1300~3900 ml。12例患者引流前無腫瘤證據, 通過積液沉淀組織凝集塊切片病理和積液離心細胞學檢查確診, 其中腺癌9例, 小細胞未分化癌2例, 鱗癌1例;52例中有29例臨床癥狀好轉后, 心包內注入順鉑20~40 mg行局部化療。所有患者注藥后當天引流量有所增加, 24 h后引流量逐漸減少。52例患者中無一例發生肺水腫、低血壓等不適;8例于引流后2 d出現引流管堵塞, 經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管后解決。本組除1例患者帶引流管出院未返院失訪外, 其余患者拔管前行B超復查, 結果提示34例患者心包積液消失, 17例患者局部有少量積液(心臟收縮期≤3 mm)。拔管后穿刺點均在48 h內愈合。拔管1月后B超復查顯示:無心包積液者25例, 局部少量積液9例;心包局部不規則增厚、粘連17例。
3 討論
臨床上有部分惡性腫瘤患者以心包填塞為首發臨床表現就診。以往常規進行心包穿刺抽液能暫時緩解心包填塞癥狀,但是由于每次穿刺抽液量受限制, 心包積液不能徹底解決, 并且反復穿刺, 尤其是后期積液量減少時穿刺并發癥明顯增高。總結:①心包引流通道的建立, 方便病理檢查、細胞學檢查標本的收集。既能迅速緩解患者心包填塞癥狀, 又能對疾病原因進一步診斷。②心包積液沉淀后進行組織凝集塊病理檢查和離心后行細胞學檢查, 兩項檢查同時進行, 確診率提高。③心包內注入順鉑行局部化療可控制心包積液的復發, 且副作用較全身化療減小。④患者避免接受反復心包穿刺, 安全可靠, 并發癥少;有心包穿刺經驗和熟悉靜脈導管包操作的醫師較易掌握, 值得推廣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