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
2014年4月4日上午8時45分,浙江省奉化市錦屏街道居敬小區29幢居民住宅樓西側發生坍塌。這起事故造成1死6傷。最后被救出的是被埋壓約9小時的21歲女大學生沈黛璐,清明放假回家看望外婆的她,因雙下肢擠壓綜合征傷勢嚴重,醫生為她進行了左下肢截肢手術;而她的外婆卻在事故中不幸身亡。此次奉化塌樓事件引起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并引發各主要媒體的熱議。
是誰造出豆腐渣“樣板工程”
據新華網等媒體報道,這座奉化塌樓于1994年7月竣工,磚混結構,壽命才19年。塌樓東西走向共5層,3個單元,另有一層地下車庫。倒塌的是西側的一個半單元,15戶人家,連樓梯都全部坍塌了。
4月8日,人民網的《25?30年的建筑壽命讓天價房情何以堪?》一文指出,2010年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說,我國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卻只能持續25?30年。相較之下,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是各地建筑工地懸掛的司空見慣的標語,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定,重要的建筑和高層建筑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一般性建筑耐久年限為50?100年。但現實中卻不斷發生二三十年內的新建筑要么成了危房,要么轟然垮塌,當今的建筑業實在堪憂。
更令人驚異的是,寧波市住建委官網顯示,此次塌樓2005年曾獲得寧波市建設工程質量最高獎 “甬江杯”。評選由寧波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組織實施,評選對象為該市已通過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竣工驗收備案或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竣工驗收的工程。“每年評審一次,獲獎的工程應達到省市先進水平,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這次塌樓事件徹底暴露了一些“樣板工程”的假面具。當初是誰評選的,有無利益輸送?與事發29幢“同一地塊、同一時間、由同一開發商”建起來的居敬路35幢,從五樓開始往下裂了一道縫,可以伸進兩根手指。一個小區,有如此多危樓,這是誰之過?
據4月11日《京華時報》揭露,29幢的開發商奉化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的企業經營狀態目前是“吊銷未注銷”。工商登記資料顯示,該公司的投資人經過多次變更后,最終分化為奉化市大橋鎮城建綜合開發公司、奉化市經濟發展公司、奉化市散裝水泥辦公室等三個法人股東。其中大橋鎮城建綜合開發公司為集體企業,1999年成立,目前已注銷。但是據調查,無論是5年前坍塌的西溪路5幢,還是剛剛坍塌的居敬小區29幢,背后都有這家公司的身影,該公司的法人代表名為竺威谷。
許多網友就奉化塌樓事件評論認為,近年來,我國的一批“80后”“90后”建筑正在進入“安全質量報復周期”,花了一輩子的錢買個樓房住,結果20年就倒了,甚至命還沒了。在科技發展已經“深入太空”的今天,我們的建筑壽命為什么會滑坡到如此程度呢?這是政府要數字、官員要業績、商人要利潤的所謂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嚴重后果。這種后果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就是短期行為!這種短期行為通過弄虛作假,造出了一批類似奉化塌樓的豆腐渣“樣板工程”。
質量安全責任由誰把關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的吳必虎教授在接受央視《新聞1+1》的采訪中認為,根據住建部的JGJ 125-99(2004)《危險房屋鑒定標準》,奉化塌樓應該算D級,這是很嚴重的質量問題。房子的質量安全要把住五關:首先是工程地質勘察質量關,也就是地基牢固性。第二是設計質量關,也就是建房的安全性。第三是施工關,也就是施工質量和建材質量。第四是監理關,也就是監理的嚴格性。第五是驗收關,也就是驗收是否達標。
杭州土木建筑學會副秘書長陳旭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房屋的壽命需要從規劃設計、建筑質量和實際使用三方面進行評估。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規范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來不及學習建筑常識,就從“稻田”直接上了腳手架。二是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考慮到建筑成本,當時一些結構應采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這也會嚴重影響房屋質量和使用壽命。三是建筑壽命長短還取決于住戶,即能不能呵護已經使用一定年限的“老樓”。在我國,破墻開店、野蠻裝修屢見不鮮,為日后房屋坍塌埋下隱患。浙江中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建筑師吳正群指出,磚混結構是一種“免疫力”很低的結構,往往看起來很強壯,但內里已經千瘡百孔。“哪怕把打掉的墻再重新填回去,也虛不受補,因為結構性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吳正群指出,為防止身邊有更多“老樓”提前壽終正寢,各地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對所轄城市的老舊樓房進行全面普查和徹查。同時,對沒有維護價值,抑或是妨礙城市規劃建設的危樓,采取外遷安置居民的辦法,并通過拆遷補償,最大可能消除那些“未老先衰”房屋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2012年,香港就曾推行強制驗樓計劃,其中清晰界定了私人業主與政府的責任:政府監督不能缺位,業主作為樓宇的產權人也要對建筑負起保養、維修之責。專家建議,施行強制驗樓刻不容緩,各地政府宜早日推出適合本地情況的“強制驗樓計劃”。
“樓房安全一分鐘都不能等。”陳旭偉說,再難也要逐步建立檔案,不僅是建立建設成果的檔案,更重要的是建立使用檔案。“政府應逐步加強社區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在老舊小區,應該社區跟物業聯合起來,對樓房加強監督。”
嚴肅追責重典治本
據《新京報》等媒體報道,事發樓的很多住戶房子2013年10月就發現墻角有裂縫,后來越來越大。住戶多次找政府反映,結果都不了了之。4月3日危房檢測機構檢測后,還說房子再住幾年沒問題。就在4日早上,還有人給當地電視臺打電話反映,結果沒多久樓就塌了。樓塌前,如果職能部門早就行動,何至于此?浙江建院建設檢測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17日就作出鑒定,將該幢房屋評定為C級,而且建議盡快加固該房屋。但快3個月過去了,直到大樓坍塌,當地政府仍不加固,為何如此?
奉化塌樓事件中不可能沒有“責任人”, 只有嚴肅責任追究,才能對樓房建造方和有關監管部門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從奉化塌樓的縮影中,三方責任缺失顯而易見:監管不到位,安全排查流于形式,導致上次樓盤坍塌后重復問題再現;資格審查不嚴謹,任用有過“塌樓”前科的開發商投資人;開發商存在問題,公司的合法經營性值得懷疑。深度追究,樓盤的質量問題固然必須調查,樓盤的開發過程中的監管與懲處問題更需要深刻反思。
4月8日人民網報道,據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政府官方微博消息,奉化塌樓事件原因追查和責任追究工作全面展開。目前,奉化公安機關已對3名嫌疑人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其中刑事拘留2人,取保候審1人。奉化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倒樓事件責任追查專題會議,明確要求全面、客觀、公正、迅速地查明原因,對責任者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針對房屋開發建設中的工程發包、勘測、設計 、工程建設、質量監管和工程驗收等主要環節以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職瀆職行為,成立了由紀委(監察局)、公安、檢察院、相關職能部門和專家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和專案組。
據4月11日《京華時報》報道,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鐵民表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制度缺失是導致建筑工程質量問題的重要原因,“那個年代,制度的缺失,包括項目的審批制度、工程監理制度、驗收制度、質量的整個控制系統,我們都應該反省。”奉化塌樓事件反映出的本質是,現在雖然建立了相對完備的制度,但設計施工單位和主管部門并不一定嚴格執行了制度,導致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