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世蘭
可怕的是沒有“本領恐慌”意識
文_王世蘭
早在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在職干部教育動員大會上講話時就告誡、鞭策全黨,要大興學習之風,增強本領。“我們隊伍里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時隔70多年,2013年3月1日,習近平又重提毛澤東當年講過的這句話,再度為全黨敲響了警鐘。及時提醒廣大領導干部,當務之急既要加強學習解決“本領恐慌”的問題,更要提防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領導干部思想深處沒有本領恐慌意識,那些不恐慌的比恐慌的更加需要警惕。
當前,各種矛盾、問題、困難交織疊加,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繁重,新老問題層出不窮,這就在客觀上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有淵博的知識以及駕馭全局、解決復雜矛盾和問題的能力。而現實中,一些干部習慣于用老思路老套路來解決問題,蠻干盲干,雖然也做了工作,有時還做得很辛苦,但要么路子不對,要么事與愿違,甚至搞出一些南轅北轍的事情來。出現“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多重尷尬局面,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本領恐慌”困境中。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領導干部有本領恐慌意識并不一定是壞事,說明他們有危機感和緊迫感,有憂患意識,能清醒地認識自己缺少什么。只要從當下開始,抓緊學習,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可怕的是一些領導干部根本沒有本領恐慌意識。
有一些領導干部胸無點墨、不學無術,認為遇到復雜矛盾和問題繞一繞總會過去,習慣躲避推諉;有的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認為反正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上級的要求,讓做什么就做什么肯定犯不了錯,沒有自己的思想,習慣于照本宣科;有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嘴上常喊著學習很重要,心里卻不以為然,認為學與不學一個樣,靠已有知識和經驗辦事就足夠,缺乏推動工作長遠發展的思維和眼光;有的認為“干”比“學”重要,學不學無所謂;有的認為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學習;也有的認為社會上潛規則太多,需要的是關系而不是知識……
這些領導干部,覺悟不到學習的重要性,意識不到自身能力的不足,感覺不到“本領恐慌”的壓力,更沒有主動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問題的責任心,消極僥幸心理極其嚴重,即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官到崗上必勝任”“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做事,必不會做錯事”。正是受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不學習的不良習慣根深蒂固。這種消極麻木的不恐慌思想和行為對黨的事業發展危害很大,比“本領恐慌”有過之而無不及,豈知官場的“傷仲永”危害的不只是自己。
學者非必為仕,但仕者必為學。
從歷史角度看,如果領導干部不抓緊學習,不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就難以完成肩負的歷史責任。晚清政府就是反面教材,曾經的“天朝上國”,何以淪為列強槍炮下的奴仆,沉醉過去、不思進取、沒有本領恐慌意識的危害可見一斑。
從領導干部的自身擔當來說,今天的學習已不僅僅是個人行為,不能錯誤地認為,學習不學習是自己的事,本領的大與小也是自己的事。在現代領導活動中,領導干部的人格力量對于做好領導工作越來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徑就是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完善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儲量。
因此,新時期的領導干部必須樹立全面、自主、終身學習的理念。習近平說:“在農耕時代,一個人讀幾年書,就可以用一輩子;在工業經濟時代,一個人讀十幾年書,才夠用一輩子;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看來在學習這條道路上,無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人,“你永遠不能休息,否則你將永遠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