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
巡視:反腐殺手锏
文_本刊記者 夏鎮龍
策劃人語
“巡視”無疑是當下坊間熱議詞匯之一,也是令問題官員寢食不安的“殺手锏”。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新一屆中央領導班子為遏制腐敗蔓延而痛下政治決心。其中,尤為引人關注的是,中央將巡視制度鍛造成了廓清政治風氣的“殺手锏”之一。毋庸置疑,巡視工作對于強化震懾、從嚴治黨、推進反腐、護航改革之重要,絕不可小覷。
自上而下的巡視工作早在2009年就已制度化。但不少專家認為,將巡視制度的威懾力發揮到最大化,是在中共十八大后。十八大后中央啟動的兩輪巡視,被視為對“既打蒼蠅,又打老虎”執政承諾的重要動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說:“巡視組毫無疑問是我們現在各個監督力量中的王牌,或者說是‘殺手锏’,它是最有潛力能夠發揮出監督作用的。”“尋蠅找虎”正是巡視工作的重點,也是體現其威懾力的“重磅”手段。
習近平強調,巡視是從嚴治黨、維護黨紀的重要手段,是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形式,“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王岐山強調,巡視工作要“突出發現問題,強化震懾作用,不能讓有問題的人心存僥幸,不能讓腐敗分子有立足之地”“堅持發現問題、形成震懾不動搖”“著力發現問題,形成震懾,遏制腐敗現象蔓延勢頭”。
配合新一屆中央領導“既打‘老虎’也拍‘蒼蠅’”的反腐宣言,巡視制度發揮出了前所未有的威懾力和震懾作用。十八大后,第一輪巡視“收官”業績顯赫,第二輪巡視又上征程。2014年1月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刊文曬出了2013年中央巡視工作成績單:半年內,10個中央巡視組通過先后兩輪巡視,根據線索立案調查6名省部級干部,幾乎每月查處一名副部級以上官員;截至2013年11月底,各省(區、市)黨委巡視組向紀檢監察機關移交領導干部涉嫌違紀違法問題線索1879件,其中廳局級和縣處級干部線索562件;向組織(人事)部門移交選人用人方面的問題136件……一個個數字背后,無不折射出巡視制度震懾貪腐的強大威力。
當然,巡視僅是當下反腐敗的“重拳”之一。政治清明,社會和諧,一切還得要走上法治的正軌,讓每位公民都參與到依法“打‘老虎’拍‘蒼蠅’”的大局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