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達綏
“生態城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為人的健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健康城市”要求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人群協調、持續地向前發展,“健康生態新城”涵蓋健康產業、健康人群、健康環境和健康社會等四大領域。海滄具有打造健康生態新城的基礎條件,生物與新醫藥產業初具規模、休閑度假旅游產業初現成效;健康水平位居前列、構建了區、鎮(街)、村三級健康服務網絡;人均綠化水平全市領先、垃圾處理情況良好、公共交通四通八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較為完善、開展系列健康社會構建活動;社會保障水平較高等等。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打造健康生態新區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打造健康生態新區創設更好的基礎條件,我們就此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海滄區在打造生態健康城市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并就此提出意見。
總的來說,海滄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海滄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近幾年來,在軟硬件上雙手抓,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也存在文化服務網絡、文化隊伍建設不健全、文化服務資金投入不均勻等現象。隨著海滄健康生態新區的建設發展,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勢在必行。
1 構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標準
(1)設施網絡建設。1)公益性文化設施實現市、區、鎮(街)、村(居)四級全覆蓋。區文化館、圖書館均達到部頒二級以上標準。2)公共圖書館人均占有藏書1冊以上;區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1次以上等。3)公共文化設施設置率和覆蓋率達到100%,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率達到70%以上。4)100%鎮(街)、社區建有標準配置的公共閱覽室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
(2)服務供給。1)公共文化設施內的電子閱覽室等服務時間不少于56小時,文化館等每周開放時間不少于42小時。2)組織電影放映、文藝演出,群文藝活動,群眾人均參加活動的時間每周不少于7個小時。3)組織流動演出、流動展覽、圖書流動等服務。
(3)人員編制。1)鎮街文化站人員編制3名以上,每個村居至少配備一名財政補貼的文體協管員。2)區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于80%。
2 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的現狀
(1)設施網絡建設逐步推進。基本形成覆蓋區、鎮(街)、村(居、場)三級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投資近8億元建設海滄區文化中心、體育中心,東孚文體中心和新陽文化中心啟動建設,區圖書館RFID智能館藏系統建成投用,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均為國家一級館。全區3個鎮(街)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達到3個100%:全區鎮(街)綜合文化站建設面積100%達到300平方米以上,全區38個村(居、場)文化室建設面積100%達到200平方米以上,全區各鎮(街)和村(居、場)100%建有公共電子閱覽室。
(2)文化供給日趨豐富。其一,精心組織策劃文藝演出和活動為主線,推進文藝精品創作和生產。近年來,開展各類文化活動200多場次、播放電影200多場,協助鎮(街)做好文藝下鄉、流動圖書進校園下基層和征文比賽等活動,協助企業、學校做好各種文化建設活動。以重大演出和活動為契機,加大藝術精品和群眾性文藝作品創作,推動文藝創新,打造特色品牌,涌現出一批如舞蹈《龍的傳人》等文化精品。其二、著力打造品牌文化活動。近幾年,為了讓廣大群眾都充分享受文化生活,海滄區對接農民的文化需求、因地制宜,創設了由農民作為舞臺主角的農民歌手唱好歌“溫馨海滄”文化系列活動,這活動走遍了海滄的每一個村落,被海滄人民喻為海滄的“同一首歌”,成為海滄品牌文化活動。第三,加大對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建設。農村入戶率達到90.46%,率先實現了90%的入戶指標,成為島外第一個實現入戶率超過90%的行政區。第四,引進廈門歌舞劇院精品文化在海滄區文化中心廣場演出,讓群眾免費享受到高雅的精品文化服務。
(3)文化隊伍逐步完善。區里設立了文化館、圖書館、少體校等文化服務機構,村居聘任了 38位文體協管員從事文體工作,充實基層文體隊伍。海滄街道和東孚鎮設有獨立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人員編制。組建各類業余文化隊伍170多隊,其中,村村都有腰鼓隊和排舞隊;成立文化社團6個;少年兒童藝術培訓基地5個;各類文藝演出121場次;選送的各類優秀文藝作品在全國、省、市級的評選中獲得40多個獎項。
3 我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現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文化陣地建設網絡不健全,街、鎮陣地建設速度相對滯后;海滄區建區已8年多,海滄街道文化站面積300多平方米,人口劇增的新陽街道和東孚鎮的文化中心尚在立項中。盡管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村居文化活動中心的建設,但仍有近一半的村居文化場所滿足不了村居民的需求。二是文化投入資金分配不均勻,重硬件建設,輕軟件扶持;近幾年,投入硬件建設近八個億,但在軟件建設,資金投入方面重視不夠,區級財政對文化培訓、文化活動、隊伍建設等軟件投入有經費預算,而鎮街財政在文化軟件投入基本為零預算。三是文化場所建設和管理不相適應,重投入建設,輕使用管理,文化資源保護力度與城市建設的速度不相適應。四是鎮街文化專職干部無法做到專職專用。
4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議和措施
(1)建立組織保障體系。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海滄區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海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納入打造海滄健康生態城市的戰略構想。健全完善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機制。
