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_林永芳
期待從“雄起的制度”轉向“好制度”
文__林永芳
有人說,在剛過去的2013年,“反腐形勢極好,成果相當顯著,官場風氣大變”。之所以有此顯效,得益于“八項規定”等一系列重拳的相繼出擊。而中央巡視組密集進駐各地“打老虎拍蒼蠅”,便是“組合拳”之一。
可假如新一屆領導集體沒有將巡視制度作為打造制度反腐“鐵籠”的一根鋼筋,2013年還能成為巡視制度建立以來“巡視密度最大”的一年嗎?
高層的決心不難管窺——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兩次聽取巡視工作匯報,習近平兩次發表相關講話并多次作出指示;王岐山先后6次主持召開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巡視工作的意見》下發,《中央巡視工作2013~2017年規劃》出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中央巡視組更是帶著最高層意志,重點巡視省部級高官……特別是提出“重大問題未發現即失職、未匯報即瀆職”,給為官者戴上了緊箍咒。稍有政治常識便不難感知,此形勢下,巡視制度怎么可能不雄起?而“雄起的制度”和“好制度”之間,是否可以畫上等號了呢?
1980年,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曾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此前,他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以此衡量,一項只有巨人才能激活的制度,顯然還不能稱之為鄧小平論述中的“好制度”。
就在2011年,《南方周末》記者記述了當年4月中央巡視組初到上海時的“盛況”:因反映問題的人數眾多,有群眾從上午9點開始排隊,晚上8點才領取了登記表。更有甚者,拖著棉被、床墊排隊等候。中央巡視組不得不從北京增調了人力。盡管巡視組在鐵門旁設了聯系信箱供人們投放材料,可民眾還是更愿意排隊等候“與中央見上一面”;盡管中央巡視組明確表示只轉交材料、不解決問題,一位群眾獲接待后還是不時擦拭著淚水:“中央能給我見上幾分鐘,我已經很感激了。”直到中央巡視組入滬后第16天,在實行號牌預約的方式之后,接待處所在的黨校門前才不再“盤踞”著密密匝匝的人群。
透過2011年密密匝匝等候巡視組接見的群眾,可以想象“面見中央”何等不易;而透過2013年興致勃勃熱議中央巡視組成績單的媒體和網友,折射的則是動真格“打老虎拍蒼蠅”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二者共同刻畫出了部分國人靈魂深處的“欽差情結”——信“訪”不信“法”。在君主專制時代,百姓就盼著能遇上某個懷揣尚方寶劍代天子出巡的“包青天”,“大事奏裁,小事立斷”,幫自己“了難”。在當下,也有一些百姓盼著巡視組的到來能解己之難。誠然,這是無奈之舉——法律若能抵達正義,正常程序若能收到常效,又何須乞靈于可遇不可求的“欽差”(當然,將巡視組比作“欽差”也許并不妥當)?歸根結底,反腐懲貪制度還是得達到“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的程度,才有可能收到長效。
當然,羅馬不可能一夜建成。在權力監管漏洞多多、“管得著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著”的狀態下,自上而下的巡視制度有其現實意義。但若要避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不妨采納一些學者的建議,給這項制度打上一個小小補丁:建立巡視報告公開制度。巡視組不能一巡了之,須在每次巡視任務結束后向社會公眾公布相關巡視結果和處理情況;同時,被巡視單位必須限時向社會公眾匯報整改情況。相當于巡視組向全國民眾述職,把最終監督權交給十三億雙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