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 張 奇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國際經貿】
遼寧省與浙江省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比較研究
張 波 張 奇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是遼寧省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大戰略舉措。近些年遼寧省民營企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與沿海省份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在分別介紹了遼寧省和浙江省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分析找出遼寧省民營企業在國際化方面與浙江省存在的差距,提出遼寧省應大力培育民營龍頭企業,提高民營企業對外拓展能力,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加強民營企業品牌建設,提升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民營企業產業集群建設等對策建議。
民營企業;出口;對外直接投資;遼寧省;浙江省
1.遼寧省民營企業出口情況
“十一五”期間,遼寧省民營出口企業新增4000家,2008年遼寧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127.79億美元,其中出口93億美元,占全國民營企業出口總額的2.45%,占本地區出口總額的22.12%。2010年以來,遼寧省民營出口企業生產強勢反彈,恢復性增長態勢明顯,出口交貨值持續大幅增長。2010年底,遼寧省民營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670億元,是2005年的2.1倍。出口交貨值500萬元以上企業達到2290戶,增長48%,年均增長8.2%[1]。2011年,遼寧省外貿出口保持較快發展,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出口交貨值1760.6億元,同比增長17.18%。民營企業出口124.9億美元,增長21.3%,集體和個體私營等企業出口額占全省出口總額的26.2%;遼寧省民營企業化工、機電、食品加工類產品出口增長較快,對日本、韓國、港澳臺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基本保持穩定,對歐盟、美國出口增長迅速[2];2012年,遼寧省民營企業出口217.12億美元,同比增長61.68%,占全省出口總額的37.5%,高出國有企業15.5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2013年,遼寧省民營企業出口281.74億美元,同比增長44.28%,拉動全省出口增長16.35個百分點[3]。
2.遼寧省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十一五”期間,遼寧省民營經濟保持又好又快發展,民營中小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也不斷增強,形成了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和產品,一批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已“走出去”到境外投資興業,拓展了市場空間。在境外資源開發、海外并購和對外工程承包等方面,涌現出了撫順罕王傲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丹東曙光集團等一批成功“走出去”的民營企業[4]。2010年全省民營企業合同利用外資額52.05億美元,是2005年的1.89倍,年均增長13.6%,占全省合同外資額的20.3%;實際利用外資額36.9億美元,是2005年的2.24倍,年均增長17.5%,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額的17.8%。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全省境外投資的主力軍,遼寧省境外投資由“十五”時期全國排名第15位上升到第5位。2011年遼寧省共核準對外直接投資企業110家,同比增長49.32%,投資額8.08億美元,同比增長132.5%。2008—2012年遼寧省民營企業累計對外投資64.22億美元,對外工程承包合同額80億美元,年均增長160%。“十二五”時期遼寧省民營企業將延續“走出去”戰略,未來重點地區是非洲、東南亞、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5]。
1.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情況
浙江省是民營經濟大省,民營經濟一直是浙江省經濟的特色和優勢所在。從20世紀末開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日漸成為浙江省外貿的主要增長點,其作用越來越重要。自我國加入WTO以來,浙江省民營外貿企業異軍突起,外貿出口額連年增長,2003年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所占比重首次超過國企和外企,占全年全省出口總額的36%,到2009年此比重上升到55.1%,在全國各省(市、區)名列第一。2004—2011年,浙江省民營企業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民企總量從2004年初的26萬戶增長到2011年底的72萬戶,8年增長了近2倍。民營企業占比也從2004年的55%上升到2011年的83%(超過廣東的79%和山東的78%)。這期間浙江省共新設立私營企業72.2萬戶(每年新設立的私營企業近10萬戶),新設立個體工商戶334萬戶。雖然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2009年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額較2008年下降了8.6%,但仍然達到了732.3億美元。2011年,民營企業出口額1294億美元,占60%,成為浙江省出口創匯的主力軍[6]。2012年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額1408.8億美元,同比增長8.5%,居廣東省之后,列全國第二位;2013年前9個月,浙江省民營企業出口額1232.7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19%,在全國排名第二,而遼寧省民營企業出口額則排名第三(見表1)。