(2)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和福建省有關文件規定,圍繞海滄發展大局,結合我區文體事業今后5年發展的實際情況,建議區、鎮(街)兩級財政設立文化體育建設專項資金,增加文化體育事業經費投入,確保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繼續推動在各村(居)、居民小區配備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進一步改善我區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的現狀。力爭到2016年,我區要基本建成建設“城鄉十分鐘文化圈”,提升區、鎮(街)、村(居)三級文化網絡,鎮鎮(街)有達標的文化站(文化中心)、村村有一定規模的文化體育室(俱樂部),社區建有居民讀書和休閑娛樂文化廣場,使群眾能就近就地參加各種文化體育活動,形成與我區相符合、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與社會總體發展相協調的文化新格局。
(3)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其一,統籌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均等化為目標,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其二,加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對各級各類場館、制定和完善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流程、便民措施及服務規范,向社會公示。免費參與各項培訓、免費觀看各類展覽、免費觀看精品文化演出。
(4)充分發揮區文化中心的陣地作用,免費向社會開放。充分發揮這些設施所具有的宣傳、教育、娛樂等多功能作用,開展各項文化活動,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科技培訓班、時事政策講座等。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努力把文化中心建設成為海滄的“藝術展示中心、文獻資源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社會教育中心、學術研討中心”。免費向群眾開放。
(5)加強精品文化建設,把高雅文化服務從城區輻射到街鎮,農村。
(6)健全農村文化隊伍網絡,加強農村文化隊伍自身建設。一是健全區、鎮(街道)、村三級文體工作者隊伍網絡,鎮級文化機構每鎮至少設1名文化專干,專職專用,配齊配強。鎮文化服務中心一定要做到編制到人,人員到崗,有崗有責,加強考核管理。二是加強 “文化協管員”的管理,使之成為文化基層隊伍的中堅力量。文化主管部門制定農村文化隊伍的培訓計劃,采取函授、選送到文化藝術院校深造、從藝術院團派教員到農村興趣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為農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學習機會,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的需要。三是加強農村業余文體隊伍的建設。區文化館組建并掌握1~2支演出隊伍,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各鎮、街道重點扶持2~3支文體隊伍,培養一批農村文化活動的骨干。加強對民間藝人的關心、引導和管理,充分發揮他們在傳承和發展民間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
(7)夯實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扶持農村特色文化,激發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繼續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扶持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展“特色文化之鄉,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個人”的調查、命名和進行必要的扶持。使之逐步建成農村文化活動示范村,并形成我區獨特的文化品牌。加強對農村文化活動的引導,定期舉辦農村文化賽事,激發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把服務農民放在首位,深入基層,加強溝通,因地制宜,找準切入點,扎實工作,讓更多的農民受益,不斷豐富和充實農民的文化生活。
(8)落實中央、省關于扶持農村文化建設的各項工程,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具體項目的實施。為扶持農村文化建設,中央各有關部委都相繼推出了面向農民的重點文化工程,如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農村電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作為推動農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抓手,結合我區實際情況,扎實推進這些工程建設,不斷帶動農村文化資源的整合,增加為農村服務的文化資源總量。
(9)傳承弘揚地方非遺文化。完善非遺文化保護體系建設。傳承弘揚非遺文化,在現有3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保生大帝信俗、蜈蚣閣民俗、送王船民俗),以及多個省級、市級非遺保護項目的基礎上,持續推動一批優秀非遺項目申報市級、省級、國家級保護名錄予以保護。推進海峽兩岸中醫藥博物館、青礁慈濟宮保生慈濟文化生態展覽館、海滄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提升建設,全方位展示海滄優秀非遺項目。持續推進拆遷村落民俗文化調查、整理工作,完成“風土海滄”系列民俗文化叢書六個拆遷村落“一村(社區)一書”的任務。培育“一村(社區)一品”文化活動。結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努力挖掘閩南民間文化優勢資源,培育村(社區)特色非遺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民間文藝骨干和民間藝人作用,采取共同締造方式,讓他們發揮所長,就地取材,參與文藝作品的創作,用優秀文藝作品服務基層群眾。重點培育青礁村保生大帝信俗、鐘山社區送王船民俗、東嶼村蜈蚣閣民俗、新垵村五祖拳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
總之,健康、生態,是人類共同的愿望。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能使人群更加強健、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社會更加和諧,也能更快實現海滄健康生態示范區的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