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梓根據《衛報》《每日電訊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華盛頓郵報》《外交學者》綜合編譯。
2013年12月15日,中國“玉兔”號月球車順利踏上月球表面,這是30余年以來的第一次月球“軟著陸”,這一壯舉被車載攝像頭捕捉,并通過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傳達的信息很明確:中國發力太空。它正在迅速崛起為掌握獨立太空技術的國家,并意識到太空技術象征著一個國家的能力。
太空這個游戲,人人都想玩。全世界超過25個國家有自己的宇航員,運行衛星的國家數兩倍于此。掌握空間技術意味著掌握更好的通信和導航系統以及監視自己和其他國家的能力,并承擔科學使命。
對中國來講,登月只是雄心勃勃的空間項目的最新成就。2003年中國派出了第一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成為俄羅斯和美國之后能夠實現獨立載人太空航行的第三個國家。2006年,第一次探測月球。中國計劃在2020年,開設一個空間站并送宇航員到達月球。
“他們正自己去了解如何送人類進入太空,如何建設空間站……如何探索太陽系特別是月球和火星,正取得良好的進展?!薄墩彩咸湛萍枷到y與工業》顧問編輯Peter Bond說。
目前中國人表現出比俄羅斯人、印度人甚至美國人有更大的決心,進行太空探索,而且進展迅速。雖然中國在太空能力上仍落后于美國和俄羅斯幾十年,但專家表示在10~20年,中國可以超越歐盟、日本和印度進入太空大國排名的前三。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焦維新教授認為,成功登陸月球是“國家政權的象征”,將推動“中國國際地位和提高國家自豪感”。不過他也表示這并不像冷戰時期的美國和前蘇聯一樣,主要目的不是政治,而是簡單做出一個大國可以且應該做的貢獻。北京希望登月能使它的科學家更加深入了解月球上的自然資源。它的空間技術水平無需懷疑,但它能否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太空管家”尚有疑問。
中國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能力由大量的國家融資驅動,這種模式很像俄羅斯,它的可持續性是值得懷疑的,航天大國俄羅斯也經歷了由資金問題和人力資源問題帶來的持續下滑。如果中國的國家支持逐漸縮水,僅僅依靠謹慎的私營部門彌補缺口,中國在過去15年間取得的驚人進步將很難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