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在商業飛行的早期,一次洲際旅行要耗時20小時,你在飛機上只能讀書、睡覺、吃飯。那時飛機上可沒有電影看,你只能看窗戶外面的云彩。航空公司要和火車、輪船競爭,它們樂意提供很好的餐食。二戰之后,商業飛行的發軔時期,乘客們在飛機上能吃到有前菜、主菜和甜點的豐盛的一頓。另一大樂趣就是飲酒。航空歷史學家德錫恩Guillaume de Syon說:“螺旋槳飛機并不十分可靠,如果飛機中途降落到某機場,乘客們多半會很高興,因為他們可以大喝一頓。后來,飛行的價格便宜下來,乘客增多,航空公司發現,要喂飽那么多乘客太不容易了,餐食的水準就下降了。給60個乘客做一餐飯是一回事,給4個航班上的600個人做飯,是另一回事。”
1952年,航線上開始有“經濟艙”這個東西,其鮮明特色就是飯菜質量下降。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開始討論,怎么給經濟艙乘客做大鍋飯。頭等艙的乘客還能吃上點兒好的,但經濟艙就別那么講究了。
螺旋槳飛機漸漸淘汰,噴氣機出現了。可飯菜質量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而下降。老式螺旋槳飛機又慢又顛簸,可機艙內不用增壓,今天的噴氣機巡航高度35000英尺,但增壓后,你感覺是在海平面6000到8000英尺上,這樣才呼吸順暢。增壓的結果是味蕾麻木,食物嘗起來寡淡。機艙內的環境根本就是“反美食”的,正常室內環境中空氣濕度應該是30%以上。但機艙內空氣濕度一般在20%以下,這時候你的鼻子發干,口渴,嗅覺也變弱,而嗅覺和味覺緊密相聯。機艙內的空氣每兩到三分鐘就循環一次,這使得食物在機場內迅速變干變冷。如果你在飛機上要了一塊雞胸肉,很快雞胸肉就變得像木頭一樣干巴巴的。
解決之道就是調味汁,調味汁能讓機上餐食加熱、上桌的時候還能濕乎乎軟塌塌的。1973年,法國航運協會讓法國大廚奧利弗Raymond Oliver給航空公司設計菜單,大廚建議三道菜——紅酒燴牛肉、紅酒燜雞、奶油汁小牛肉。三道菜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在調味汁里泡著的。其原則就是“濕乎乎的就是好的”。這一原則原本是針對肉菜的,可貫徹下來,素菜也給弄得濕乎乎。總之,要對付干巴巴,唯一解決之道就是濕乎乎。
德國人以科學研究的精神對待飛機餐食,弗勞恩霍夫研究院Fraunhofer Institute建造了一個模擬機艙,壓力、濕度、溫度、噪音、震動、光線都與飛機上一樣。他們在2010年交出了一份研究報告,主要結論是:飛行中,咸味和甜味受到的影響最大,苦味和鮮味受到的影響最小。報告顯示,白噪音也對味覺有影響。弗勞恩霍夫研究院建議航空公司不要為了味覺而加鹽加糖,給乘客來點兒辣味的,咖喱汁不錯,咖喱雞咖喱牛都有味道,而且符合濕乎乎原則。
紐約一家學校的公共衛生課程教師Charles Platkin,對多家航空公司的餐食進行采樣研究,算出來2013年平均飛機上一餐,卡路里含量是360大卡,比之2012年的388大卡有所降低。他說:“我們希望飛機餐更有味道,但很少有航空公司提供健康飲食。許多研究表明,食物與情緒相關,乘客吃太多脂肪和糖,會變得消極,重口味食品雖然讓乘客更易下咽,但他們在航行中的脾氣會變得更壞。
想在飛機上吃好,這事兒太麻煩。所以很多公司開始取消飛機餐的供應,要想吃,您就花錢買點兒花生或者三明治。德錫恩說,航空公司明白了,與其花力氣改善飯菜,不如給乘客多提供點兒娛樂節目。座位上的屏幕大點兒,電影多點兒,再給他們裝上Wi-Fi,有了這些,乘客們就乖了,沒別的什么要求了。調查顯示,乘客看兩小時電影,或者在互聯網上玩耍,都比吃一頓飛機餐要高興。也就是說,航空公司的餐食受條件所限,改善的空間很小,他們可能更樂意向你提高新的電影和互聯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