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人_方工 訪談人_本刊記者 彭啟發
讓民眾感受到司法的正義
受訪人_方工 訪談人_本刊記者 彭啟發
方工,中共黨員,1951年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自1979年進入檢察機關工作的23年中,他先后四次榮立一等功,獲得過“全國優秀檢察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第四屆“中國十大杰出檢察官”、“全國模范檢察干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依法、獨立、公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當前,我國司法體制存在“地方法院缺乏獨立性”“法官判案往往受到干涉”的弊端。同時,司法系統還存在司法腐敗現象。對此,該怎樣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上述精神?如何才能讓民眾感受到司法的正義?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近日對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副檢察長方工(以下簡稱“方”)進行了專訪。
記:近年來,司法腐敗的案例不少,特別是一些司法腐敗窩案,如廣西羅城監獄司法腐敗案,廣東高院原執行局局長楊賢才腐敗系列案,遼寧因“馳名商標”引發的大規模司法腐敗案,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多名法官“集體嫖妓”案等。針對司法腐敗的蔓延,我們該如何阻止,同時又如何推動司法公開?
方:事實證明,司法領域同樣存在“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的規律,監督不力,司法權也會被私用,出現司法腐敗現象。遏制司法腐敗,需要教育、制度、監督與改革同時并舉。應該強化廉政建設,對司法隊伍,要實行有效的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措施是,嚴格執行司法人員選用制度,通過嚴格的程序,選拔人品好、作風正、業務精的司法者,同時疏通出口,讓不適合做司法工作的人員能及時離開司法崗位。
還需積極推進司法公開。凡是不涉及國家秘密,可以公開的司法活動,如立案、開庭審理過程、審判結果、裁判文書、裁判理由、司法聽證、案件執行,以及檢察機關行使職權及法律依據、檢察機關司法活動相關信息等,都應該公開。2013年濟南法院審判薄熙來案件時,對法庭審理過程及時公開信息,是很好的范例。
推進司法公開,不能滿足于號召流于形式,而應有規則可依、必依。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998年就提出了“檢務十公開”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曾出臺《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都起了很好作用,現在看還應該細化。
記:有人說,在某些地方司法已成為行政權力的工具。目前,我國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方:不顧大局,只從地區利益出發,干擾司法權的地方保護主義確實存在。最高法院原院長王勝俊2013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做工作報告時指出,人民法院工作還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中就有“確保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體制還不夠健全”的問題。
前幾年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區委原書記張治安要求區檢察院原檢察長汪成濫用檢察權,動用司法手段報復陷害舉報人就是很典型的案例。還有有的地方由于主要領導專橫跋扈,所以司法活動會受人治思維和人治方式的干擾。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當然有部分領導者法治素養不高的原因,但主要是約束和監督權力的制度不健全,權力不服從法律,不尊重司法,不用承擔責任,而且司法管理體制不符合司法規律,司法機關用人和經費保障都要受地方制約,這都使得一些地方人治思維和地方保護主義有機可乘。
記:在目前的現況下,如何讓司法少受或者不受行政權力的干預?在黨的領導下,又如何讓司法走上獨立?此路徑是否走得通?
方:要依法治國,實現建設法治國家的目標,就必須實現司法權獨立行使。首先要教育司法者敬畏憲法、法律和司法權力,樹立憲法和法律至上的理念。其次,要從體制上克服司法地方化,就要解決司法機關靠地方財政吃飯,不得不服地方管的弊端。第三,發揮二審、再審等司法程序的作用,抵御或擺脫權力的干擾。因為,二審時案件就會轉到一審所在地區的上級地區管轄,例如縣里一審的案件,二審時就由縣屬市的司法機關管轄。我到北京市檢察院工作后,就體會到,有時區縣檢察院難以應付的干預,市院就能夠抵制,有了市院的支持,區縣檢察院也就便于依法處理。
黨的領導不構成對司法權獨立行使的障礙,因為,司法權獨立行使是黨領導人民制定的憲法和法律的要求,黨也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對此,黨也時刻受到多方面的監督,也要改善領導方式,否則就會失去民心,執政地位難以鞏固。再有司法權獨立行使,是法治社會健康運行的必然規律,不可違背。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后,黨始終強調依法治國治黨,維護和服從憲法法律和司法權威。如中共中央1979年的64號文件,《關于堅決保證刑法、刑事訴訟法切實實施的指示》,就提出“加強黨對司法工作的領導,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切實保證法律的實施,切實保證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使之不受其他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直至十八大還在報告中明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對此闡述了明確的思路,如“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
所以,在黨的領導下,真正實現司法獨立行使司法權,是可以期待的目標。
記:進入檢察機關到退休30多年來,您始終從事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工作。請聯系您的執法經歷,談談司法者如何才能做到司法公正。
