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摘 要:中職教學與普通教育相比較存在一定的差異,中職學校經常要求培養“技術型”人才,十分重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而忽略了人文素養和藝術素養的教學。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生從校園走向社會時,發現自己的專業技能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音樂有認知性,音樂教育的意義不但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技能和鑒賞能力,更在于“德育化”與“智育化”。所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能使音樂教學更有用、更成功。
關鍵詞:音樂;中職教學;教育;學生;需求
0 前言
中職音樂教學主要是音樂欣賞方面的教學,欣賞也不單單指聆聽和鑒賞能力,還包括學生對音樂充滿濃厚的興趣和愛好,有助于培育學生的審美觀點的一切音樂活動。如何從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感知水平,達到感情上的升華和心靈的凈化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
1 提高音樂專業素質
音樂教學是素質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作為沒有國界的言語,可以使學生明確不一樣的文明和生活,所以教學需要寓教于“聲”,經過音樂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素質,推動聽的大力開展。《國家十二五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堅持進行開展,廣泛開展學生體育、文藝、科技活動,推動德智體美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本領”,“注重人文教學,進行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修養的培育”;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中國文明教育開始做出深入開展,著重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締造,提出要充分認識文明開展的重要性。音樂教學作為精神文明締造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間的崇高品德情味的樹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學并不是音樂家的教學,而首先是人的教學”,中職學生盡管文明根底廣泛單薄,在中小學教學時間通常短少合理時間的音樂教學。可是他們的心里是期望音樂的,經過素質培養是可以在他們心中激起情感漣漪的,在推動其迅速開展的,也可以非常好地學習國家對社會主義締造新式人才的需要。
2 不斷充實教學內容
要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先要尋找和貯藏“糧食”,也就是要決定教學內容。當前,由于缺少系統的規范性的教材,中職音樂教師常常墮入“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加上校園對音樂教學重視不夠多、音樂教學基礎不高以及中職學生音樂基礎薄弱等現狀,增加了音樂教學的難度,也對教學內容的準備和計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學要求素材生活化。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需選用生活化的教學材料,才能夠激起學生的喜愛之情。在具體著作的挑選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注重與明星、網絡、影視等實行要素進行聯絡。例如,在交響樂教學時,筆者選用由鄭小瑛老師親自指揮,廈門愛樂樂團演奏的交響樂《歡喜頌》用到教學上,效果非常好。同學們遍及對《歡喜頌》有所知道,加之是由本地樂團演奏,陌生感和距離感不見了,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了。在體會“從黑暗到光明,從痛苦到歡樂,從斗爭到勝利”猛進毅力的一同,培養了學生交響樂的欣賞才華,并使之對交響樂產生了的喜愛。許多同學課下表明“有時機一定要去現場聽交響樂”。可見,音樂課程選材非常重要,一定要靠近生活,熱愛生活,用熱情去感悟學生。
(2)教學題材多元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路徑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音樂學科格外如此。這就格外需求音樂教師做到煽動與引導相結合,經驗學生分辯美丑、善惡,學會審美。因而,多元文明進入音樂賞識講堂,不僅是學生們的迫切要求,也為音樂講堂的有效教學供給了條件和根底。重視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把音樂賞識包含到人文實質的領域是科學的,符合社會展開和學生成長需求的。如在闡明山歌時,筆者先引入影片《劉三姐》以及張藝謀的山水實景扮演《印象劉三姐》讓他們進行比照賞識,感觸祖國夸姣山河和同一體裁在40年前后表現手法上的區別,知道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激起學生對少數民族和民族音樂的重視與酷愛。然后,筆者進一步介紹張藝謀導演及他在尋求藝術過程中的心路歷程,煽動學生勇于期望,勇于奮斗。“育德”政策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
(3)教學內容系統化。當前中職學校缺少一致的音樂教材和課程標準,課程布局缺少系統性,教育效果也不甚理想。因而,需要對教育內容進行系統化,分類概括,按照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思路,構成一套集科學性與藝術性為一體的教育脈絡。以多姿多彩的、學生易于承受的、平常可以接觸到的著作為資料,挑選多元化的教育方法,整理成系統化的音樂教育頭緒,再將這些系統化的教育內容進行章、節布局設計,就可以變成實踐性教材,為使學生音樂素質不斷進步奠定物質基礎。
3 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要達到一堂內容很緊、教學效果非常好的音樂欣賞課,教學過程的掌握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充實而不填鴨,生動而有條理,需要有詳盡的設計,弄清重點,掌控關鍵步驟。
(1)體驗式教學法。導入有些常用此辦法并貫穿于講堂的始終。關于音樂欣賞這門課來講,體驗式教學法最為有用。音樂是從動態方面來表達情感的,要讓學生學會傾聽,善于感觸,構成學生與音樂之間的直接體會與交流。音樂心理學家戴維森說過:在沉默幽靜中去聽無量的音樂作品而不加以評價也有無量的價值。
(2)情感教學法。學生都很喜愛聽故事,尤其是緊緊圍繞一首歌創作、演唱背后的經典故事,以及音樂史上重要的歷史事件,音樂家們的日常小故事、趣事和同學們分享,不僅學生很高興,也能培養學生的感情細胞。
(3)探究發現教學法。此類教育法多用于結課規劃。音樂大師的音樂構思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因此在教育實習過程中,要注重培育學生長于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的本質。在闡明“勞動號子”這一民歌體裁時,可以鼓舞同學們搜集身邊的“動態”并在課堂上展示,劃龍舟時的吆喝聲、運動會上的加油吶喊聲、街頭巷尾的各種叫賣聲、清晨校園里的鳥鳴聲、貓叫聲、狗叫聲甚至連宿舍同學間的吵架聲都被逐個表現出來,這無形中既培養了學生用耳朵去發現、用心靈去感受身邊動態的才能,又對“勞動號子”有了切身、直觀的認知。
4 結論
音樂教學作為學校人文素質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人的素質,熏陶人的情味和凈化人的魂靈,調和并打開人的心靈,提升中國人的精神境界都起著重要作用。假定選擇充分合理的教學內容,選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是能夠抵達像法國文學家果戈理說的“音樂致使魂靈的熱心和騷亂”。全面提高學生的歸納素質,非常好的使他們滿足將來社會的需要,令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是我們的共同目標。
參考文獻:
[1] 范丹鵬.音樂教育中“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J].藝術教育,2013(05).
[2] 徐小茜.高中音樂欣賞課之現狀分析[J].學周刊,2013(10).
[3] 于瑤.信息技術在中職音樂欣賞課程中的應用[J].群文天地,2012(06).
[4] 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