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闡述了包豪斯三個時期的目標,包豪斯的實際成就和精神成就。分析高職院校設計教育的現狀以及設計藝術教育存在的不足。闡述包豪斯設計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從而找到適應高職院校設計教育的方法和出路。
關鍵詞:包豪斯;高職;設計教育
1 包豪斯的目標和成就
包豪斯從魏瑪時期(1919~1924)到迪索時期(1925~1930),一直到接近衰亡的柏林時期(1931~1933),經歷了三個短暫的歷程,在這三個時期中包豪斯不斷調整它的方向,盡管如此,包豪斯所追求的目標,可以歸納為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拯救遺世獨立、孤芳自賞的藝術門類,訓練未來的工匠、畫家、雕塑家們,讓技術和藝術結合起來進行創造。建筑家、畫家們、雕塑家們,都應該轉向應用藝術。第二個目標,提高工藝的地位,讓它能與“美術”平起平坐。藝術家和工匠在本質上沒有區別,藝術家就是高級工匠,改變藝術家們妄自尊大的藩籬。第三個目標,與工匠的帶頭人以及全國工業界建立起持久的聯系。這個目標在當代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教育中強調的校企合作。第三個目標是防止高校變成象牙塔,它能讓學生積極的準備面對未來的現實生活,它將設計理論設計創新變為實踐,同時也為包豪斯的生存提供了經濟保障。包豪斯的改革藝術和工藝教育的三個目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它聲稱藝術是教不會的,但是工藝和手工技巧是能教會的,藝術不是一種專門職業,而熟練的工藝技術可以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包豪斯以作坊為基礎,不分教師和學生,以大師、熟練工人和學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們在實際操作中去學習,他們與有技藝的工匠進行合作,在實際制作物品中來學會一些東西。
1919年包豪斯的故事開始了。時光飛逝接近一個世紀,我們仍然從包豪斯的成就中汲取營養。包豪斯的成就分為實際成就和精神成就。包豪斯最具有影響力的實際的成就是它提出的藝術教育方法,今天依然深深影響著當代藝術教育。我們現在高校藝術專業的學生能學習“基礎課”,都得感激包豪斯的貢獻。每一所藝術院校的專業教師能講授材料、色彩理論與三維設計的內容,都或多或少地要歸因于包豪斯的教育實驗。在精神成就上,包豪斯的思想被喻為現代主義的經典,機械生產的、幾何形態的理性主義設計風格。具體體現在,設計強調功能為中心,重視設計實施的科學性、經濟學和方便性;在形式上,反對復雜的裝飾,提倡簡單的幾何形態,減少設計上不必要的浪費;適應工業時代的降臨,以機械化生產,實現標準化,降低成本,為大眾服務的意識形態。
2 高職院校設計教育現狀分析
從目前高職院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分析,在課程設置上一般分為第一、二學期以公共課程和基礎課程為主。公共課程主要是培養現代職業人應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維方法、道德、品質、修養、體質、語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礎知識、技能與素質。基礎課程包括設計素描、設計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專業寫生等,培養學生設計的基礎技能。第三學期為專業基礎課,專業軟件、專業繪圖的學習,掌握專業應用技能。大四學期開設專業核心課程,屬于技能實訓課程,引導學生將專業基礎課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專業實訓中,通過案例分析通過綜合實訓來引導學生完成課題設計。通過研究存在幾方面的問題。第一,高職院校藝術專業的課程設置變成了壓縮的本科課程,培養目標的定位很模糊。第二,由于師資、實訓等諸多因素,高職院校藝術專業現有的人才培養計劃存在理論和實踐并抓,但是表現出“兩手抓,兩手都不硬”的傾向,追求兩者兼顧,追求完整系統,但其結果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差,無法適應市場崗位的需求。第三,課程的類型、課程的模式以及課程的內容陳舊、滯后,無法適應崗位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
3 高職院校設計教育從包豪斯設計教育中汲取營養
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從預科開始讀完本科,一共三年半的時間。每門專業性課程成立對應的工廠,工廠既是課堂也是車間,每門課程由一位造型教師與一位技術教師共同教授。即培養學生的技術知識,又傳授美術與設計,啟發學生們的創作能力。在學校成立的工廠中,以集體工作的方式,培養學生既熟悉傳統工藝,又能結合現代化工業方式和設計方法。其核心的理念是,“以藝術和技術新聯合”的教育模式。包豪斯的創立人格羅皮烏斯認為:“教育活動的最高價值在于它的完整性,學校如果沒有工廠的話,就不可能形成這種完整性。”包豪斯形成的藝術設計理念是:把藝術設計看作個性全面發展、恢復個性的完整性,并通過個性的創作重建物質世界的完整性的一種方式。培養工藝技術嫻熟的技巧,啟發獨立創造的才能。
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基層和生產、服務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對邏輯性較強的學科知識的學習不太適應,具有適應形象思維的特點,相對來說,適應“在做中學”。從包豪斯教育理念中學習,將現在的設計教育由形式主義轉變為科學、實用、方便、美觀的設計體系。從包豪斯“工廠式”授課方式中學習教學模式,制定適合高職院校設計類人才培養目標,將教學中心由原來的“兩手抓,兩手都不硬”的模式向科學實用的理工體系的方向轉變。創造以現代生產方式為主的實訓基地,讓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聯合教學,通過藝術理論和技能實踐的結合,打破高職院校設計教育與市場脫節的鴻溝,填補藝術與技術的空白。從本質上講,藝術與技術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活動,而是同一種事情的兩種不同分類。讓學生真正走出校園,快速走向工作崗位,而不是像現在很多高職學生畢業后仍然要面臨重新學習的尷尬境地。
正確理解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功能與形式并重,藝術與技術兼顧。將其準確運用于高職院校設計教育,切勿將其教育思想空洞化、表面化、邊緣化,或者藝術化,只追求好看。包豪斯不是形式游戲,它是運用科學方法解決本質問題,思考藝術和技術之間的規律。將學生們培養成為真正的會動手,能用腦的設計師。“由技入道”是高職院校設計教育的核心,也是包豪斯教育體系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社,2001.
[2] 吳翔.產品系統設計[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3] 何人可.工業設計史(修訂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4] 包豪斯.Bauhaus [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作者簡介:賀飛(1984—),學士,講師,環境藝術設計專職教師。