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
漢調二黃的劇目豐富多彩,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傳數不得”之稱。現所知有傳統劇目抄錄存本達九百三十七個整體戲和折子戲,取材范圍從上古傳說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國通史演義”。
漢調二黃也稱陜二黃、山二黃、“靠山黃”或“二黃戲”,陜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陜南和隴東,清道光年間頗為盛行。因它是在漢水流域由西皮、二黃結合形成,故又多稱“漢調”。
漢調的音樂唱腔,與皮黃系統各劇種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干,與京劇接近。其二黃由來,在陜西省有各種說法,皆與湖北“黃崗”說、江西“宜黃”說、安徽“石牌”說不合。據安康漢調藝人世代流傳,都說二黃是在本地土調“黃腔”基礎上受南北曲與兄弟劇種的影響發展演變而成。
特點與藝術表現
漢調二黃在發展中曾形成安康、漢中、商洛、關中等流派,名角層出不窮。
漢調二黃的行當,分為十大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嗓音運用上,四旦、八貼用假音(小嗓),其余各角用本嗓,即一末、九老用“蒼音”,二凈、六外用“虎音”,三生、十雜用正音,五丑、七小用尖音(細音)。舞臺表演,向以細膩精到、認真傳神為觀眾所贊賞。它講究創造角色,要求把握人物性格與身份、情態,做到含情入理。其次,講求按照所寫地理環境與人物籍貫,準確使用方言、土音,往往一個名角須習數省口音,借此以增強故事的地方色彩或人物的某些特征。再者,講求分析角色,猜度心理,注重在表演動作中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與精神面貌。
在臉譜勾畫上,二黃各路亦別具特色。安康派講求筆調細致大方,敷色勻稱、鮮明;洛鎮派講求“直線要直,圓線得圓,白的一大片,黑的一條線”。原存臉譜有名有姓,一人一戲者,約計四百幅。類型大致有三塊瓦、十字臉、吊膛臉、麥子臉、旋轉臉、豹子臉、陰陽臉等十余種。許多臉譜勾有動物、植物、星辰、兵器、文字、圖案以及宗教標志。劇中人物隨著年齡、時間、環境與遭遇的不同,在臉譜勾法上也相應有各種變化。即使同一人物在不同戲中,亦按其特定情景構圖、敷色諸方面各有講究。可見其細致、傳神。
漢調二黃的劇目豐富多彩,在藝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傳數不得”之稱。除了衰落期間大量遺失以外,僅現所知有傳統劇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錄存本者達九百三十七個整體戲和折子戲。取材范圍從上古傳說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國通史演義”。對于如此浩繁的劇目,藝人習慣謙稱“三本半戲”,即“封神”、“列國”(八十余本)“一本”,秦、漢、三國(約一百二十多本)“一本”,隋唐至明清“一本”(包括四百多個本、折)。藝術風格上,喜劇與悲劇兼備,文戲與武戲并重,歷史故事與神話傳說為主,整本與連臺頗多。尤以文戲的唱詞繁、本頭大、行當全為其特色。從聲腔著眼,陜西的西皮劇目要比武漢地區所占比例更重。
漢調二黃向以木偶、皮影與人演大戲三種形式在民間流傳。流行區域,以秦地為主,延至甘、鄂、豫、川等省。按其區域,可分四路:一、商、鎮一路,以商縣、龍駒寨、山陽、鎮安為中心,流行于洛南、商南及豫西、陜東部分縣域;二、安康一路,以安康、紫陽為中心,流行于旬陽、白河、石泉、漢陰、寧陜、佛坪、鎮坪、嵐皋等縣域;三、漢中一路,以西鄉、南鄭、鎮巴、漢中為中心,流行于城固、勉縣及甘南、川北一帶;四、關中一路,以西安、三原、涇陽為中心,流行于富平、咸陽、鳳翔、戶縣、臨潼、藍田一帶。二黃戲的這些活動據點,多屬當時的水陸碼頭或商業重鎮。
歷史發展及現狀
隨著商業貿易的興衰變化,二黃戲也因之呈現出榮枯更替的狀況。
漢調二黃在陜西的班社遺跡,因明、清兩代戰爭破壞,已難查尋。但可以肯定的是,民間班社和名藝人,對漢調二黃的發展和延續起過重要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前后,漢調二黃一度衰落。建國后,黨和政府組織失散藝人,在各地設立一批專業劇團,在安康、漢中、商洛三地陸續恢復了一批專業劇團,使漢調二黃重現復興景象。
由于受市場經濟和現代傳媒業的沖擊,古老的漢劇藝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步入低谷,面臨失傳的危險。近年來,在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下,完成了一些搶救性保護工作,恢復一批專業劇團和劇目的同時,安康、漢中、商洛、西安等地相繼出現了專業或業余的研究團體。
2003年,陜西省文化廳授予安康市漢濱區“陜西漢劇(漢調二黃)之鄉”稱號,2006年,漢劇(漢調二黃)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編輯 高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