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
摘 要:困難黨員群體是指受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影響,就業競爭能力差、抗風險能力弱、生存發展和化解困境能力低下的黨員群體。如何認識并改善這一部分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問題,不僅關系到黨內組織建設的和諧,更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黨建;黨員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志曾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關心和愛護基層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成為新階段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現今我國絕大部分黨員的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但是由于歷史及客觀因素,仍有相當一部分黨員由于企業改制、下崗待業、醫療及子女教育、社會保障匱乏等原因導致經濟拮據、生活困難。基層黨員中由于生活拮據,所導致的群體性困難問題凸顯,由于基層黨員是我們黨歷來組織與建設工作的重點,因此,建立健全幫扶弱勢黨員群體相關機制關乎黨建的根本。
一、建立健全幫扶弱勢黨員群體相關機制的意義。
第一,從組織建設層面上看中國共產黨隊伍的日益發展壯大,對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提出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由1921年的僅僅53名的共產黨員發展成為現今擁有7300多萬黨員,近400萬基層黨組織的龐大隊伍。按照2006年人口普查的結果中國以13億人口計算,那么平均每百人當中就有5到6名中國共產黨員。如此龐大的群體當中的文化結構、經濟水平、地域特征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該組織要良性運行,就需要組織內部有一套完善的激勵、關懷、幫扶機制來對其成員和組織的行為及運行進行約束與協調,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群體中的利益訴求。
第二,從民主政治層面上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深入發展,對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提出要求。十七大明確指出“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沒有完善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就沒有黨的組織機構和黨員之間的良性溝通,就無法縮小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之間的經濟地位差距,克服黨內兩極分化;也就沒有黨員主體實質地位上的對等。困難黨員的自尊和歸屬感、集體榮譽感無法保障,從實質上保障黨員權利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要發展黨內民主,實現黨內和諧,進而推動中國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就需要建立健全一種組織激勵、關懷、幫扶機制。
第三,從社會和國家層面上看新時期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要求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共產黨員及組織自身的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所處的地位,不僅制約著黨在各行各業的執政與參政能力,還是體現自身形象的重要窗口。作為共產黨員,更應該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但在中國共產黨這一系統內,存在著不同黨支部黨組織之間政治、經濟地位和水平的差異;在同一黨支部內,不同成員在政治經濟地位上也有所區別。具體到經濟上,黨內還有相當數量困難基層組織和困難黨員的存在。如果問題得不到切實解決將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順利開展形成一定牽制。
二、建立健全幫扶弱勢黨員群體相關機制的主要舉措。
第一,把推動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建立健全與國家發展的總體建設目標結合起來,將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納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體系中來。新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勾畫出了美麗藍圖,其中包括:“努力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努力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諸多方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中,建立健全一種機制,實現困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向先進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轉化,關心老黨員,扶持愛護基層黨員干部,提高他們的政治、經濟等社會地位,既是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內容之一,也是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重要內容,更是民生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第二,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需要處理好如下幾個問題:一是,完善黨內激勵機制,催生“人人爭上游、人人搶先進”的良好局面。從組織層面上來講,可以將黨內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與對黨組織業績的考核集合起來。用確定的任務和指標,對領導班子和主要干部進行獎懲,實現“勤者上、懶者下、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局面。為黨內激勵機制的良性運轉,創造一個優良環境。二是,完善黨內關懷、幫扶機制,以“全覆蓋”的黨內關懷與幫扶,推動黨內和諧局面的形成。在現代化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整個社會的經濟都獲得巨大發展,人們的生活品質獲得了質的飛躍。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原因,或是自然條件惡劣,或是企業改制,或是子女上學,或是醫療負債等,使個別基層黨組織和部分黨員生活處于貧困狀態。這種情況下,依然要求困難黨員主觀能動性是無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對于特殊條件下的困難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尤其是對于失去勞動能力或條件的老黨員而言,黨內關懷與幫扶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健全的關懷、幫扶機制,才能讓這些困難黨員、老黨員和基層黨員,體會到組織的溫暖。
第三,建立健全黨內關懷、幫扶機制,需要做到“動態覆蓋”。以“動態覆蓋”來實現對黨內和諧的推動。一是建立健全黨內關懷、幫扶機制,要做到黨員信息“動態覆蓋”。針對當前流動黨員增加的趨勢,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完善流動黨員信息地區間共享機制,避免出現“流出地管不到、流入地管不了”的問題。尤其是對于困難黨員,要及時準確采集信息,掌握其流動目的地與方向,以便能夠及時有效地實施幫助。二是,建立健全黨內關懷、幫扶機制,要做到幫扶資金“動態覆蓋”。要體現黨內關懷、幫扶機制的價值,就需要有切實的關懷、幫扶資本。由于組織建設資金來源基本來自財政支出,由于其幫扶的流動性,使得無法有效進行財政預算,所以可以積極建立多種籌資渠道,嘗試黨費出一點,結余經費撥一點,基層黨組織捐一點,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帶頭捐一點等辦法,把用于關懷、幫扶的資金這個蛋糕做大。與此同時,做好流動性資金的管理與監管,避免出現“任意截留”,“私劃小金庫”等問題的出現。三是,建立健全黨內關懷、幫扶機制,要做到幫扶渠道“動態覆蓋”。關懷與幫扶,重點不在幫而在于扶,再多的資金關懷與幫助也有枯竭的一天,必須以困難黨員自身“造血”來早日取代黨組織的“輸血”。
黨內和諧是中國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健全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堅持激發內部動力與外部幫扶相結合、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經常性幫扶與集中性幫扶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真正重視、關懷、愛護基層黨員,幫扶困難黨員,讓貧困、困難以及老黨員等都能享受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以激勵為核心、關懷為宗旨、幫扶為途徑”的黨內和諧建設新機制,形成黨內“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動、活潑、和諧新局面,也使包括困難黨員發揮自身特點與優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增添活力。
[參考文獻]
[1]何磊.弱勢群體:總理說的是那些人[N].中國青年報,2002-03-07(3).
[2]陳志強,張紅.構建和諧社會的社區視角[J].湖北社會科學,2007(1).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