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歐盟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手段研究

2014-06-23 16:23:13陳俊榮
對外經貿 2014年11期

陳俊榮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北京100101)

【國際經貿】

歐盟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手段研究

陳俊榮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北京100101)

作為低碳經濟的倡導者和領頭羊,歐盟在低碳經濟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很多較為完善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通過對歐盟研發框架計劃、能源技術政策等技術創新政策和碳預算、碳排放交易系統、碳/能源稅等制度創新政策進行重點研究,提出中國應該綜合運用多種低碳經濟政策手段,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的對策建議。

低碳經濟;碳排放交易機制;碳/能源稅;歐盟

一、引言

按照聯合國能源署的數據,2009年中國能源總消耗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按匯率計算,中國單位GDP能耗比美國和歐盟高4倍左右,比日本高8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比印度也要高40%。在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重、低碳經濟成為發展潮流以及國內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的情況下,中國也開始高度重視低碳經濟的發展。但是目前中國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而且目標單一,政策缺乏協調性。歐盟是低碳經濟的倡導者和領頭羊,低碳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借鑒歐盟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對于促進我國低碳經濟可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制度創新又分為強制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利用經濟自然規律制定的經濟政策往往相較于強制法律手段更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歐盟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創新政策

(一)歐盟研發框架計劃

研發框架計劃是歐盟的綜合性科技研發政策,涵蓋范圍最大,包含領域最廣。從1984年歐共體制定第一個研發框架計劃至今,已經出臺了7個研發框架計劃。在歷次框架計劃中,能源領域的研究開支都占據了很大的比重,主要用于核能、非核能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研究和技術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發自第二個框架計劃(1987—1990年)提出之后,在歐盟科技政策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并且逐漸向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傾斜。歐盟支持的關于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認識、監控和預測氣候變化及其影響;(2)分析和評估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系列政策的效果、成本和收益;(3)促進、展示和推廣已經存在的氣候友好型技術,研究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技術。

歐盟第七次研發框架計劃(FP7,2007—2013年)突出了歐盟對低碳技術的重視。FP7總預算為515億歐元,關于低碳技術的預算就高達84億歐元。FP7確定的10項優先發展領域有3項是關于低碳技術的,分別是能源、環境(包括氣候變化)和運輸領域的低碳技術。

FP7的能源技術總預算為23.5億歐元,目標是將目前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能源體系轉變為以多種能源為基礎和高能效更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以應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提高歐洲工業的競爭力。FP7框架支持的能源技術研究主要包括9項活動:(1)氫能和燃料電池;(2)可再生能源發電;(3)可再生燃料生產;(4)可再生能源取暖和制冷;(5)實現零排放發電的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技術;(6)清潔煤技術;(7)智能能源網;(8)能源效率和節能;(9)能源政策決策知識。

FP7的環境技術總預算為18.9億歐元,目標是通過提高對生物圈、生態系統和人類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認識以及發展新技術、工具和服務來實現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其重點是氣候、生態、陸地和海洋系統的預測,采用技術和工具監控、預防和減緩環境壓力和風險,保護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FP7框架支持的環境技術主要涉及4個方面的研究活動:(1)氣候變化、污染和風險,分別是環境和氣候壓力、環境與健康、自然災害。(2)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分別是自然和人為環境的保護與可持續管理、海洋環境的改善。(3)環境技術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分別是自然和人為環境的觀測、預防、減緩、適應、補救和恢復的環境技術;文化遺產(包括人類棲息地)的保護、保存和提高;技術的評估、驗證和測試。(4)地球觀測和評估工具,分別是陸地和海洋觀測系統和環境與持續發展的監測方法;可持續發展的預測方法和評估工具。

FP7的運輸技術總預算為41.6億歐元,目標是以技術和業務上的優勢以及歐洲運輸政策為基礎,發展一體化的、更加安全、綠色和智能的泛歐運輸體系,使全體公民、社會和氣候政策獲益,確保和進一步提高歐洲工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FP7框架支持的運輸技術主要涉及3個方面的研究活動:(1)航空技術,分別是空運的綠色化、提高時效、確保顧客滿意和安全、提高成本效率、飛機和乘客的保護、未來航空技術。(2)可持續的水陸運輸(鐵路、公路、水運),分別是水路運輸的綠色化、鼓勵和提高模式轉變以及貫通運輸通道、確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提高運輸系統的內在安全性、提高競爭力。(3)支持歐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伽利略和EGNOS計劃。

