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青
小微企業是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家庭作坊式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統稱。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微企業的生存狀態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浙江是中小微企業大省,小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4%,是浙江經濟的特色和活力所在,也是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有各類市場主體350多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255萬戶,企業90萬家左右。小微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于小微企業規模小,安全條件相對差,安全管理水平低;數量多,分布廣,隱患排查治理不到位,風險管理薄弱,事故時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小微企業發生的傷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均占到各類企業事故總量的70%~80%,小微企業安全生產已逐步成為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難點和重點。
2014年1月14日14時52分,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大東鞋廠發生火災事故,造成16人死亡,5人受傷。溫嶺城北街道被稱為“中國童鞋之鄉”,擁有制造企業六七百家,整個基地的年產能達2.5億雙以上,產值超過30億元,但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企業占少數,不少制鞋企業僅僅是家庭作坊式的企業。據媒體報道,“事故發生單位大東鞋業在該街道還算是中等的企業,至少還有一些防火設備,還有很多小企業情況更差,如果發生火災后果更嚴重。”
癥結
小微企業受自身發展水平制約,技術裝備落后、人員不足、安全意識淡薄、安全管理素質不高等問題,已成為影響小微企業安全生產甚至是成長的瓶頸。如何破解小微企業安全生產工作中面臨的種種難題,通過對浙江省小微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調研,發現導致小微企業出現安全問題的原因,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安全生產意識淡薄。部分企業負責人對安全生產工作存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僥幸心理嚴重,重效益輕安全,重質量輕安全;安全生產責任不落實,安全投入能省就省,涉及許可證了,才是需要重視的事;安全管理人員要么沒有要么兼職,有些甚至就是自己家人兼任;面對隱患,面對風險,不知道該怎么做,安全規程、安全制度、安全常識都極為欠缺。
安全生產基礎薄弱。小微企業在發展初期,大多購買了大型企業淘汰下來的落后陳舊設備,技術設備更新換代較慢,部分企業還是使用“土法”進行生產,這本身就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隱患。限于小微企業自身經濟實力,這種情況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整改。同時,因為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企業作業現場管理、職業健康管理、應急救援、事故處理等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盲區和薄弱點,安全文化建設、班組建設等活動也難以進行。
安全生產監管力量弱化。小微企業大多存在于街道、村居,如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村屬企業的95%以上為小微企業。但與之配套的鄉鎮安全監管員人數卻不多,有些甚至是一人監管幾百家企業,鄉鎮安全監管人員的監管存在點多、面廣、任務重的普遍現象。村居安全監管人員又大多是兼職,哪里需要哪里去,實際從事安全監管的時間有限。因此,有時候監管人員也知道企業履行安全生產責任不容樂觀,但也大都有心無力,大量的精力是在應付各類檢查、各類文件方案,實際的執行力較差。基層安全監管力量的不足,直接導致基層安全監管的重點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業,而許多小微企業處于安全監管的盲區地帶,少數小微企業長期游離于安全法律法規和政府監控之外。
安全生產基層執行力不足。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很多方針政策、規章制度及標準存在“高大全”現象,適應性、針對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有些部門存在“重視大企業,忽視小企業”的觀念,在較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安全生產工作的落實程度。例如安全生產標準化的推進、安全文化示范企業創建等工作,動輒就是規模以上企業,而小微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參與度不廣。
對策
如何破解小微企業安全生產監管面臨的困境,是關乎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發展的“一場大考”。要做好這張考卷,需要政府加強安全監管的針對性,提高監管的有效性;需要小微企業自身提高安全意識、提升安全管理裝備、技術和水平。雙管齊下,小微企業走出困境并非難事。
加強小微企業從業人員的安全培訓。一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設立小微企業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基金,免費對企業員工進行強制性安全知識教育培訓。二是創新教育培訓模式,在方式上,采取分散學與集中學相結合;在教材開發上,既要講究規范、統一,又要立足于從業人員自身的實際和行業崗位要求,編寫一些卡通式、操作說明式、流程圖示等一看就懂的教材;在培訓與考核的評價體系上,重點考核從業人員對實踐技能的掌握,理論學習要多結合實踐操作。
加強政策引導支持鼓勵企業規范發展。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對小微企業發展高度重視,2012年專門制訂了《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再創新優勢的若干意見》,加快小微企業轉型發展。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為加快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四個全面推進”的工作要求,即:全面推進騰籠換鳥、全面推進機器換人、全面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全面推進“個轉企”和“小升規”。要求借此契機,進一步加大產業政策支持和直接的財政支持力度。對符合環保、安全等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微企業,各級政府應給予指導與扶持;對小微企業的科技進步、采用先進工藝裝備及治理事故隱患等,要通過加大信貸、稅收扶持力度,促使企業重視對安全生產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投入;要通過企業安全生產誠信建設、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等,提升小微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夯實安全生產基礎。
加強基層安全監管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基層安全監管體制的建設,要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以及“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的責任體系,落實安全監管責任,逐步將所有的小微企業納入安全監管范圍。同時加強基層安全監管隊伍建設,通過鎮街安監站所的力量,利用安全生產示范村(社區)的創建,以企業自查、專項檢查、聘請專家檢查等形式,加大對小微企業隱患的排查整治力度。
提高小微企業安全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政府相關安全管理部門應深入考慮小微企業的現實情況,本著服務原則,多到小微企業進行走訪,對小微企業安全管理中的遇到的困難進行實際指導,如:小微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應根據小微企業的現實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評審標準;小微企業的隱患排查治理應避免“一刀切”,通過制定不同行業的操作指南、建立事故隱患共享平臺等,提高監管的針對性。
對于小微企業的安全檢查,安全管理部門也要根據小微企業的實際問題,對安全培訓、安全管理、安全投入、職業健隱患排查等的安全檢查,切忌大而全、大概全,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措施,督促小微企業落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要求,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
編輯 楊 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