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近年來掀起的一股“非物質文化遺產熱”,讓人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當今激活的可能性。而相比較有著“國劇”之稱的京劇與“百戲之祖”美譽的昆曲,地方戲的傳承與保護,似乎還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基于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原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提交了名為《進一步重視加強地方戲曲的傳承保護》的提案,呼吁各界共同關注我國地方戲曲的生存和發展。提案指出地方戲“1959年尚有360個劇種,2004年只有260個劇種仍有演出,但目前有演出的地方戲曲不到200種。以戲曲劇種最多的山西為例,1982年有48種,2012年僅剩15種”。談到地方戲曲面臨的危機,王文章感到傳承保護工作刻不容緩。無獨有偶,去年年底,文化部公布了《地方戲曲劇種保護與扶持計劃實施方案》,從資金、創作、人才、院團等方面全方位保護和扶持地方戲曲,凡符合評估指標的地方戲曲院團均可申請相關扶持。
在上海,共有兩家院團入選全國地方戲創作演出重點院團,上海越劇院即為其一。5月初,上越入選“重點院團”后打造的第一部原創大戲、新編歷史故事劇《雙飛翼》參加了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
演出現場,觀眾反響熱烈;座談會上,專家對該戲給予高度評價,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張鳴以“四個一流”進行評價:“一流的創作團隊,一流的制作團隊,一流的演員陣容,一流的營銷團隊。”《雙飛翼》的成功排演,為“女子越劇”開拓“新才子佳人”創作之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戲好是王道
《雙飛翼》集合了編劇李莉、導演盧昂、作曲配器汝金山、唱腔設計陳鈞、舞美設計胡佐、燈光設計蒙秦、服裝造型設計張豫美、副導演周志剛等眾多全國一線主創人員,由錢惠麗、王志萍、黃慧領銜主演。堪稱當前上海越劇院的頂級創作和演出配置。
為避免新戲上舞臺之后推倒重來的尷尬與浪費,在《雙飛翼》的研發創作階段,上海越劇院前后4次在北京、上海召開專家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反復修改劇本。上海越劇院院長、劇作家李莉在認真閱讀了各次專家座談會的8萬多字記錄,同時查閱了30多萬字的歷史資料后,毅然推翻原先《李商隱》的構架,重起爐灶創作了《雙飛翼》劇本。著名文藝評論家龔和德評價說:“《雙飛翼》劇本改得非常圓滿,劇本塑造的李義山既充分歷史化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他是經過了痛苦的掙扎和選擇,最終完成了這個偉大詩人的人格建設。這個戲將給上海越劇院帶來巨大的正能量!”
該劇以晚唐甚囂塵上的“牛李黨爭”為時代背景,主人公是中國著名詩人李商隱,故事聚焦了他金榜高中后的幾天內所發生的巨變,編劇李莉介紹:“《雙飛翼》描寫了一個富有才華和抱負的人,在無力左右時代的背景下,抉擇人生道路的一段經歷。”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以“牛李黨爭”為時代背景,《雙飛翼》卻不是一部沉重的歷史劇,它集中描寫的依然是越劇最擅長表現的“情感戲”。由王云雁和令狐绹分別引領的“愛情”和“兄弟情”,是李商隱在抉擇人生道路時痛苦糾結的兩份感情,劇情始終在濃郁的情感矛盾中推進。“我希望觀眾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完整、好看的故事,而后是人物之間充沛的感情,以及古今相通的人生感悟”,李莉如是說。
繼《舞臺姐妹》和《韓非子》之后,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主任盧昂已是第三次與上海越劇院合作了。此次,他提出了“讓越劇的兩個‘奶娘再哺育我們一次”,強調越劇再次向話劇和昆曲取法,意在排出一部具有濃郁的越劇魅力、又富有現代劇場氣息的新創劇目。一方面,盧昂要求演員以話劇的方法準確地體驗、理解人物,去除戲曲常見的“類型化”表演,讓觀眾看到性格飽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外在表現形式上,則借鑒了昆曲的載歌載舞,特意聘請昆曲名家周志剛和朱曉瑜夫婦,為演員設計并指導身段。
在舞臺呈現上,舞美設計胡佐采用了中國畫“畫軸長卷”的舞臺樣式,以類似“寬屏幕”的空間效果凸顯演員。燈光設計蒙秦則通過冷色調為主的“調色”,營造清雅、空靈的舞臺意境。簡而言之,《雙飛翼》的舞臺,將是一幅詩意、淡雅的水墨山水畫,觀眾的視線將被聚焦于演員的表演,這是非常“越劇化”的舞臺美術。
營銷不可少
作為曾經擁有過巨大輝煌的上海越劇院來說,從以往的每推出一戲,無不萬人空巷,到后來隨著戲曲市場的式微而漸漸失去原有的光彩。直至今日,隨著地方戲保護熱潮的方興未艾,堅實地走著出人、出戲、激活市場的道路。
從去年為紀念越劇改革60周年而創排的“九代同堂全明星版”《舞臺姐妹情》,到緊扣熱門網絡小說與電視劇改編而來的《甄嬛》……上海越劇院不僅取得了極好的聲譽,票房收入更是節節攀高。在推廣方面,劇院引入“外腦”,組建強有力的團隊,以現代劇場藝術的推廣手法有節奏地全面推進平面、電視和新媒體的宣傳推廣,力爭使新老觀眾都能及時了解劇目的創作動態,甚至還開通了“上海越劇院官方微信訂閱號”,不定期推出《雙飛翼》劇組以及劇院的其他動態,此舉被認為“傳統戲曲院團在接軌時代”。在傳統媒體宣傳上,營銷團隊“按需喂料”,確保中央及上海的主流媒體對劇院和《雙飛翼》劇組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度報道,從而大大提升了劇院和《雙飛翼》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營銷策略上,堅持面向零售觀眾,進一步完善以個體購票為主體的越劇市場。
在創排、運營《雙飛翼》過程中,上海越劇院采用“以新戲帶新人”的方式。劇院為《雙飛翼》搭建了錢惠麗、王志萍、黃慧等明星演員為主體的A組演員,同時也配備青年演員楊婷娜、李旭丹、吳群等作B組演員,兩組演員同時排戲。明星演員說:“要給青年演員說戲,逼著我們先把人物想透了,把戲演熟了。”青年演員說:“通過以新戲帶新人的方式,我們不僅學會了一出新戲,更學會了如何創作一個嶄新角色的方法。”明星版《雙飛翼》亮相上海后,5月下旬,青年版《雙飛翼》也將登場。
戲曲院團通常都有“看米下鍋”、接單排戲的慣例,如此一來,常常迫使劇團陷入不斷復排劇目、排完只演一兩場、演職員疲于奔命的尷尬。越劇院在《雙飛翼》項目啟動之初,就提前規劃,向全國演出商發出看戲邀約。舉辦新聞發布會時,浙江、江蘇等地的演出商也紛紛到會,并選擇在常州、上海等地演出時“看樣訂貨”。對演出的提前規劃、有序安排,確保了《雙飛翼》在參加文化部組織的展演后,即可啟動全國巡演,將上海越劇這朵奇葩,開向更多的地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