(二)能源技術政策

歐洲能源政策的技術支柱是《歐洲戰略能源計劃——通向低碳未來》,該計劃支持多項能源技術的研究,包括可再生能源(生物能、太陽能、風能、潮汐能、氫能、地熱能)、化石燃料(碳捕獲與儲存技術CCS、清潔煤)、電網建設、提高能源效率、社會經濟研究、原料和未來可能產生的技術研究等。

2007年11月,歐委會公布了SET計劃,指出技術是實現2020年和2050年歐盟減排目標的關鍵,但是如果不采取措施,歐盟目前和未來的技術將不能支持完成歐盟的能源政策目標,因此要立即采取行動克服能源創新的內在弱點,發展低碳能源技術,使歐盟走在世界能源技術的前列。首先,歐盟要提高能源轉換、供應和終端使用中的能源利用效率,要繼續推動在該領域已經實行的政策措施,包括“能效行動計劃”、“生態設計指令”、“耗能產品能源標簽指令”、“能源服務指令”、“建筑節能指令”,同時探索新的政策措施,如汽車CO2排放、城市機動性行動計劃、ETS新階段;可持續生產和消費倡議、可持續工業政策倡議等。

為了實現2020年的減排目標,歐盟將在未來10年在以下7個方面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技術:(1)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成為可與化石燃料競爭的替代燃料,同時實現生物燃料生產的可持續性;(2)通過工業規模的示范,實現CO2捕獲、運輸和儲存技術的商業化使用;(3)使最大的風力渦輪機發電容量翻一番;(4)示范大規模光電(PV)和集中性太陽能的商用能力;(5)啟動一個能夠容納可再生能源和分散式能源的單一智能電網;(6)在建筑、交通和工業市場中廣泛采用更加高效的能源轉化裝置和終端設備;(7)保持核裂變技術的競爭力。

為了實現2050年的減排目標,歐盟將在未來10年中在以下7個方面大力發展低碳能源技術:(1)提高下一代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力;(2)在能源儲存技術的成本效率方面獲得重大突破;(3)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并創造條件使其商業化;(4)完成新一代(第四代)核裂變反應堆示范項目的準備工作,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5)完成ITER核聚變裝置的建造工作,確保工業界在早期參與示范行動的準備工作;(6)為發展支持未來低碳經濟所需要的跨歐能源網絡及其他相關系統制定詳細的替代規劃和過渡戰略;(7)實現能源效率研究的重大突破。

實現以上目標需要歐盟各方的共同努力,SET計劃制定了私營部門、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層面發展低碳能源技術的具體行動計劃,并且提出了四項舉措:第一,建立聯合戰略規劃,包括建立歐共體戰略能源技術指導小組和歐洲能源技術信息系統。第二,在歐盟整體建立更有效的實施方式。包括歐洲工業倡議、創建歐洲能源研究聯盟和泛歐能源網絡和系統。第三,增加低碳能源技術領域的投資,培養相關高科技人才。第四,加強國際合作。

三、歐盟發展低碳經濟的經濟手段

(一)碳預算

“碳預算”(Carbon Budget)是借用財政學中預算的概念,關于它的確切含義現在還沒有公認的說法,《人類發展報告》中的碳預算含義類似于溫室氣體的排放限額,是一種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管理工具。碳預算的“限額”可以分為全球、國家、區域、企業、個人五個層面。全球層面的碳預算限額是指為了保護全球氣候,經科學論證和政治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前的全球碳預算限額是保證全球升溫不超過2℃的人類能夠排放溫室氣體的最高上限。國家層面的碳預算限額是指根據一國人口占全球比例所分配的溫室氣體排放最高限額。區域層面的碳預算限額是指一定區域的國家聯盟(或者一個國家的不同地區)根據成員國(或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的區域總體和各個國家(或者一個國家及其各個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最高限額。企業層面的碳預算限額是從生產者角度出發,是指在國家碳預算框架下,一個企業分到的或者購買到的碳配額。個人層面的碳預算限額是從消費者角度來說,從理論上說,碳預算限額可以落實到每一個人,指一個人能夠排放溫室氣體的最高限額。

