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周云
守好辦公用房的“三重門”
文_周云
與輿論倍加關注的“三公”消費相比,辦公用房的問題,受關注程度似乎相對較小。一方面,大約是因為辦公用房的問題相對隱秘,而官員的辦公室不是誰都可以去的。政府的用房標準,很多人也不清楚。因此辦公用房超標不超標,是個不容易判定的問題。當然,當辦公用房超標明顯地呈現給世人的時候,公眾的神經還是會受到刺激,這就是各地不斷出現的豪華辦公樓。另一方面,很多人對于辦公用房超標的問題看得都不是那么嚴重——雖然超標了,但還是用于辦公,又沒進入領導的私囊中,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細究起來,辦公用房尤其是一些重要官員辦公室的不規范,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反映出的是官風黨風出了問題,其嚴重程度并不比“三公”問題小。我國的公共資源并不豐富,因此更應該合理使用,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到最急需的地方,辦公用房超標,就是對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眾所周知,辦公用房這一類固定資產的投資,往往耗資巨大,且在經濟上沒有太多回報,有多少資金耗費在這里,統計一下,想必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些錢如果能夠節省一部分投在社會保障等更需要資金的領域,會有多大的社會效益啊!辦公用房不規范的問題,還在于其容易成為一些部門小金庫的淵藪、腐敗的溫床。因為有些部門將多余的辦公用房用于經營,所得收入用于部門支出。
應該說,與公眾和輿論對這一問題的波瀾不驚相比,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倒是一直都很重視。各級政府清理、整頓辦公用房的文件、政策很多,最權威的是1999年國家計委制定的《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建設標準》,2009年,國家發改委又重申了這一標準,沿用至今。
但經驗告訴我們,某一個問題,如果國家非常重視,隔三差五就左一個政策、右一個規定,嚴行禁止,那就意味著這個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境地,解決起來困難重重,解決措施收效甚微。
最近,響應中央提出的“八項規定”、整治奢靡之風等“四風”,從中央到地方開始了新的一輪規范辦公用房的行動。關鍵的問題,是要對之前歷次的整治行動進行反思,總結經驗與教訓,并運用到當前的工作當中去。否則,就難免有重蹈覆轍的危險。
之前多次規范辦公用房的行動,雖然沒有有效遏制諸多不規范的現象,但也不是一無所獲。最大的成績,是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政策法規。這些政策法規,雖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畢竟是提供了整治的依據,為今后的整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教訓則主要在于政策法規執行不力,同時沒有形成有效的問責機制。所以,要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形成規范辦公用房的有效機制。
首先,加強審批,守好規范辦公用房的前門。辦公用房的建設資金,基本上來自財政撥款,因此在審批環節,就要嚴格把關,對于面積、裝修等環節嚴格控制,保證辦公用房的合理安排。不合乎規定的,一律不予審批,從源頭上遏制辦公用房的不規范使用。其次,加強監督,守好規范辦公用房的中門。辦公用房的問題之所以愈演愈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上級部門的監督,缺乏群眾監督。目前,各級政府都在“曬三公”,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如果能公開關于辦公用房的各種信息,由“曬三公”變成“曬四公”,讓群眾能夠參與監督,問題必然能夠得到改進。第三,加強問責,守好規范辦公用房的后門。近日,黑龍江貧困縣海倫縣修建豪華辦公樓被媒體曝光后,該縣提出了整改方案:多余的辦公用房將被拍賣。這樣的整改意見難以令人滿意,因為沒有看到對相關責任人的問責。沒有問責,就對相關黨政部門和官員形成不了實質性的壓力,規范辦公用房工作的前景就難以令人樂觀。
當然,我們應該看到,對于官員辦公室,并非限制面積這么簡單,而是要以此為契機將反腐深入,從而倒逼官員改進工作作風,以勤政廉政的姿態為人民服務。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