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宇 張國勝
主動瘦身 開門放權
——南京市民政局全方位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
施惠宇 張國勝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是理順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關系的重要舉措。為此,南京市著重購買服務制度框架、購買服務項目“清單”等頂層設計,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作為負責社會組織發展的職能部門,南京市民政局率先啟動,迅速出臺《南京市民政局購買服務實施辦法》,自我革命、主動“瘦身”,吸引社會組織參與,推進政府職能轉移。
一是向自己開刀。局黨委班子轉變觀念、統一思想,以社會視角看民政職能,著力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行政行為方式。在局機關自身職能上“動刀”,主動把權力拿出來,把“暗箱”部分亮出來,經多輪調整、磨合,最終梳理適合社會力量承接的公共服務事項52個,包括千年古鎮評定、公益創投實務培訓等,總金額750多萬元。
二是對社會招標。目前,第一批19個項目已有31家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應標。2月21日,社會組織評估等7個項目首次開標,經過14個場次的現場競標和專家評審,南京市科學技術普及服務中心等5家單位中標,其中有3家來自局主管以外的社會組織。
三是以機制增效。制定出臺《市民政局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實施辦法》,設立專門機構,列出外包清單,規定購買流程,制定績效標準,明確各方責任,長效保障政府購買服務。同時實行政府購買服務處長負責制,將外包成效與處室考核掛鉤,定期督查。
實踐中,我們感到,政府購買服務已成為政府改革的新支點,已成為滿足社會需求的新渠道,在觀念上沖擊著民政,也在行動上改變著民政。
一、民政自身:多元治理的理念逐步深入。現階段,治理的關鍵在于政府讓渡空間,與以往不同,這一輪購買服務“革的是自己的命”,要從當“老板”,轉為做“伙計”。實踐過程中,我們感到觀念障礙、權力本位、利益壁壘仍存在,推動變革,關鍵是局黨委班子的思想統一,要害是各處室主要負責人的思想轉變。實施購買服務近兩個月來,民政工作有了一些可喜變化。一是橫向,打破業務處室條線阻隔,形成組團融合發展態勢。購買服務后,處室不再圈囿“領地”,工作視野放寬、治理意識漸濃。二是縱向,市區聯動更加活躍,形成體系化工作格局。面廣量大、直接面向基層的事項放權給各區,并由各區民政部門推行購買服務,充分調動了基層民政積極性。三是內部,機關各類資源重新配置,形成整合聯動推進局面。隨著項目外包,各類資源一體化配置,互通有無、“一盤棋”運作,取得效應最大化。比如,社區建設資金開始投向發展社區養老服務、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等方面。
二、社會組織:參與競爭的意識明顯增強。長期以來,社會組織習慣于“政府配餐”,參與競爭、能力危機意識比較淡。市民政局《實施辦法》規定,凡屬購買服務事項,一律不得自行指定單位承接服務,不得擅自向局主管社會組織撥付資金。一律通過公開競標,優勝劣汰的方式進行選擇。此舉激發了社會組織的參與熱情,許多民間性質的社會組織參與項目競標。同時,我們鼓勵局主管社會組織參與競標,經過市場競爭取得資源,實行優勝劣汰。購買服務后,局主管社會組織面臨從“喂食”到“覓食”,由原先依賴行政機制分配資源轉變為依靠市場機制配置資源,從原先行政管理關系轉化為契約治理關系。
三、服務對象:多維評估的監督機制形成。所有局轉移職能購買服務項目都要簽訂合同,實行績效評估。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效果,不再以處室意見為唯一標準,而是引入專家評估、服務對象滿意率等社會第三方評價機制,聽取購買服務受益群體對服務績效的評價,建立“部門-社會組織”雙向反饋機制,將服務方式對不對,服務效果好不好交由社會評判,交由市場檢驗,真正讓社會組織能夠按需服務,科學發展。
政府購買服務,對于民政,既是職能轉移需要,也是發展社會組織利好,勢必帶給民政更多的變化。下一步,我們將著重探索以下工作,以期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長效深化。一是堅定不移加強橫向拓展融合,提升民政公共服務效率,體系化發展民政。二是堅定不移增強市區合力聯動,能下放的權力一律下放,一體化推進民政。三是堅定不移推動資源整合配置,盤活各類資源,集約化建設民政。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