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雯
摘 要:自古以來對于藝術本質觀的觀點眾多,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雖然對于藝術本質觀,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西方藝術本質觀和中國古代藝術本質觀中,尋找其精髓,發掘其共性,來不斷的探索研究。此文透過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以此藝術品為例,通過闡述分析其特點,找出它的從屬性,從藝術形象化手段、藝術的虛擬性、非功利的情感自我確認以及審美感受等方面來進一步分析論證,從而探究出藝術的本質即是以形象化的手段營造的讓欣賞者產生非功利心態并進而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
關鍵詞:元青花;四愛梅瓶;藝術品;藝術本質
當我們看一部讓人熱淚盈眶電影時,當我們閱讀一部撼人心魂的文學作品時,當我們觀賞一幅寄意深遠的繪畫作品時,我們會為它們的出色展現而怦然心動。也正是這時,我們不禁會問,這些藝術品,為何會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自古以來對于藝術本質觀的觀點眾多,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學說,可謂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雖然對于藝術本質觀,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從西方藝術本質觀和中國古代藝術本質觀中,尋找其精髓,發掘其共性,來不斷的探索研究。此文透過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元代青花四愛圖梅瓶,通過分析其特點,找出它的從屬性,解釋它的總體特征,從而探究藝術的本質。
青花四愛圖梅瓶是2006年出土于湖北鐘祥市郢靖王墓,可謂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精品。青花瓷以最早出現于唐代,元代晚期漸趨成熟。景德鎮窯是其生產的代表地,它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青花又名“白地藍花瓷器”,別名“釉里青”“白釉藍花”,屬于釉下彩瓷的一種。是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然后施以透明釉,經過1300℃的高溫一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鈷料經過高溫燒成后,呈現出藍色,所以被稱之為“青花”,是我國古代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種之一。青花優雅精致、清麗脫俗、意蘊豐富,與我國的傳統水墨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元青花胎質細膩,質地優良,畫工細膩,題材眾多,花卉、走獸、戲劇故事、人物等皆躍然瓷上,善心悅目,其制作精美但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
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純正艷麗,反映出當時元代青花的燒造水平。梅瓶上所繪人物神形兼備,栩栩如生,衣飾用筆劉暢自然,主題紋飾與青花色澤交融一體。其小口、豐肩、深腹的造型,十分獨特,因瓶口小的只能插上梅枝,故后人名曰“梅瓶”。關于“梅瓶”之名,主要來源于明末清初學者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一書,其中有文寫道:“……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sup>[1]其實在宋元時期,這種瓶稱“經瓶”,為宋代朝廷定期開設的講經筵上盛酒的器皿,民間也有生產,目前發現的經瓶上,有的還書有“清沽美酒”“醉鄉酒?!钡茸謽樱f明此瓶在當時主要作為盛酒之用。有的上面還有蓋子,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之用。
人類不僅創造出藝術品,欣賞藝術品,還不斷從其中探尋藝術的本質,發現和把握藝術發展的規律,繼而更好地進行創作與欣賞。藝術的本質就是藝術這種事物的根本性質,以及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經濟、政治、道德、哲學、宗教等的內部聯系;或換言之,也就是指藝術這種事物內部的一種規定性,這種規定性規定著藝術之所以是藝術,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事物。[2]從古至今,不論是西方的藝術哲學中的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有意味的形式說,或是唯心主義本質說和唯物主義本質說等,還是中國傳統藝術哲學中的言志說、感物說、緣情說、暢神說等,都是對什么是藝術的本質做出了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每一種藝術本質的學說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藝術從本質上說是以形象化的手段營造的讓欣賞者產生非功利心態并進而自我確證的虛擬世界。[3]
1 形象化的手段
藝術以形象化的手段創造出了多彩豐富的形象世界,它的表達方式有很多種,如喻象、興象、仿象、抽象等。而四愛瓶正是對生活形象的模仿再現給我們創造出了一個藝術形象。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愛蘭,所作《蘭亭集亭》被后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愛蓮,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詞句朗朗上口。東晉詩人陶淵明愛菊,其詠菊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還有北宋詩人林和靖愛梅、鶴,他隱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更是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這種利用生活中形象為基礎的仿象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世界,與生活中的事物具有明確的對應關系和相同的邏輯結構。而正是這種形象化的手段,卻帶領這我們走進了藝術的世界。
2 虛擬的藝術世界
四愛瓶給了我們一個形象的世界,同時又給了我們一個虛擬的世界。經過當初繪畫者自由意志想象性的描繪,他圍繞著四個傳奇的故事,給我們繪制出了四幅精美的圖畫。這些生活中已經客觀存在的事物,在描繪者的想象中得到升華。
3 非功利的情感和自我確認
藝術工匠在創造四愛瓶時,其審美趣味是有目的的,但是此目的又是非功利性的。我們在欣賞它時,也不僅要看到它藝術的審美本質,而且要激發我們非功利的心態作為藝術的本質,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
藝術是一種符號語言,我們對藝術品的欣賞就是用直覺來再造藝術家所創造出的抒情意向。藝術家使用的藝術語言必須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這就是由審美情感引起的自我確認。四愛瓶展現出了四位文人雅士的意志品格:書法家王羲之喜愛蘭花,蘭花為傳統寓言紋飾,古人以幽谷蘭花喻隱逸之君子;理學家周敦頤酷愛蓮花,蓮花紋飾以象征身居高位、廉潔奉公,運用蓮與廉同音,意蘊“一品清廉”之意;人稱“梅妻鶴子”的詩人林和靖一生未婚,癡愛梅花的高雅和白鶴的飄逸;詩人陶淵明深愛菊花的傲霜品性,淡泊名利,向往美好的田園生活。他通過塑造具有出這些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物形象而引起欣賞者的道德人格的確證和共鳴。不僅達到了其藝術的目的,也實現道德教化的功能。
4 審美感受
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曾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這是其藝術及美學思想的總結。我認為齊白石先生的這句話恰恰反映出了我們藝術本質中審美情感以及自我確認中的關鍵部分,就是藝術品帶給我們的距離感與親切感。似與不似,近與不近,美與不美?當我們看到四愛瓶時,我們被熟識的文人和其故事感動,使我們覺得親切。但是幾千年的距離,和文人故事中的意蘊又讓我們覺得陌生和遙遠。我們在覺得有親切感的同時,又有距離。在有距離的同時,又覺得親切。
根據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以上分析表明,我們在研究藝術品的產生以及透過藝術品看藝術本質時,不應該孤立和片面的來思考和看待,應該是分析其所處的時代精神,風俗概況,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然后根據藝術和人性的一般規律,找出其共性和個性所在,從而得出客觀而真實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M].
[2] 王宏建.淺談藝術的本質[J].美術,1981(5).
[3] 張黔.藝術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 丹納(法).藝術品的本質[M].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