歐盟碳預算屬于區域層面的碳預算。目前歐盟的碳預算分為2個階段,即實現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的碳預算和實現2020年減排目標(2013—2020年)的碳預算。根據京都議定書,原歐盟15國共同承諾在2008—2012年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相對于1990年的水平)。2002年4月25日,歐盟及其成員國出臺了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內部“減排分擔協議”。之后,新歐盟12國也分別提出了各自的減排目標。具體歐盟成員國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如表1所示。

表1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的歐盟成員國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

由表1可以看出,在京都階段,原歐盟15國的減排力度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很大差別,總體上是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承擔的減排比例較大,經濟實力稍弱的國家承擔的減排比例較小。新歐盟12國主動承諾的減排比例居中。2008年,歐盟出臺了實現2020年減排目標的歐盟內部“減排分擔方案”(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覆蓋范圍以外的各國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具體歐盟成員國的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如表2所示。

表2 歐盟成員國202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

從表2可以看出原歐盟15國的減排力度較大,在歐盟排放貿易機制以外,除了葡萄牙可以增加1%的碳排放量,其他國家均需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而對于新歐盟12國除了塞浦路斯要減排5%以外,其他國家可以適當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歐盟做出上述制度安排一方面是為了照顧經濟欠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入盟的12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所占比重較小。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不論是京都階段,還是2020年,排在前4位的可排放溫室氣體量最多的國家都是德、英、法、意。和表1相比,表2指出歐盟成員國2020年的減排目標和碳排放限額是在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覆蓋范圍之外的,這是因為歐盟在2005年實施了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該系統覆蓋了一定比例的歐盟溫室氣體減排量(或者碳排放限額),因此2005年之后歐盟的碳排放限額需要在EU ETS內部和外部進行分配。

(二)碳排放交易系統

碳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ing,ET)是1997年《京都議定書》提出的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的三大機制之一。另外兩個是聯合履約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簡稱JI和CDM。聯合履約和清潔發展機制均是基于項目的機制,即高減排成本的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先進技術,在低減排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實施減排項目。其中JI在附件I國家內進行,主要是發達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之間進行合作,其特點是合作國都有減排義務,其減排計量單位是“減排單位”,等于1公噸C02當量。清潔發展機制是附件I發達國家和非附件I發展中國家的項目合作機制,但發展中國家不承擔減排義務,其減排計量單位是“經核實的減排量”,等于1公噸C02當量。

歐盟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前就開始運行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2000年,歐盟出臺了《歐盟氣候變化計劃》(ECCP),提出要建立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同年,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盟內部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綠皮書”,對歐盟內部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建議,引發了關于在歐盟內部實施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的適用性和可行性的爭論。2003年10月,歐盟出臺了“在共同體內建立溫室氣體配額交易機制”的指令,制定了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的相關規則。2005年1月歐盟開始運行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

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是一種“限額——貿易系統”。EU ETS的核心是類似“貨幣”的排放配額的交易,一個排放配額代表在指定期間內排放一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權利。首先,歐盟分配EU ETS的碳排放配額給各個成員國。然后,各個成員國將分配到的EU ETS碳排放配額分配給國內相關企業。企業可以使用這些配額,也可以將配額拿到市場上交易。排放配額的價格根據供求關系決定。

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企業可以通過《京都議定書》制定的聯合履約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實現減排目標,這不僅為歐盟企業提供了成本有效的減排方法,而且增加了企業投資國外減排項目的動力。歐盟計算EU ETS使得歐盟實現京都議定書目標的成本在每年29億歐元和37億歐元之間,要少于歐盟總體GDP的0.1%,如果沒有EU ET,歐盟的減排成本將達每年68億歐元。