表1 2013年1—9月我國部分省市民營企業出口情況
2.浙江省民營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現狀
“十一五”時期,浙江省民營企業境外投資中方投資額占總額的90%左右,吉利、萬向、華立等一批著名民營企業通過境外投資已成為國際化經營的佼佼者。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7個境外園區,其中國家級合作區項目3個,園區累計投資額2.4億美元,帶動入區企業68家,累計投資5.2億美元。2011年浙江省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民營企業海外并購活躍、拓展國際市場成效明顯等特點,國外經濟合作營業額首次突破30億美元,亞洲仍是浙江省對外投資流量聚集度最高的地區。2011年浙江省民營企業以并購方式實現的境外投資項目共有45個。2011—2013年浙江省每年境外投資增幅都超過20%,經核準的境外企業和機構6444家,居全國第一。
1.缺乏龍頭大企業、大集團
2012年,在中國500強民營企業中浙江占了142席,連續14年居全國之首,已有5家企業年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浙江省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在2013年的500強榜單中,浙江省有139家企業上榜,繼續領跑全國,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7]。而遼寧省在2013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共有11家企業上榜,占全國的2.2%,其中沈陽遠大企業集團位列第223,前100名中只有1家萬達,大部分在100強之外,甚至落在榜尾[8]。
2.對外拓展能力不強
“十一五”期間,境外營銷網絡和生產基地是浙江省進行境外投資的主要投資方向。據浙江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統計,2009年浙江省企業新建了約400所境外營銷機構,而2010年上半年,浙江省又新增經商務部門核準的境外營銷網絡186家,占同期全省經核準的新設境外企業和機構數的76%。2012年底,浙江省在境外建立了50個省內具有優勢的地區營銷總部,著重扶持100家特色龍頭企業建立起營銷網絡,主要功能是推廣自主品牌、實現營銷接單、售后服務以及物流配送,境外網絡營銷成為浙江省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形式。相比之下,遼寧省民營經濟總體上開放程度不高,參與國際競爭的步伐還較緩慢,加強國際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強。
3.缺乏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園區平臺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7個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規劃面積15.94平方公里,累計投資2.4億美元,帶動入區企業68家,累計投資5.2億美元,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作為浙江省企業集群式境外投資的有效平臺,成為浙江省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而遼寧省民營企業則缺乏通過經貿合作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平臺。
4.品牌效應不夠明顯
浙江省有5萬多個注冊商標,其中有778個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遼寧省的一些大型民營企業也創造出了一批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知名品牌,如“盼盼”牌防盜門、“魯冰花”牌飲料、“博林特”牌電梯等,品牌效應初顯。但與浙江省相比,遼寧省民營企業的品牌效應還不夠明顯,很多中小民營企業的品牌意識比較淡薄,缺乏打造品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些上市公司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品牌,其海外經營也大多靠貼牌生產,不利于企業自主品牌建設[9]。
5.企業研發能力不強
如今浙江省民營企業國際化發展已從量的增長向質的提升轉變,從以專業市場、貿易代表處為代表的傳統“走出去”形式發展到今天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建立生產基地等形式,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然而,遼寧省民營企業大多為中小規模、低水平運作,有的技術設備落后,有的技術設備雖然先進,但硬件不配套、軟件開發滯后,造成了產品在創新、研制、生產環節上與國內外同類產品在結構、功能方面都存在差距。
6.專業化協作與配套水平不高
目前,浙江省有601個年產值過億的“塊狀經濟”塊,其總產出占全省工業產值的64%。“塊狀經濟”又被稱為區域特色經濟,溫州鹿城區的眼鏡、鞋、服裝、打火機,宜山的紡織,柳市的低壓電器,義烏的小商品,玉環的小農具,安吉的轉椅等都是浙江省極具特色的“塊狀經濟”。然而,目前遼寧省多數民營企業的產業關聯度較低,互補性的專業化分工與協作不充分,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完整、具有高度分工合作關系的產業發展鏈條。一些民營工業園區或民營企業群落雖集中了大批企業,但上下游產業關聯很小,專業化分工協作和配套程度很低。
1.大力培育龍頭企業
