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日前,收到今年6月號《日中文化交流》雜志,其中有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毛里和子的論文,題為《為重構日中關系——超越排他性的民族主義》。她在文中指出,中日關系以2012年為界,呈現3個方面的不同。第一是中國GDP迅速增長。中國GDP從1990年僅占世界2%,將增長至2020年的15%。屆時中國GDP將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東亞政治力學關系將發生重大變化。第二,中日圍繞歷史認識、人權等問題,在價值、國力、領土利益等3個層面展開全面對抗。第三,日本試圖“擺脫戰后體制”,而中國則要表達150年被壓抑的憤怨。毛里和子說,“今后中日兩國可能出現全面、長期、且具有原教旨主義性質的對抗”。
對于毛里和子的分析,我們并非可完全贊同,但她表達的對中日關系未來的擔憂,卻可以理解。兩年來,日本學術界舉辦各種研討會,試圖通過學術討論來認清中日關系的現狀。有的日本市民組織也頻繁舉辦座談會,希望促進兩國市民交流。還有日本學生團體,他們連續走訪日本各大學教師研究室,希望通過跨國界科學交流超越中日對立。
2013年7月,以毛里和子為代表的“思考新日中關系研究者會”成立,150名日本學者加盟。同年10月該會在《朝日新聞》發表聲明,呼吁東亞各國政府、人民應超越狹隘民族主義。該會成立的背景,反映出日本民間對中日關系惡化的普遍憂慮。今年3月,該會在東京大學舉辦了首次大型國際研討活動,200余名各界人士參加,一些中國學者也專程趕來參加。據悉,該會今秋還將舉辦第二次大型研討活動,議題是研究世界各國的“和解”經驗。
不久前,一東南亞駐日記者對我說,目前日本社會氣氛感到壓抑,令人窒息。其實這種感覺并非外國人獨有。日前,筆者遇到一個叫久保孝雄的日本人,他是老社會黨人。久保孝雄說,目前日本政治氣氛異常,媒體中,言論人每談中國,肯定要先跟中國先劃清界線,強調“我并非親華派”,“我并非替中國辯護”甚至“中國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國家”等等。只有講了上述這番話后,媒體人才敢轉入內容敘述。盡管整個日本社會如此,但久保孝雄卻出版了一本書,名叫《世界變了,日本能否改變——日本應對美獨立,與中國共生》。這本書的腰封寫道,“嫌中、反中,不能挽救日本衰退!”這本書出版不久,在如洪水般的反華書籍中,這本書并無聲息,但讀這本書,知道他在說真話。
今年5月,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發布,2013年10月1日時在滬日本人為47700人,同比減少9700人。另一方面,中國赴日留學人員最近3年連續下降。2013年5月1日時,在日外國留學生人數為135519人,同比減少2237人。上述在日外國留學生中,來自中國的最多,達81884人。不過,中國留學生同比減少4440人。
上星期有一友人去JTB,發現這家旅游公司前往中國觀光的線路大減。本來,中國線路均是日本各旅行社的搖錢樹,但近一兩年,前往中國觀光者銳減,代之的是中國赴日觀光者劇增。本周出席某中國駐日商業機構慶典活動,一日本公司CEO對筆者說,政治對立不應影響兩國經濟交流。
兩個國家不友好時,兩國人民應怎么辦?最近1/3世紀,大量中國學子以留學方式來到日本。這些年,他們有人回去了,也有人去了第三國,其余的則定居日本。今天,日本約有65萬華僑,他們多是前留學生或現役留學生。此外,還有不少是入籍的華人。這些華僑、華人,多融入日本社會,同時也保有自己的文化。他們在日本生根、結果,筆者周圍很多這樣的中國人,他們周圍都有很多親切、熱情的日本人。在國與國關系僵持時,這些華僑華人,在中日之間,以他們點點滴滴的努力,聯結了兩個國家。
今天的東亞,是世界經濟最繁榮的地方,但這個地方的民族主義,正在侵蝕經濟的繁榮。如何超越東亞民族主義,這是該地區民眾的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