EU ETS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是系統的試運行階段;第二階段從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是《京都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第三階段從2013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長達8年的運行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可預知性以鼓勵在碳減排領域的長期投資,因為可預期性對于長期投資是必要的。在EU ETS的第一、二階段許多排放配額是免費發放給企業的,意味著這些企業可以零成本地排放一定數量的溫室氣體,但是超過分配到限額后,就要去市場上購買新的配額,否則再排放溫室氣體就會遭受處罰。但是,在EU ETS的第三階段,排放配額將主要通過市場競拍獲得。

2013年之后,歐盟對EU ETS的相關政策做出了較大調整,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將碳排放配額從無償分配改為有償拍賣。到2013年,至少有50%的排放配額需要經過競拍購買,而到2027年,所有的排放配額都需要通過競拍才能獲取。但是,對于一些全部購買碳排放配額會嚴重損害其國際競爭力的特殊能源密集型行業可以存在例外。第二,將排放配額確定權收歸歐盟。在前兩階段,主要是通過“國家分配計劃”制定成員國的碳排放限額,即由成員國提出各自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國內分配計劃,并向社會公開和提交歐盟委員會審議,歐盟權衡后確定各國的碳排放限額。2013年之后,將由歐盟制定歐盟整體的單一碳排放限額。第三,擴大EU ETS的覆蓋范圍。除了2012年將納入航空業以外,歐盟還計劃將碳捕獲、運輸和儲存的設施、石油化工、生產氨和鋁的部門、生產氮、油脂和水合乙醛酸排放的氧化亞氮以及生產鋁排放的全氟化碳納入EU ETS。第四,進一步削減了碳排放配額總量。從2013年開始,歐盟范圍的排放配額總量要以線性遞減趨勢逐年遞減,該趨勢應起始于2008年到2012年時間段的中點。配額分配數量應參照成員國遵循歐盟委員會關于成員國國家分配方案決議在2008年到2012年間年均配額簽發總量的1.74%的線性比例遞減,這意味著到2020年,排放配額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1%。

在歐盟EU ETS三個階段的發展過程當中,歐盟EU ETS的排放配額總量不斷減少,但是覆蓋范圍卻不斷擴大,這說明了歐盟的減排力度不斷增大,EU ETS的減排作用和影響不斷增強。

(三)碳/能源稅(Carbon-Energy Taxation)

對碳和能源征稅是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于碳排放交易系統沒有覆蓋到的部門和企業,征收碳/能源稅就顯得更有必要。盡管“碳/能源稅”這一術語被廣泛采用,但是碳稅和能源稅是有區別的。確切地說,能源稅包括碳稅,能源稅又從屬于環境稅。

環境稅也叫作生態稅或綠色稅,是20世紀末興起的概念,雖然已經有很多國家征收該稅種,但是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被普遍認可的概念。環境稅的思想最初是庇古提出的,他指出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導致很多時候經濟體的社會成本不等于私人成本,當社會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時,政府要對經濟體征稅以實現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這部分稅收就是所謂的“庇古稅”。歐盟統計局對環境稅的定義是:針對某種在被使用或釋放時會對環境造成特定的負面影響的物質的單位使用(或釋放)量所征收的稅收。能源稅泛指對各種能源征收的所有稅種的統稱,包括一些國家的燃油稅、燃料稅、電力稅以及中國目前征收的成品油消費稅等。能源稅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能源消費稅,即對機動車燃料大規模征收特別消費稅和對運輸、民用和商業部門的終端消費征收一般國內消費稅(增值稅和銷售稅)。二是指針對能源消費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而征收的環境稅,例如碳稅、硫稅、污水排放稅等。碳稅是對化石燃料按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種稅,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經濟手段。

歐盟能源稅的發展是和歐盟國家的環境稅改革密切相關的。20世紀90年代歐洲很多國家都進行了稅收體制改革,其主要目標是降低勞動成本和擴大稅基,例如增值稅和環境稅。北歐國家在這輪稅制改革中首次進行了環境稅改革,隨后荷蘭、英國和德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也進行了相應改革。這些國家均開征了新的環境稅,大多數情況是對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征稅,并且修改已有的環境稅。之后,歐盟許多成員國都開征了能源稅,且稅率較高。但是不同的稅制會導致價格的扭曲,進而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產生“碳泄漏”。因此,歐盟一直致力于統一能源稅,但是由于歐盟采取的是分散的財政政策,各成員國擁有獨立的稅收主權。成員國一方面擔心失去稅收主權,另一方面力圖維護本國能源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歐盟協調能源稅的過程十分艱難。經過不斷磋商和談判,歐盟終于制定了歐盟層面統一的能源消費稅的最低稅率,但是統一碳稅的過程一直很不順利,目前仍在進展之中。

