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剛過去的2013年里,有一系列概念被反復提及。
“自媒體”——以微信訂閱號為代表的,分享一家之言的即時傳播方式;
“自出版”——以Kindle商店、豆瓣閱讀為代表的,沒有出版商介入的出版模式;
“自金融”——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聚沙成塔的資產管理平臺,等等。
凡此種種,并非漢語帶來的巧合,得益于互聯網,我們正進入一個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定制與個性化的“自”時代。
去中心化
互聯網時代,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為媒體。微博被大V占盡風頭,人們便跑到微信上注冊公共平臺。從“傾聽者”化身為“內容制造者”,個體在傳播領域的自主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現。
根據百度指數顯示,自媒體興起于2013年3月,在5、6月份達到高潮,8月份又興起一波小高潮,現在的均值為400+。不僅是關注度,自媒體行業的展現形態也越來越豐富,內容也從IT領域走向遍地開花。
自媒體大大沖擊了現有傳統媒體的傳播格局,但由于其在客觀性、社會責任等方面的缺陷,注定目前會處于低效與混沌的無序狀態。然而,互聯網精神的初衷本來就不是造就新的中心,而是平等交流,避免同質化,信息雙向流動。從這個意義上看,自媒體并不會取代傳統媒體的地位和作用,未來雙方交相輝映,各擅勝場。
談及去中心化,不能忽略2013年下半年以比特幣為首的眾多虛擬貨幣。它們挑戰權威的野心更大,試圖通過某種算法,以人人發行貨幣取代央行發行貨幣。然而出于對風險控制等因素的考慮,眾多國家都對這一嘗試十分慎重。中國人民銀行更是連發通知,限制比特幣的交易平臺。
“互聯網金融是自組織、自秩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金融監管要激發互聯網本身的特點,而不能用工業時代的方式來監管。”思科大中華區金融部門的首席架構師張其亮說。
在許多人看來,央行的監管其實減弱了比特幣的投機屬性,有利于其長期發展。
去中介化
網民們在挖礦與投機的同時忘卻了虛擬貨幣的另一重功能——去中介化。
將本國貨幣兌換為虛擬貨幣,通過網絡傳遞給身處異國的接收者,對方再將虛擬貨幣兌換為他國貨幣,這是Ripple等網絡貨幣希望搭建起來的大幅降低交易費用的支付平臺。盡管一切都還在嘗試之中,但“去中介化”的趨勢已清晰展現。
上海文交所副總經理、媒體人潘樂群認為,中介存在的前提是信息不對稱,然而無論是金融還是服務領域,互聯網都在打破這一格局。
“自出版”模式成功地展現了這一點。在國外等相對成熟的圖書市場中,一些作者拋開出版商,利用電子圖書平臺自主出版書籍或多媒體產品。這種省略了圖書編輯、印刷等紙質化過程的“自出版”,使書籍的價格更低廉,寫作者的版稅卻可以高達35%~70%。門檻既低,自主性又強,收入亦是不菲,自出版由此迅速擴張。
2012年,美國自出版書籍39.1萬種,比2011年上漲了59%,與2007年相比則上漲了422%。隨著平板電腦與電子閱讀器國內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關注“自出版”。而隨著國民消費習慣日趨完善、對知識產權愈發尊重、觀點個性獨立化,也必然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自出版需求。
定制與個性化
J.D.Power and Associates全球零售體驗副總裁Charles Mills認為,銷售業真正需要改進的核心問題不僅僅在于使用什么樣的設備進行銷售或者營銷,而是將銷售體驗從產品導向轉變為以人為導向。他將這種趨勢稱作“自零售”——完全根據需求誕生的定制化體驗。
“互聯網已經并正在降低我們的溝通成本,而全球化則深度影響著我們的生產成本。二力相加的結果是使面向個體消費者的個性化生產與服務成為可能?!?/p>
如果說昔日的創新口號是“為你的用戶設計”,如今則是“讓你的用戶為你設計”。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互聯網思維帶來了什么》,講述制造業的新變化。以小米手機為user innovation(用戶創新)的代表,展示了企業如何通過微博等互聯網交互平臺讓用戶與消費者參與到產品設計、測試等前端環節。
雖然是分而述之,互聯網帶來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定制與個性化的趨勢其實密不可分。自媒體何嘗不是個性化?自零售何嘗不是去中心?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言,互聯網如同鐵路,本身的意義不大,但對整體經濟帶來的改變不可思議。從Online到Offline,“自”時代已鋪天蓋地地席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