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美芳
23年來,她一直無微不至地照料著那些素昧平生的流浪、智障、乞討等受助人員,為他們穿衣、打水、送飯、安排就寢,為智障人士和老年癡呆癥患者洗澡喂飯,給病患者買藥換藥……
23年來,她不知道被受助人員中的精神病患者打過多少次,受過多少次大大小小的傷,可她毫無怨言,依然奮不顧身地堅守在一線,繼續為他們提供貼心的照顧。
23年來,她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被救助的新人,送走了一撥又一撥被她悉心照顧過的舊人,把自己溫暖的愛全部獻給了他們,但卻沒幾個人能記住她。
她,就是楊桂花,第八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一名普通的救助管理員。
“救助站里有很多像‘小東北一樣的人,她們真是太可憐,我要留下來照顧她們。”
1991年7月,22歲的楊桂花從呼和浩特市民政局機關打字員的崗位上調到了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成為一名救助管理員(女受助人員生活區值班員)。據救助管理站黨委書記云志強介紹:“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是對在我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等人員實行救助的機構,解決其臨時生活困難。男女受助人員分開管理,管理員兩人一組,24小時輪班照顧他們的生活。”
剛來時,面對渾身散發著異味的流浪乞討人員、無法正常溝通的智障人員、情緒不穩定的精神病患者,楊桂花有些厭煩、害怕,曾幾次找領導要求調換崗位。然而,一個受助的東北姑娘讓她改變了想法,成為她堅持下來的最初動力。
那是1991年的冬天,也就是楊桂花調入救助站后4個月左右,救助站接收了一個身材高挑、眉清目秀的姑娘,年齡與楊桂花相仿。令人可惜的是,這個姑娘是一個智障人士,她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家庭住址,甚至不懂得穿衣吃飯,一天到晚光著身子蜷縮在被子里。也許是同齡人的緣故,楊桂花對這個姑娘總是格外地關心和照顧。每次值班,楊桂花總是先去幫她穿衣服,給她梳頭洗臉,和她說話,甚至打飯都會給她多打點。慢慢地,這個姑娘見了楊桂花也日漸親熱起來,偶爾還會冒出一兩句帶著東北口音的話,于是楊桂花就給她取名“小東北”。每次楊桂花叫“小東北”的時候,她也懂得看著她,對她報以一笑。就這樣,“小東北”在這兒生活了一年半,楊桂花與她的感情也日漸深厚。有一天,楊桂花還是像往常一樣,先給“小東北”穿衣服。可是當楊桂花揭開被子時,只看見“小東北”睜著一雙大眼睛,已經停止了呼吸。楊桂花慌了,拼命地喊她的名字,“小東北”卻沒有任何反應。“小東北”在花樣年華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和孤單。“小東北”的死,給楊桂花的心靈造成了很大的沖擊,讓她切身體會到人的生命是那樣寶貴,同時又是那樣脆弱,使她從內心深處產生了要盡力照顧受助人員的想法。她說:“救助站里有很多像‘小東北一樣的人,她們真是太可憐了,我要留下來照顧她們。”就這樣,楊桂花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23年。
“在這里她們沒有親人,我要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她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她們照顧好。”
在呼和浩特救助管理站滯留的受助人員中,智障人士、老年癡呆癥患者以及精神病患者相對偏多,他們大多生活不能自理。23年來,楊桂花都會有計劃地為她們洗澡、修剪指甲、換洗衣服和床單被罩,從來不嫌臟怕累。她說:“每個人都會面臨生老病死,都會需要別人的照顧。在這里她們沒有親人,我要像照顧親人一樣照顧她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她們照顧好。”
有一年剛開春的時候,派出所送來了一個三四十歲的智障婦女,身上衣服破爛,而且又臟又臭。她的兩只手上包裹著黑乎乎的塑料袋。楊桂花二話沒說,走上前解開塑料袋,里面的水濺了自己一身,散發著惡臭。楊桂花發現,該婦女的四個指頭因嚴重凍傷已發黑潰爛,在簡單清理之后,救助站迅速將她送往醫院。從醫院回來后,楊桂花在給她換衣服時,發現她兩只胳膊上都有一道很深的傷痕。楊桂花輕輕地翻開傷口,只見兩只胳膊上都纏著鐵絲,已經勒到肉里了。站里又將這位婦女送往醫院,開刀將鐵絲取出來。回來后,每次值班,楊桂花都會先檢查她的傷口,細心地幫她消毒換藥。大約過了半個多月,楊桂花發現她兩只胳膊上的傷口還是沒有愈合,很納悶,心想:是不是胳膊里面還有鐵絲沒有取出來?站里再次將婦女送往醫院,原來兩只胳膊里邊還纏著套有毛線的皮筋,而且早就緊緊地和肉長在了一起,第一次取鐵絲的時候,醫生沒有發現。如果沒有楊桂花像親人一樣悉心地照顧她,給她消毒、換藥,關心她的傷口愈合情況,她胳膊里的皮筋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取出來呢!說起這事的時候,楊桂花只是淡淡地一笑,說:“其實沒有什么,我就是怕傷口會感染,一個智障人士即使疼也不懂得說,大家看了都會不由自主地從心里面產生憐憫、同情,想照顧好她”。
