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麗 卜東升 曹琦
土壤的鹽漬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鹽堿土在世界的分布涉及五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1]。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的不完全統計,全球鹽堿地面積已達9.5×l08hm2,且每年仍以1.0~1.5×l06hm2的速度增長[2]。我國鹽漬土面積約為9.913 × l07hm2[3],占國土面積的 3.26%,主要分布于5個大區的23個省、市、自治區[4-5]。新疆是中國最大的鹽堿區,約占全國鹽漬土面積的1/3。隨著土地資源的日趨緊缺,鹽堿地作為耕地后備資源的重要性日益突顯[6]。目前,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鹽堿地的改良及開發利用[7-9]。新疆塔里木河沿岸荒漠綠洲灌溉區在鹽堿土改良方面,主要利用塔里木河河水資源進行泡田洗鹽,明溝排堿,活水種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人口增多和農業發展塔里木河下游時常斷流[10],依靠大量的淡水洗鹽已不現實。因此,尋求一條既能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又能行之有效的改良鹽堿土的新舉措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自2003年,新疆開始實施沼氣工程國債項目[11],經過十年的發展,南疆農村戶用沼氣已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優勢。就目前而言,“三沼”(沼氣、沼液、沼渣)利用中,沼氣利用效益較為顯著,但對沼液沼渣利用不充分甚至造成新的污染。本研究利用當地沼氣發酵殘余物—沼液沼渣進行鹽堿土的改良試驗,以期通過該研究探索一項改良治理荒漠綠洲鹽堿土的新措施,同時為合理利用沼液沼渣提供新途徑。
阿拉爾墾區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天山褶皺帶以南;塔里木地臺北部的庫車山前坳陷西端。該區屬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干旱荒漠氣候,年均氣溫10.8℃左右,日照時數2 556~2 991 h,無霜期210 d左右,年蒸發量2 000~3 400 mm,而年降水量不足100 mm,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土壤水分上升占絕對優勢,淋溶極其微弱;加之地勢平緩,排水條件差,地下水位較高,導致耕地鹽堿化日趨嚴重。該區鹽堿土主要分為鹽土、堿土和鹽化草甸土3種類型,鹽土0~50 cm表層土體以蘇打為主要成分,地下水位1~2.5 m,地下水礦化度一般在3~30 g/L,心土層以下常見銹紋或銹斑;堿土由暗鹽堿地脫鹽層被破壞后其堿化層裸露于地表而堿化形成,pH值8.5~10.0,甚至更高;鹽化草甸土表層含鹽量可高達21 g/L左右。
1.2.1 供試土壤
土樣于2011年4月19日采自新疆阿拉爾市周邊塔里木河沿岸,成土母質為沖洪積物。依據土壤地表植被生長分布狀況、植被類型及蓋度判斷其鹽漬化程度,選擇具有狹長堿斑的地塊,大致將土樣分為重度鹽堿土(堿斑)(pH值為8.7~9.5),中度鹽堿土(pH值為7.8~8.5),輕度鹽堿土(pH值為7.4~7.7)3 類[12]。取樣時先用 pH 試紙粗測,以確保各類型土樣的pH值基本在不同范圍之內。將土樣帶回實驗室,風干混合均勻,過5mm篩,測定土壤理化性質(表1)。

表1 供試土壤基本性質
1.2.2 試驗材料
供試沼肥取自阿拉爾市十二團“塔里木萬頭養豬場”。沼液為厭氧發酵沉淀池內的上清液;沼渣為沉淀物。沼肥主要成分見表2。

表2 沼肥的主要成分含量
將混合均勻,過篩后的風干土樣稱取10 kg裝盆。將沼渣作為基肥按不同劑量混入土樣中,沼渣劑量分別為 0 g/kg、9 g/kg、13 g/kg、17 g/kg、21 g/kg,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中,用量杯每盆澆水2 000 mL,以后每次澆水量確保相同,以減小水分參數的誤差;根據當季農田棉花生育期追肥時間(苗期、蕾期、鈴期)施入沼液3次,每次400 mL,對照(CK)澆自來水400 mL。試驗設5個處理,3次重復。試驗設計見表3。試驗于2011年4月25日開始,2011年10月5日取土,取土時倒出盆中所有土壤充分混勻后進行分析;重復試驗開始于2012年4月25日,于2012年10月5日取土。

表3 試驗設計
1.4.1 土壤性質測定指標
土壤容重、總鹽分、PH值、土壤有機質、有效氮。
1.4.2 測定方法
土壤容重采用環刀法;pH值采用電位測定法(水土比為5:1);總鹽分含量殘渣烘干法;有效氮含量堿解擴散法;土壤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外加熱法)[13]。
以沼液沼渣改良后的土壤容重為觀察變量,以5個處理劑量為控制變量,以沼液沼渣改良前的土壤容重為協變量進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容重影響的協方差分析(表4)。改良前鹽堿土土壤容重的相伴概率為0.002,小于0.05,表明沼液沼渣對不同鹽漬化程度鹽堿土的土壤容重改良效果顯著;改良后中度鹽堿土的土壤容重變化量明顯大于輕度鹽堿土和重度鹽堿土;沼渣劑量為21g/kg時對鹽堿土土壤容重的改良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劑量。