1.能源消費稅

歐共體從1972年就開始了協調能源消費稅的努力,直到1992年才有少許進展。1992年10月19日歐共體公布了《對礦物油征收近似消費稅率的指令》,統一了礦物油的最低消費稅。1997年,歐委會建議出臺“調整共同體能源產品稅的框架指令”,將對于礦物油的指令擴大到其他能源領域。但是進展一直不順利,在經過了多次磋商和修改之后,歐盟終于在2003年通過了《調整對能源產品和電力征稅的框架指令》,對各成員國已有的能源稅進行了整合,規定了能源產品和電力的最低消費稅率。適用最低消費稅的能源產品和電力主要包括熱力燃料和動力燃料,而不包括用于原材料、化學還原、電解和冶金加工的部分。2003/96/EC能源稅指令將先前礦物油指令的覆蓋范圍擴大到了幾乎所有能源產品,包括煤、天然氣和電力,并對礦物油的最低稅率進行了調整。最低稅率根據能源產品和電力的不同用途分為三類,即適用于動力燃料的最低消費稅率、適用于工業或商業用途燃料的最低稅率和適用于加熱燃料和電力的最低稅率。歐盟能源消費稅的稅率是不斷提高的,涵蓋范圍是不斷擴大的,這充分表明歐盟通過能源消費稅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力度是不斷增強的。

2.碳稅

碳稅最早在20世紀90年代由北歐國家率先實行,目前征收碳稅或者氣候變化稅的國家有丹麥、芬蘭、荷蘭、瑞典、捷克、愛沙尼亞、德國、意大利、英國等。1991年10月14日,歐委會界定了國際碳稅概念的內涵,認為碳稅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碳稅屬于消費稅,要對“碳”和“能源”兩部分征稅:(1)對“碳”部分的稅收根據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密度征收;(2)對“能源”部分的稅收根據燃料(包括化石燃料和非化石燃料)的能量(英國熱量單位,BTUs)征收。第二,碳稅對“碳”和“能源”部分的征稅比例各占50%。例如,對化石燃料征收碳稅,一半根據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征收,一半根據化石燃料的能量征收。第三,碳稅一旦征收,要從1993—2000年逐年遞增。對于石油的碳稅(包括對“碳”和“能源”部分的征稅)在1993年為每桶3美元,之后逐年遞增直到2000年達到每桶10美元。第四,每個歐盟成員國按照歐盟制定的基本框架和共同稅率課征本國的碳稅,各國仍保持稅收主權。第五,每個成員國要保持稅收總額不變,即增加了多少碳稅的收入,就要相應地減少其他已經存在的稅收,而不是將增加的稅收用作政府支出。第六,一些大型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可以存在例外。例如水泥、化工、玻璃、有色金屬、紙漿和造紙、鋼鐵等行業,如果其主要國家貿易競爭對手(例如美國和日本)不采取相應的碳稅政策,這些行業可以減免征收碳稅。1992年,歐委會提出提案,建議對除可再生能源之外的其他所有能源統一加征碳/能源稅,以使環境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涵蓋內容不僅涉及溫室氣體排放),但是提案未能獲得一致通過,后來也一直未能通過。之后,雖然先后有十多個歐盟成員國引入碳稅,但統一碳稅計劃仍沒有進展。時至今日,歐盟仍沒有放棄統一碳稅的計劃,歐盟從2010年開始修訂現行的能源稅制,計劃在全歐盟范圍內為征收碳稅確定統一的最低標準。

四、對中國的啟示

(一)綜合運用多種低碳經濟政策手段

為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歐盟及其成員國出臺了許多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碳排放交易系統、碳/能源稅、低碳技術研發支持政策、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保護制度等。這些政策主要是以經濟手段調節碳價格以促使企業和居民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不僅能夠提高企業減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夠創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歐盟還十分重視多種低碳經濟政策手段的結合和協調。例如,歐盟把碳配額在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內部和外部進行分配,沒有被EU ETS覆蓋的碳配額采用其他低碳經濟政策手段進行控制。