相比智障、癡呆老人等,行為不能自控的精神病患者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她們會莫名其妙地亂罵人、打人,一旦犯起病來打人更兇。更可怕的是,住宿區內經常會同時住著好幾個精神病患者,若其中一個犯病,其他的人也會跟著犯病。有一次,兩名患有精神病的婦女病情發作打了起來,楊桂花立即沖進去勸阻。誰知她們突然轉過身來一齊撲向自己,一個從前面撕爛了她的衣服,并且用手抓破了她的脖子,另一個從后面對她拳打腳踢。雖然同事們趕來制止了她們,但是楊桂花還是受了傷,住院治療了一個星期才得以康復。
楊桂花的同事田萍經常勸楊桂花不要那么沖動,要等她或是叫上其他同事一起勸阻。可楊桂花總說:“好,可有時等不及,顧不上這些,我擔心她們在里面打起來,有人會受傷。”結果,常常是她自己受傷。對此楊桂花無怨無悔,只是很平淡地說:“她們很多是因為缺乏關愛才流浪社會的,來到救助站我們就得多付出一點愛心才行。”
“我做的都是本職工作,從來不圖對方的感激……我們只要能夠給予她們更多的照顧,能夠幫助她們找到家人,送她們回家就很欣慰了。”
23年來,楊桂花悉心照顧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能記住她的人屈指可數。楊桂花說:“我做的都是本職工作,從來不圖對方的感激。來到救助管理站的人,有的是自己走失離家,有的是無家可歸,有的是受盡虐待、歧視……我們只要能夠給予她們更多的照顧,能夠幫助她們找到家人,送她們回家就很欣慰了。”
1999年夏天,派出所的民警將1名患有癲癇病的女孩送到救助管理站,楊桂花剛剛把入站手續辦理完,女孩突然病情發作,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不停地抽搐。楊桂花平時也有意學過一些急救知識,看到這種情況,她趕緊抓起一根筷子橫在女孩兒嘴里,以防女孩咬傷自己的舌頭,緊接著掐住女孩的人中穴。大概過了兩分鐘左右,女孩醒了過來。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由于缺乏營養,這個女孩一天要犯病好幾次,每次犯病,都會從床上掉下來。楊桂花怕女孩摔傷,找來兩塊木質床板專門給她打了張地鋪。考慮到女孩身體虛弱,楊桂花每日三餐為她送水、打飯,并且一口一口地喂給她吃。在楊桂花的精心照料下,女孩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犯病的次數越來越少,性格也日漸開朗了,愿意和她談心,并且將家庭住址和親人姓名告訴了楊桂花。一個月后,女孩的父親接到救助管理站的通知,高興地將她接回家。
就在不久前,民警送來一位因患老年癡呆癥而走失的老大娘,她對楊桂花非常信賴地說:“我想尿又尿不出來,想拉也拉不出來,你能幫幫我嗎?”聽到老人的求助,楊桂花立即買來了開塞露,扶老人趴在床上,為她上藥。老人躺著休息了一會兒后,楊桂花又扶著她去廁所。但是,老人還是拉不出來,楊桂花就戴上手套,拿著筷子一點一點地幫她往外摳。做完這一切后,老人輕松了很多,氣色也好看多了,她感動地說:“在家時,每當大便不暢,是我的三兒子給我料理這一切,沒想到來了這里,是你這個好心的閨女照顧我,真是謝謝你了!”當老人的兒子來救助站接老人回家時,老人將她和楊桂花的事告訴了兒子,小伙子感激地掏出錢來要謝謝楊桂花,被她婉言謝絕了。“這是我應該做的。”面對感激,楊桂花總是用這句話平淡地回應。
這就是楊桂花,23年來始終盡心盡力、無怨無悔地照顧那些受救助的特殊群體,將溫暖送到她們的心坎上。當然,在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還有很多像楊桂花一樣無私地付出愛心的人,他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有過寒冬中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的經歷,幾乎每一個人都遭遇過被救助對象的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打罵,但是他們都始終堅守心中的那份愛,堅持把這份愛的正能量傳遞下去,讓這些特殊人員早日回歸到家庭,得到社會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