方:在初進檢察機關時,我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就是案件質量關系公民切身利益,甚至是身家性命,錯案在辦案人那里比例可能只占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但對當事人的傷害則是百分之百。反之,還會制造社會矛盾。所以案件質量是司法的生命。正如最高人民檢察院朱孝清副檢察長所說:“確保辦案質量,堅守防止冤假錯案底線,是每一個執法辦案人員終生的追求和重大的責任。任何執法辦案人員都沒有絲毫理由對此自我感覺良好,而必須以高度負責的精神、臨淵履薄的心境和一絲不茍的態度來對待。”
多年來,我對辦案始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敢疏忽大意,生怕出錯案。我當承辦人時,堅持對案件和法律負責,不受外界干擾,同時,堅持“大事必作于細”,對案件事實和證據總要細致核實,不放過細節。例如,凡是遇到命案,我都要到案發現場實地查看,對死者衣服上由兇器形成的破口,都要用尺子量出尺寸,與檢驗報告比對。記得一次,發現被害人衣服上的破口窄于收繳兇器的寬度,我就找法醫求證,直到搞清兇器可以形成這種破口才敢認定。
我體會到,要保證案件質量,不能圖省事,不能只看現成的卷宗材料。我曾一次辦理一起姐弟二人故意傷害致死自己父親的案件,提訊中總感覺二人的供述有不一致的地方,于是到被告人所在居委會和工作單位去了解他們的表現。結果在工作單位走訪時發現了線索,原來參與的人不只是姐弟倆,還有其他親戚朋友。而事實是,因為家庭矛盾幾人把脾氣暴躁的被害人關在小屋,喂了安眠藥后造成窒息死亡。為了不使他人被追究,他們訂立了攻守同盟,但說假話總有漏洞,所以使我察覺到供述有問題。最后根據具體情節,檢察院以非法拘禁罪起訴二人,不起訴四人結案。后來我擔任了領導,始終保持高度警覺,對通過指導辦案、審批案件來保證司法公正,不敢稍有松懈。
從親身經歷中,我體會到,司法者必須培養堅持憲法和法律至上,心系人民,信仰法律,追求正義,不謀私利,剛正不阿的法治思維和道德修養,并提高正確理解和運用法律的能力,才能實現司法公正。
記:您曾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長,后來又是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請談談您的管理經驗。司法如何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
方:談不上什么管理經驗,但我有點體會。在當前形勢下,司法人員承擔的任務很重,面臨的考驗很大,他們的行為事關國家法治建設,直接影響民眾的利益。所以,守住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必須保證司法公正,必要條件是著眼形勢和任務的需要,建設一支合格的隊伍,才能維護法治,守好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防線。
我們需要在隊伍建設中強化教育,嚴格管理,健全制度,培養有獨立人格,能獨立思考,專業能力強,道德水準高,敢頂住歪風,能勝任復雜艱巨任務的工作人員。這樣的隊伍才能保證司法公正,在每一具體個案中實現公平正義。我們為了這個目標,明確身為領導干部,打鐵先要自身硬。同時,必須抓緊黨風廉政建設,零容忍違法亂紀行為,凡是有舉報,一定要查明并區別情況做出處理。例如,我院曾通過一名犯罪人的申訴,查清一名副處長違反辦案規則,搜查扣押嫌疑人的財物不登記、不開清單,不妥善保管,造成巨額財物數量不清,影響惡劣。盡管當事人是骨干,既有能力也有業績,組織依然給予他紀律處分并將之調離檢察機關。
記: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是無條件地站在被害者一方,而忽視了施害者一方的合法權利。您在審理案件中,是如何頂住“壓力”,來確保雙方的合法權利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法律在理性中確保“人”的權利。
方:我1978年年底從事檢察工作時,國家法治水平與今天不能相比,還沒有維護人權、平等保護等概念。盡管如此,不能忍受對任何人不公正對待的感情還是有的,知道法律面前應該人人平等,“一個人犯了罪仍然是人,必須當人對待”的道理,有種樸素的人道主義理解。所以我能人性化地對待犯罪嫌疑人。例如,我當承辦人時,從不打罵犯罪嫌疑人,還曾把自己的上衣脫給秋天還穿著短袖襯衫的犯罪嫌疑人穿;也曾幫助犯罪嫌疑人到其親屬家取過在看守所內的必用品,等等。之后,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發展,認識也在不斷進步,逐漸從法治理念角度懂得,任何人都沒有權力侵犯任何人的合法權益,只有犯罪人的人權都能依法得到平等保護,才是對所有人公正的法治社會。在20世紀開展的嚴打嚴重刑事犯罪斗爭中,我們辦理的一件故意殺人案,證據上不能排除被害人有自殺可能。但我們沒有因嚴打的壓力降低案件質量,而是公正地依法對案件作出不構成犯罪的決定。
現在,倡導“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司法理念,更加明確要做到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統一,因此更有利于做到司法活動只能服從法律,不受其他因素包括民眾情緒或上級指示左右,從而公正地對待犯罪者,保障他們的訴訟權利和人身權利。其中很重要的是正確對待辯護律師,我認為尊重辯護律師執業權利,就是尊重憲法和法律,尊重人權,并且律師的辯護對保障案件質量十分必要。在擔任院級領導后,我始終在職權范圍內,要求必須支持律師依法工作,絕不能設置障礙。由此,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與律師協會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檢察機關從中受益很多。
記:請從您的經驗與思考出發,談談民眾如何依法來反腐敗,同時,如何依法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從而來培植民間的法治基礎與法治理念,推動法治社會的進展。
方:腐敗是用人民賦予的權力謀取私利,直接損害民眾利益,所以反腐敗不是執政黨,也不是政府的專有工作,而是民眾維護自己權益的正義事業。民眾是具有強大力量的反腐敗主體,有打擊腐敗的強烈要求和運用民主法治的武器維護權利的積極性。順應民意,就應充分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發揮人民代表大會的作用,制定約束權力的健全法律,認真審議“一府兩院”的工作,加強監督權力的功能;應強化政協會議對中共黨建工作、執政活動和反腐斗爭的民主監督。民眾也可以通過向專門機構部門揭發、通過自媒體批評等多種渠道,對官員的行為實施監督。民眾還可以對政府濫用權力侵犯自己利益的行政行為,運用法律武器,提起行政訴訟,通過司法途徑制約權力,維護權利,遏制腐敗。這些依法行使權利的方式,對弘揚法治精神,推進法治建設,會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