但是,中國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手段比較單一,主要是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把減排任務逐級下放,最終分配到縣市,甚至各個單位。一方面,這種不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減排手段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較大。一些地方政府為實現減排目標不惜拉閘限電,導致一些地區的工廠沒辦法開工,居民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另一方面,行政命令減排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一些被拉閘限電的企業為了進行生產,購買柴油進行發電或者作為動力燃料。而柴油的碳排放系數較大,這樣做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

目前中國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征收碳稅,發改委已經在研究征收碳稅的方案。碳排放交易系統和碳稅是低碳經濟政策最重要和最有創新性的兩個工具,中國應該如何看待和使用這兩種工具是值得結合中國國情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

從理論上講,碳排放交易系統的經濟效益和減排效果要優于碳稅政策。第一,碳排放交易系統能夠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前,《京都議定書》要求的均為碳排放總量的控制目標,基于“限額—貿易”的碳排放交易系統對于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目標的控制力較強。而碳稅政策主要是調整碳排放企業和個人的碳排放成本,對碳排放總量的控制力較弱。第二,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成本要低于碳稅政策。不同企業的減排成本是不同的,通過碳排放交易系統,減排成本較低的企業可以通過自身減排實現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小于獲得的碳配額量,然后在碳市場上以高于減排成本的價格出售多余的碳配額。而減排成本較高的企業可以在碳市場上以低于減排成本的價格購買碳配額。根據供求關系,最終的結果是碳價格成為實現社會減排總成本最低的市場出清價格,碳市場實現局部均衡。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實施對象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第一,碳排放交易系統要求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制和法律制度。但是對于市場機制不夠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碳排放交易系統的運行會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碳配額的發放,特別是在中央集權的國家,很容易產生尋租行為。企業很可能為了獲取更多的碳配額,對政府官員行賄,政府官員受賄之后給行賄企業發放較多配額。尋租導致的后果是行賄企業獲得較多的碳配額,而不去采取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而愿意花大量金錢行賄的企業往往是碳排放大戶,也是最應該節能減排的企業。因此很可能最終的結果是有悖于實施碳排放交易系統的初衷,全社會不能實現真正的節能減排。另一方面,在市場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全面實施碳排放交易系統很可能發生金融投機行為,擾亂碳排放交易市場秩序。例如,國內和國外投機者利用碳市場炒作碳價格,使碳價格不能反映企業對于碳配額的真實需求,進而同樣難以實現節能減排。

第二,即使在市場經濟制度完善的國家,也不能只采取碳排放交易系統這一個政策工具,因為碳排放交易系統的交易成本相對較高。對于一個碳排放大戶而言,進入碳市場購買大量的碳配額所耗費的交易成本分攤到單個碳配額上較小。但是對于一些小企業或個人進入碳市場購買碳配額所耗費的交易成本分攤到單個碳配額上就很大了。例如,消費者為一輛私家轎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購買碳配額。而碳稅政策的交易成本較小,實施方式也較為簡單。因此碳排放交易系統適用于促進碳排放大戶的節能減排,碳稅政策適用于促進碳排放散戶的節能減排。

總之,碳排放交易系統和碳稅有其不同的適用范圍。從國家層面需要考慮市場完善程度,從個人層面需要考慮交易成本。發達國家應該以碳排放交易系統為主,碳稅政策為輔。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應該以碳稅政策為主,并不斷完善市場機制,努力建設碳排放交易系統。兩大政策工具需要根據其不同適應性有機結合使用。另外,從歐盟的經驗中可以看出其他低碳經濟政策手段也有其適用范圍和優勢。因此中國應當在征收碳稅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低碳經濟政策手段。同時注意遵循“稅收中性”的原則,使征收的碳稅能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大力發展低碳技術

