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洋

“安康杯”競賽活動的發源地在內蒙古,有著多個央企、國企的內蒙古包頭市,就是“安康杯”競賽活動的開創者。
1984年,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機集團”)開始開展 “安康杯”競賽活動。回顧開展“安康杯”競賽30年來,一機集團多次獲得包頭市“安康杯”競賽第一名和內蒙古自治區“安康杯”競賽優勝企業,13次獲得全國“安康杯”競賽優勝企業。2009年度,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安康十年成就獎”。
從無到有
一機集團隸屬兵器集團,是國家“一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經過6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以輪、履兩大系列軍品,以及鐵路車輛、石油機械、工程機械及零部件為核心,覆蓋北京、天津、太原等地區的軍民結合的車輛制造集團。擁有各類機械動力設備l萬l 000多臺套,易燃易爆危險站房和場所487個,特種作業人員6 400余人。
20世紀80年代初,在國民經濟調整轉型時期,一機集團也面臨著改革探索與企業整頓同步進行的問題。研制、試制新品的任務急增,再加上設備、設施大多還是20世紀50年代的,設備陳舊、工藝落后、作業現場環境差、管理落后,導致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安全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
這些情況在包頭市的其他企業也普遍存在,鑒于此,包頭市總工會在1983年底組織了一次企業勞動保護及安全生產總結座談會,就工會組織怎樣更好地維護職工的生存和發展權、配合行政推動安全生產等內容進行探討,并達成一致意見。包頭市總工會決定,從1984年開始在全市企業內舉辦維護職工安全與健康的流動杯競賽活動,簡稱“安康杯”競賽活動。對此,一機集團黨委、行政高度重視,工會積極組織發動,各業務部門通力配合。
30年來,一機集團“安康杯”競賽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側重提高認識,強化業務培訓,健全完善組織機構,建立安全生產、“安康杯”競賽的規章制度。第二階段不斷創新、扎實推進,形成了“安康杯”競賽集團化的管控。第三個階段——安全生產“零”容忍、“零”事故的安全文化階段過渡。
在“安康杯”競賽開展的第一階段,由于當時一機集團的生產任務不足,生產經營相對困難,職工收入較低等原因,個別領導認為,連生產任務都不飽和,還開展什么競賽。但在集團強力推進下,經過一段時期的培訓、檢查、完善制度、考核等,使各級領導及職工轉變了思想,扭轉了被動局面。
第二個階段的中期,一機集團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平均每年保持10個億的銷售額增長,安全生產出現了“管不過來”的情況,有些單位出現了“安康杯”競賽“倒三角”的現象,上面抓的緊、辦法多,但在車間、班組落實不到位。對此,一機集團采取集團化管控的辦法,把“安康杯”競賽的重心下移到班組,深入開展了班組安全建設即“安康杯”競賽“3311工作法”:3個明確,明確職責、明確規程、明確內容;推進3個表,班組員工情況表、班組設備情況表、班組檢查記錄表;1個嚴細,防范嚴細;1個標準,《班組安全生產達標考核標準》,使“安康杯”競賽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常賽常新
一機集團對“安康杯”競賽活動的創新開展,重點從幾個方面入手。
建機制 搭平臺
在“安康杯”競賽開展之初,一機集團就注重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了以董事長為組長,總經理、工會主席為副組長,工會和有關部門專家組成的“安康杯”競賽領導小組,競賽辦公室設在工會。9個業務考核部門(安全技術監察、職業衛生、勞動保護、環境保護、防火安全、交通運輸安全、設備設施安全、工具工裝安全、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活動)覆蓋了“安康杯”競賽的方方面面,形成完整的體系。
一機集團現有參賽單位27個,參賽班組1 127個,參賽職工1萬8 571人。通過不斷完善競賽辦法、健全制度、層層落實、及時通報、總結、表彰,保證了“安康杯”競賽活動向更深層次發展。工會大力推行平等協商制度、《集體合同》制度,每年對集體合同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并以專題形式向公司領導報告,發揮了應有的監督作用,也促進了“安康杯”競賽活動具體措施的落實。同時,工會將安全建議作為職代會議案,提交各有關部門解決或答復,并跟蹤監督檢查。
下基層 摸實情
按照集團化安全管控的創新思路,“安康杯”競賽辦公室每季度組織9個業務考核部門專家,對一機集團下屬各單位開展“安康杯”競賽的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并以競賽簡報的形式進行通報。
針對檢查出的問題,與各單位黨政領導進行溝通,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明確責任部門和責任人,限期整改。通過檢查,提高了各級領導的安全責任意識和職工的自我防護意識,加快了企業安全質量標準化的實施進程。
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和部分職工代表深入生產一線,服務、指導安全工作,對勞動防護用品的質量、發放和使用情況,隱患上報制度的執行落實情況,從事有毒有害作業職工的定期健康體檢等情況進行督查,并提出整改辦法和要求。
定措施 重投入
一機集團在“安康杯”競賽開展期間,提出了集團化管控的思路,構建了“各單位是安全生產的責任主體,集團公司是安全生產的監管主體”的體制。并突出強調隱患事前責任追究制度,要求對重大危險源及危險作業場所落實防控措施,將未排查出的重大事故隱患,視同發生事故予以責任追究,從而降低事故發生和減少損失。
此外,一機集團建立了《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制度》,完善職業健康管理機構的職責、職業健康宣傳教育培訓制度、職業危害檢測、監測和評價管理制度等14項職業衛生監督管理制度。定期對有毒有害作業人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30年來累計完成崗前、崗間和離崗職業健康檢查10萬余人次。先后投資30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淘汰本質安全較低的技術裝備,新建和改造廠房,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提高本質安全水平。
強培訓 練本領
工會組織“安康杯”競賽,除督促企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外,還努力提高職工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技能。一機集團重點加強新職工入廠前的三級安全教育、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術培訓等9種安全教育,全員安全教育率達到100%。
多年來,一機集團工會與技安環保等部門聯合,在各單位層層進行培訓。在每年的“安全生產月”期間,還舉辦全體專兼職安全管理人員參加的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執法監督檢查的能力。
抓落實 辦實事
一機集團把工會主席為職工的安全健康所做的工作,以及是否充分發揮了各級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的作用,作為“安康杯”競賽中,工會勞動保護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
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一機集團各級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組織就工會勞動保護工作與行政咨詢對話2 300余次,進行監督檢查6 561次,制止違章9 810人次,查出隱患8 718處,排除隱患7 467處,發出隱患通知書2 227份,提出安全合理化建議7 757條,被采納5551條,培訓職工10萬余人次,為職工的安全健康提供了保障,為企業的安全發展提供了支撐。
編輯 鄭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