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
山東省東明縣規劃局
現當代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景觀形態學剖析
李汝
山東省東明縣規劃局
“景觀形態”一詞最早來源于風景形式,所以對風景形式系統的研究也就是對景觀形態學構想所希望解答的問題。在景觀設計中,困擾人們的常常是愿望與可能性、質量與數量、藝術與科學之間的沖突。本文介紹了景觀形態思想及其發展,探討了景觀形態學的基本問題和設計語言結構,闡述了景觀形態規劃模式的思想精髓,研究了規劃設計中的景觀形態模式,分析了景觀形態規劃的空間格局原理,以實現景觀生態模式與規劃設計的和諧統一。
城市規劃;景觀形態;城市化;生態模式
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不但要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同時還應滿足人的心理要求。對于前者,設計者可以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所提供的精確數據和手段來實現,而對于后者,則需要設計者通過了解大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以及人們內心深處的理想環境模式,以實現其與規劃設計達到和諧統一。
首先,“景觀”概念在不同領域有著很大的差異,根據湯姆的說法,“景觀”一詞是隨同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一起來到英格蘭的。最初“景觀”是指留下了人類文明足跡的地區。17世紀,“景觀”作為繪畫術語從荷蘭語中再次引入英語,意為“描繪內陸自然風光的繪畫,區別于肖像、海景等”。到了18世紀,“景觀”同“園藝”聯系起來,因為“景觀”和設計行業有了密切的關系。
1.形式。
把“形式”定義為所有被設計物體和空間的狀態,包括物體的外觀,但又不至于此,它不是指一個靜止的形象,而是一個動態平衡的結果,并且是影響著和被整個設計氣氛影響的。設計思考需要形象,這些形象的核心就是形式,形式不只是圖形,而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在客觀世界中有兩種形式,“可見的形式”和“不可見的形式”,兩者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和自然環境中成長和發展起來的。
2.形式與邏輯。
形式研究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如何運用它來組織設計思想以及設計語言的邏輯,稱之為設計語言的邏輯。只選用一種設計準則、風格或強調可見形式的某些偏好絕不是真正的設計思想。只有注重設計場所的內在結構,在不可見形式的指導下發展可見形式及其關系、結構和平衡時,才有可能觸及設計工作的根本。
3.形式與情感。
因為人類環境存在著壓力、不快和煩悶等密集的人為因素,當人們被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所困擾時,就產生了對原始、自然事物的向往,希望面對無偽裝的自然環境,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在與自然的溝通中尋找自我的精神世界。在這種規劃設計的環境之中,人們可以隨意的穿行、游憩工作和生活。人們更接近真實的自我。
1.景觀之道。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對世界本質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之一觀念的基礎上的。在道法自然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規劃與設計的最高目標就是將個人的情感以恰當的方式找到寄托,從而最終獲得精神上的解放,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在這意義上,美意味著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想和諧平衡的產物。
2.道家哲學與設計方法。
作為完整的設計體系,所有的美學標準在此都體現為具體的設計手法,例如空間的組織、尺度的設定和位置的調整等。研究的主體將分為:布局和“意”;空間的延伸;曲徑通幽;氣:交流的途徑;無中生有;形散神聚;畫意。
“自然”不僅標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和運動變化的宇宙天地萬物(即自然界),而且也指事物所具有的一種沒人為處理或顯現出人為痕跡的情況,自然意味著原樸、原在、本色。“人工”主要標指人的行為、思想意識及創造,它也指與“自然”相反的、具有人為處理的、顯出人為痕跡的狀況,意味著變異、轉型、非自然。
從人類社會實踐角度來看,盡管人工改造著自然,自然制約著人工對它的改造,盡管自然是人工的“母體”和“故鄉”,人工是自然的升華和高級形態,自然與人工之間永遠存在著無休止的矛盾沖突,但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傾向上,卻偏向于執著的篤信和追求“自然”與“人工”之間的親契合一,而不是象西方那樣在意識傾向上表現出一種“人工”戰勝和壓倒“自然”的“天人相分”。
1.基礎格局。
空間格局并非完全是規劃設計的空間布局,而是人們心理和行為上的空間格局。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的傳統規劃設計模式。因此,在景觀規劃中第一優先考慮和建設的格局是:處于大地上具有整體和諧性;有足夠的空間供生物運動;對個體而言,能體現出一定的景觀異質性。這應該作為任何景觀規劃的基礎格局。
2.最優景觀格局。
“居室背山面水,周圍樹木環抱”被認為是景觀形態學意義上的最優景觀格局。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理想生活模式,它強調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理想狀態,是人們要求與自然和諧相融的表現。這一景觀格局所追求的是一種人性化的規劃設計方式。以人的感受為第一要旨,在滿足人們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應滿足人的心理要求,使人類能夠生存于一個安靜祥和的環境之中。
景觀形態學為景觀及城市規劃與設計提供了另一種思維模式。它是在追求生態適應性的規劃方法論之外的又一次思想回歸與轉變。它的產生是人類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對人性再認識的深入的必然。但是同其他規劃理論和模式一樣,景觀形態規劃也有其局限性。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道法自然”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盡量發展完善這種規劃方法,以使人類能夠最大限度地做到與自然相融。
[1]劉健基于區域整體的郊區發展——巴黎的區域實踐對北京的啟示[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60-64
[2]施朝陽試論城市郊區化[J]理論界,2006(2):11-13
[3]楊繼瑞城市郊區住宅發展的思[J]長江建筑,20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