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敏
貴州省盤縣雞場坪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淺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
張國敏
貴州省盤縣雞場坪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現代經濟發展不得不面臨環境保護問題,環境對經濟的良性發展有著重要的正面意義,同時二者又是矛盾的。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就應當通過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舉,加快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等多方面的努力,以保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彼此依托、相互推進的,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制約條件,經濟發展對環境的變化起主導作用。
(一)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應積極發揮環境保護的導向作用
當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尖銳,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弄清楚二者之間的關系,以便在實踐中正確地加以處理。如果不能對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出明確回答,就會引發一系列問題。如果片面認為發展就是經濟增長,以至于經濟增長速度一時上去了,卻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效果。
(二)環境保護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以市場制度為依托的發展被實踐證明了是現有經濟發展制度中最有效的方式。然而,經濟賴以發展的資源在逐漸耗竭,人類與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不斷惡化。在市場中,沒有一種市場價格信息會提醒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因此,環境保護必須借助于外部環境,即依靠黨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處理好環境保護問題。碧海藍天、青山綠水確實讓人覺得愜意,但我們追求的是經濟和社會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極度高的狀態下的碧海藍天、青山綠水。因此,我們面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發展,而是要如何更好地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用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是一對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二者的矛盾關系將一直存在。一方面,要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這樣必然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環境的破壞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生活質量的衡量標準不僅是吃飯穿衣溫飽問題,良好的環境也是人們的迫切需要,是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是,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人類需求之間總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矛盾對峙:耕地在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同時,人口卻在持續增長,居住占地、工業占地在不斷地擴張;自然資源能源具有稀缺性,不能無限制地采掘開發,而發展中的社會對石油等的需求卻在持續增長;全球天氣在變暖,異常、惡劣天氣的出現日顯頻繁的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卻在持續增長。發展的同時在極大程度地消耗著自然環境。而這種消耗并不是都能恢復的,如環境惡化導致的生物物種的滅絕或瀕臨滅絕,就是在發展經濟中所犧牲的、難以挽回的生態環境代價。
但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關系并不是不可協調的,二者是可以彼此依托、和諧發展的,即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引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在經濟建設的時候要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西方發達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不適合我們的現實情況。環境保護應立足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好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適時培養生態環境功能,在不超越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要的發展途徑。
(一)培養環境保護意識,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環境保護、生態建設,不是簡單的從治理著手,而是要從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出發,從而改變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贏。爭取實現從“要我環保”到“我要環保”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轉變,使民眾發自內心意識到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進而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選擇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規劃環保。環境保護始終都應該是經濟發展規劃中不可或缺的重頭戲。環境保護不能是周期性的“檢查”工作,而是一項在經濟發展中要自始至終堅決貫徹的基本工作,是決策當局在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藍圖的時候應充分考慮的一個問題。通過在發展規劃中確立的環境保護制度,可以對具體實踐中的環境工作起到提綱掣領的作用。
2.項目環保。各地各部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要嚴格把守環境保護這道門檻,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堅決勸退,使經濟發展“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我們應當保持理性,對那些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或企業,即使可能帶來較好的經濟效益,也要嚴格把好環境保護的關口,實行嚴格的環境準入制度。絕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效益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3.產業環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隨著我國各地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到我國投資開發,將形成各種產業集群。堅決禁止境外進口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向我國境內轉移。嚴格把守重污染產業的環保門檻,并根據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步推出重污染產業,向科技型環保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