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滌明
先天下而肥的改革是偽改革
文_馬滌明
讀到一則新聞,2010年開始,深圳全面啟動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采用 “新人新辦法”,實行“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與職業年金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新進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期間,與企業職工一樣,按照一定標準繳納養老保險,標準為每月工資的21%,其中單位繳13%,個人繳8%。購買地方補充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為繳費工資的1%,由單位繳納。考核合格的,由財政每月按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職業年金,待退休后領取,繳納比例暫定為8%。
乍一看新聞標題,很搶眼,公務員“和企業一樣”購買養老保險,加上“改革”一詞的突出,似乎是行政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已在大步向前,而不是先前所說的“小步走”。但仔細一看,卻發現不是這么回事,深圳公務員試水養老改革實際上已是四年前的舊聞了,當時的媒體也有大量報道,官方稱之為“破冰之舉”。
四年過去了,究竟破了多少“冰”呢?一方面,公務員也和企業職工一樣買養老保險了,這告別了財政養老,是歷史性進步;另一方面,堅持的原則還是“確保待遇不降低”——經過測算,基本養老加職業年金的新模式和現行退休制度的待遇水平大致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企業與機關退休人員養老金三倍的差距,仍然存在。對于這個問題,公眾一直期盼能夠通過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來解決,然而經歷了所謂的“九連漲”之后,三倍的差距卻絲毫沒有縮小,而實際收入差距反而是相應地拉大了。實際上,加上通貨膨脹等因素,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已經跌破了國際警戒線。
“確保待遇不降低”是人性化考慮,但企業退休人員中的“老人”因為雙軌制而偏低的養老金卻仍無說法,人性化與“確保待遇”實際上成了體制內的專利。這種所謂的“改革”,也許官方會自認為有很大意義、破了多少多少“冰”,但在老百姓看來,都只不過是換了個馬甲而已。老百姓更關注的是公平。
要公平,就得破解“雙軌制”難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雙軌制”的長期存在引發了社會矛盾,顯然不利于促進社會公平。不論國際上的各種制度安排如何,從中國國情出發,解決“雙軌制”問題必須提上改革日程。
補充養老保險、職業年金,這種社會保障確實必要,但不止是對公職人員必要,企業職工、社會就業人員也需要。雖然說相關政策也規定了企業年金制度,但屬于指導性規定,由效益決定。在當前企業稅負重的情況下,基本社會保險勉強維持,職業年金對大多數企業都不現實,更無“補充保險”一說。而公務員年金與補充保險已經成為“法定強制條款”,財政承擔,就永遠不會出現無力支付的問題,包括公費醫療改革后的“二次報銷”待遇,都是這種情況。那么,類似“職業年金”這種善政,更像是為財政供養人員“定制”的。實質問題還是“先天下之保障而保障”。
這種“確保待遇不降低”,包含職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的改革,官方稱將抓緊向“中人”——在職委任制公務員實施。而筆者的疑惑是,待完成了在職委任制公務員的養老制度改革,是不是就算“并軌”了?關于體制內的改革,公眾一怕“改革陷阱”——越改越肥;二怕玩文字概念游戲,什么都不變,換個名詞、說法,就叫改革了。
其實說到底,還是李克強總理說的那句話,“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要真正實現“并軌”,需要智慧,但更需要壯士斷臂的勇氣。政府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須知一個現代化的文明社會,當以公平正義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