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賢
貴州省盤縣灑基鎮扶貧站
淺談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趙賢
貴州省盤縣灑基鎮扶貧站
目前,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農業工作的著力點已轉移到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上來。在這個由自給農業向商品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時期,對農技推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本文就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技術要求比較高,但是作為直接面向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明顯存在一些不足。經過對一些農村的調查,發現現階段的農技推廣工作與農業面向市場經濟和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相適應。
1.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視不夠。
部分基層領導對農技推廣的基礎地位與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實際重視不夠。使得基層農技隊伍人員結構老化、知識技能弱化。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農業勞動力占全部農業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我國平均2000多個農業勞動力中,才有一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而在發達國家平均400人就有一名,比如荷蘭90%的農民受過中等教育,12%畢業于高等農業學院。
2.資金投入不足。
農業部門對農業項目資金既無支配權力,又無監管權力,支農資金真正投入到“農業生產”上的數量十分有限,投入到“農業技術推廣”上的更少,導致“農業弱”、“農業部門弱”、“基層農業部門更弱”。農技推廣工作設施建設滯后,缺乏必要的辦公條件與工作手段,使其公益性推廣服務職能發揮受到制約,阻礙了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擴散推廣。
3.農業部門自身建設嚴重滯后。
突出表現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尚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經費保障不力、基層隊伍不穩等問題依然存在。
4.基層管理難度大。
鄉鎮農技中心管理,采取的是“多方共管、多方有責”的管理模式,增加了管理層次,加大了管理難度,使農業主管部門負擔加重。
1.進一步加強對農業基礎地位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
重要性的宣傳要使更多的人明白,我國目前仍然是一個工業尚不發達、對農業依賴程度仍然很強的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耕地與資源都十分緊缺的超級人口大國,農產品供應絕不能過分依賴于他人。在我國,農業目前仍然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農業仍然處于“基礎”與“領先”地位,糧食仍然是“基礎”中的“基礎”。特別是在貧困地區,農業收入仍然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糧食豐欠仍然與當地群眾的溫飽、與地方的經濟發展、與一方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農業穩則基礎牢,糧食足則天下安。因此對農業生產不僅要算經濟賬、效益賬,更要算對國家的“安全賬”、對社會的“貢獻賬”。作為基層領導,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與科學的發展觀,始終將地方農業生產、國家糧食安危、人民群眾生活放在心上,進而切實提高對農業、對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關注程度。在對以農為主但又非產糧大縣的山區縣進行考核時,不宜完全拋開糧食指標,促使基層政府在抓好其它工作的同時,也不放松農業(尤其是糧食)生產。只有領導真正重視,才能保障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2.建設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健全網絡,夯實基礎。
現在全國范圍內已初步建立了以國家推廣機構為主的專業推廣機構,與群眾性科技團體相結合的推廣服務體系。為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作為重要補充的民間科技性服務組織必須加快發展。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六有”建設標準,建立起省、地、縣、鄉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村級技術服務組織,并按照“強化縣級、充實鄉級、發展村級”的總體思路,建立起上下相通、左右相連、設置合理、運轉高效的農業技術推廣網絡,從而保證能將農業新技術、新機器及時地引進、示范、推廣,迅速轉化為生產力。
(1)強化縣級。要抓好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投入資金,加強裝備,建立起一支結構穩定、素質高、戰斗力強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這對推廣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充實鄉級。要抓好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建設,通過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治理制度,落實農業技術推廣責任,下移治理重心,提高技術和致富信息等服務,加強農業新技術的宣傳教育,營造一個人人熱衷于農業新技術推廣的良好氛圍。同時結合開展創建“農業技術推廣示范鎮”活動,本著自愿、合作、平等的原則,發展由農民群眾自愿組織的民間科技服務組織,它最能直接代表群眾的切身利益,能最大限度地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要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必須將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放在首位。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建設要堅持政治思想教育與職業道德相結合,業務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相結合。
(1)強化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要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高廣大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全局觀念和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的宗旨意識,愛崗敬業、服從指揮、盡職盡責、樂于奉獻。
(2)加強農業技術業務技能培訓學習,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在每個項目的推廣過程中,首先要對推廣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學習,使其首先了解新技術的增產原理、使用規程等,實際推廣時達到能講解、會指導、會排難、會現場示范,從而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在工作中利用空余時間,自學農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要通過專業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等多種形式,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進行全員培訓,進行素質教育。要求人人懂技術、會示范、作風正、態度好,把農業技術推廣過程變成向農民傳授農業新技術,培訓農民科學種田新本領,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