擁有先進的低碳技術是占據未來低碳經濟全球制高點的必要條件。歐盟在實施保障能源供給安全的過程中就已著手發展低碳技術,之后又在全面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了整體技術水平,進而成為世界上掌握核心低碳技術最多的區域。因此歐盟有實力倡導和引領全球低碳經濟的發展,并能夠從中獲益。而中國低碳技術的落后不僅會制約國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會影響對外經濟的發展。

中國能源資源消耗量大,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資源已經變得越來越稀缺,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占世界總量的4%左右,卻消耗了全球31%的煤、8%的石油、10%的電力,而礦產資源回收率只有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20%。截至2010年底,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已達10%,其中原油對外依存度達51.3%;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12.8%。預計到2015年,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超過15%。其中,凈進口煤炭約2.4億噸,石油約3.0億噸,天然氣約950億立方米,很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煤炭凈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凈進口國,第四或第五大天然氣凈進口國。而到2050年中國石油進口依賴度將達75%,消耗量將超過8億噸。同時,伴隨著資源能源消耗,中國國內環境破壞問題也日益嚴重。

盡管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加工廠”,但是出口的產品往往是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而且能耗較高,污染較重。目前發達國家已經制定了諸多技術標準、復雜的質量認證和衛生環保方面的規定,在未來倡導低碳生產和生活的世界里,低碳領域的技術標準和制度規則必然會逐步增多,例如,歐盟已經在計劃實施碳關稅。雖然中國現在擁有巨大的貿易順差,但是一旦碳關稅在世界范圍內實施,低碳方面的環境標準在全球確立,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會遭受致命打擊。如果那時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還未發生轉變,仍然是依靠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那么中國經濟將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

大力發展低碳技術是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實現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和解決環境問題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發展可再生能源。這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特別是掌握先進的低碳技術,但是中國在低碳技術領域的研究和開發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并且長期投入不足。目前,中國過分寄希望于國際技術轉讓,希望通過CDM機制獲得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雖然中國目前是擁有CDM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實際上并未獲得核心的低碳技術。正如中國最初改革開放寄希望于“用市場換技術”而并未換得核心技術一樣,發達國家是不會讓中國輕易掌握其核心低碳技術的。而且能源行業往往具有“鎖定效應”,企業一旦采用了發達國家提供的低碳生產設備,就很難更換。加上沒有掌握低碳生產設備的核心技術,為了維持機器設備的長期運轉,必將會對發達國家形成技術依賴。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擁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僅僅依靠發達國家的技術轉讓是不現實的。中國必須自力更生,加大低碳技術自主研發力度,才能在未來低碳經濟發展中立于不敗之地。

[1]http://www.chinapower.com.cn/article/1105/art 1105414.asp.

[2]European Communities,“EU ac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fight climate change”,2007.

[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A European Strategic Energy Technology Plan(SET-Plan)——Towards a low carbon future,COM(2007)723 final,Brussels,22/11/2007.

[4]Andersen M.S.and Ekins P.,“Carbon-Energy Taxation——Lessons from Europe”,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New York,2009,P251-252.

[5]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Fighting climate change:Human solidarity in a divided world.

[6]莊貴陽,陳迎.國際氣候制度與中國[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102.

[7]Council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Green Paper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COM(2000)87 final.

[8]邢麗.碳稅的國際協調[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9]崔曉靜.歐盟能源稅指令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武大國際法評論,2007(2).

[10]Council Directive 92/82/EEC of19 October 1992 on the approximation of the rates of excise duties onmineral oils.

[11]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Tax policy in the European Union-Priorities for the years ahead,COM(2001)260 final.

[12]COUNCIL DIRECTIVE 2003/96/EC of 27 October2003 restructuring the Community framework for the taxation of energy products and electricity,P12.

(責任編輯:馬 琳)

F204

A

2095-3283(2014)11-0028-07

陳俊榮(1982-),女,河南新鄉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博士,研究方向:低碳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亚洲三级成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欧美一级色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www|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 美女被操91视频|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视频影| 精品撒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屁屁影院|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二三区| 久久精品66|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亚洲精品91|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日韩国产 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 国产丝袜第一页|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久久毛片网|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伊人久综合|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在线一级毛片|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999精品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91亚瑟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区| 亚洲综合18p|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欧美啪啪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