2011年遼寧省實施扶持民營企業的“345”騰飛計劃。“345”騰飛計劃是指,到2015年遼寧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萬億元,年均增長22.6%;上交稅金4000億元,年均增長26%;企業戶數200萬戶,年均增長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萬戶。遼寧省需全力支持民營龍頭企業的發展,打造民營“百強”企業,培育大型民營企業集團。選擇100戶重點民營企業在新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貸款擔保等方面予以扶持[10]。
2.提高企業對外拓展能力
遼寧省民營企業可以參考浙江省民營企業的做法,建立自己的海外網絡,其形式主要包括海外辦事處、連鎖店、貿易公司、貿易中心等。為了充分發揮遼寧省對外經經濟與貿易工作的優勢,遼寧省外經貿廳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助力企業“走出去”:一是突出抓好工程承包大項目;二是突出抓好在國內的境外投資培訓。為遼寧省企業赴境外投資搭建信息、政策服務平臺;三是突出抓好境外工業園建設。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展境外并購。
3.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2013年遼寧省組織了“中韓企業貿易洽談會”,組織了近20家對口企業與韓國的11家企業對接洽談;組織企業分別參加了“遼寧省美國經貿合作洽談會”、“烏茲別克斯坦吉扎克工業園投資論壇”。遼寧省應繼續支持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鼓勵中小企業與成套設備商或工程總承包商聯手擴大出口,逐步提高出口比重;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投資辦廠;加強與美國、歐盟、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管理部門和服務機構的合作,推動遼寧省中小企業與上述國家(地區)企業的合資合作;建立遼寧省中小企業國際交流網絡平臺,搜集境外中小企業合資合作需求,組織與遼寧省企業合作項目對接活動。
4.加強企業品牌建設
遼寧省需支持民營企業利用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發展進出口貿易,加快培育跨國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開展境外并購等對外投資業務,收購技術和品牌,帶動產品和服務出口;采取相應的激勵措施來鼓勵企業積極研發科技含量高的技術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樹立品牌競爭意識,培育國際化品牌,從根本上優化出口商品結構。設立遼寧省支持出口品牌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5.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遼寧省需鼓勵民營企業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爭創名牌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制定中小企業重點產業發展目錄。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投資建設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推動民營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升級步伐,淘汰落后產能。
6.加強企業產業集群建設
目前,遼寧省已有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等上百個各具特色的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產業集群,需依托正大力興起的產業集群,集中全省現有各類園區的資源,打造一大批以民營企業為主的產業集聚度高、出口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突出、產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出口基地。
[1]遼寧民營企業出口強勢反彈[EB].新華網,2010-07-22.
[2]2011年遼寧外貿進出口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EB].中商情報網,2012-01-27.
[3]遼寧非公經濟比重越來越重[N].中華工商時報,2009-10-19.
[4]民企成為遼寧省對外投資主力軍[EB].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1-04-05.
[5]李東.應該高度重視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投資風險問題[EB].遼寧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投資指南,2013-01-07.
[6]張波.中國民營企業外向國際化的風險、模式與戰略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7]2013中國民企500強出爐浙江139席領跑全國[EB].中國網浙江頻道,2013-08-29.
[8]中國企業500強發布遼寧地區慘不忍睹[EB].新浪財經,2013-09-03.
[9]營造理想發展環境促進民營更大飛躍[EB].遼寧經濟信息網,2007-08-08.
[10]遼寧今年實施“345”民營經濟騰飛計劃[EB].中國新聞網,2011-02-25.
(責任編輯:喬 虹)
F127
A
2095-3283(2014)11-0014-03
張波(1980-),女,漢族,遼寧沈陽人,國際貿易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張奇(1993-),女,漢族,遼寧錦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課題“后危機時代優化遼寧民營企業出口貿易結構的對策分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12BJY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