表4 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容重的協方差分析
以沼液沼渣改良后的土壤pH值為觀察變量,以5個處理劑量為控制變量,以沼液沼渣改良前的土壤pH值為協變量進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pH值影響的協方差分析(表5)。改良前鹽堿土pH值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0.05,表明沼液沼渣對不同鹽堿土pH值改良效果顯著;沼液沼渣對重度鹽堿土pH值的降低效果明顯好于對中度和輕度鹽堿土,且沼液沼渣劑量越大降低效果越好;沼液沼渣劑量為21 g/kg時的改良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劑量。沼液沼渣中含有大量有機酸,能中和鹽堿土中的C、HC和OH-,使土壤pH值下降。

表5 沼液沼渣對鹽堿土pH值的協方差分析
以沼液沼渣改良后的土壤總鹽分為觀察變量,以5個處理劑量為控制變量,以沼液沼渣改良前的土壤總鹽分為協變量進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總鹽分影響的協方差分析(表6)。改良前鹽堿土總鹽分的相伴概率為0.078,大于0.05,表明沼液沼渣對不同鹽漬化程度鹽堿土的土壤總鹽分改良效果不顯著;沼液沼渣對重度和中度鹽堿土有一定的脫鹽作用,但效果不顯著,可能與沼液沼渣中本身含有的鹽分離子有關。

表6 沼液沼渣對鹽堿土總鹽分的協方差分析
以沼液沼渣改良后的土壤有機質為觀察變量,以5個處理劑量為控制變量,以沼液沼渣改良前的土壤有機質為協變量進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有機質影響的協方差分析(表7)。改良前鹽堿土土壤有機質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0.05,表明沼液沼渣對不同鹽漬化程度鹽堿土的土壤有機質改良效果顯著;沼液沼渣對重度鹽堿土有機質含量增加的影響效果要低于中度和輕度鹽堿土;沼液沼渣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施人鹽堿土中能夠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但是鹽堿土土壤分解能力有限,所以當沼渣劑量為17g/kg時的改良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劑量。

表7 沼液沼渣對鹽堿土有機質的協方差分析
以沼液沼渣改良后的土壤有效氮為觀察變量,以5個處理劑量為控制變量,以沼液沼渣改良前的土壤有效氮為協變量進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土壤有效氮的協方差分析(表8)。改良前鹽堿土土壤有效氮的相伴概率為0.003,小于0.05,表明沼液沼渣對不同鹽漬化程度鹽堿土的土壤有效氮有增加效果;沼液沼渣對中度鹽堿土有效氮的提高效果小于輕度和重度鹽堿土;沼渣劑量為17g/kg時的改良效果明顯好于其他劑量。沼液沼渣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蛋白質和各種氨基酸,施入土壤后可以分解產生水解性氮,由此增加鹽堿土中水解性氮。

表8 沼液沼渣對鹽堿土有效氮的協方差分析
試驗結果表明,沼液沼渣除對鹽堿土總鹽分的影響不顯著外,對土壤容重、pH值、有機質和有效氮均有明顯改善;由此可得,沼液沼渣對改良荒漠綠洲鹽堿土有一定作用。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開展了一系列沼液沼渣應用方面的研究[14-16],但目前對沼液沼渣改良鹽堿土的研究還鮮未見報到;且本試驗為盆裝實驗,不能完全模擬出大田中水分淋溶、水分蒸發、地表徑流、風力侵蝕以及地下水位等因素對鹽堿土的影響,因而沼液沼渣對鹽堿土理化性質的具體影響以及脫鹽降堿的機理都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欽佩,周春霖.海濱鹽堿土農業生態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2] Malcolme E,Sumner R N.Ssodic soils- Distribution propertie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 牛東玲,王啟基.鹽堿地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2,33(6):449 -455.
[4] 李慧萍.沖洗改良鹽堿土[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0,38(4):45-46.
[5] 安東,李新平,張永宏,等.不同土壤改良劑堿積鹽成土改良效果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10,28(5):115-118.
[6] 郭麗.重度鹽堿土改良劑配方及改良效果的研究[D].吉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 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等.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l2(6):28-30.
[8] 李志杰,孫文彥,馬衛萍,等.鹽堿土改良技術回顧與展望,山東農業科學2010(2):73-77.
[9] Sadiq M.Amelioration of saline-sodic with tillage implements and sulfuric acid application[J].Pedosphere,2007,17(2):182 -190.
[10] 王建勛,龐新安,鄭德明,等.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現狀、存在問題及治理對策[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6,22(3):193 -196.
[11] 農業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申報2004年農村沼氣國債項目的通知[EB/OL].http://www.moa.gov.cn/zwllm/zxfb/201007/t20100702 -1592475.htm.
[12] 桑以琳,土壤與農作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7:151.
[13] 南京農業大學主編.土壤農化分析(第二版)[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6.
[14] 虞方柏.沼氣發酵殘余物的綜合利用及其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意義[J].中國沼氣.2005,23(增刊):177-180.
[15] 張無敵.沼氣發酵殘留物利用基礎[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16] 沙長青,谷軍,張曉彥.沼肥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J].生物技術.2008,18(6):61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